摘要: 药物反应性甲病指端大疱性皮损可导致甲部分或完全丧失,任何可引起多形红斑大疱的药物均可引起甲丧失,甲基质受到毁坏。药物反应性甲病为皮肤性病科无传染性疾病,大剂量氯唑西林(邻氯青霉素)和头孢噻啶(先锋霉素Ⅱ[阅读全文]
摘要: 荔枝叶(拉丁学名:Litchi chinensis Sonn.),别称离枝,是荔枝的树叶,是无患子科荔枝属常绿乔木植物。被列入濒危(EN)等级。株高达10米;树皮灰黑色;小枝密生白色皮孔;小叶2到3对,[阅读全文]
摘要: 荔枝壳出自《本草蒙筌》。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外果皮。性味苦,寒。入心经。药材为干燥的外果皮,呈不规则的开裂,表面赤褐色,有多数小瘤状突起,内面光滑,深棕色。薄革质而脆。具有理气、止痛、生津、益血、治烦渴[阅读全文]
摘要: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是由淀粉样蛋白物质沉积于皮肤所致。淀粉样蛋白是一种球蛋白和粘多糖复合物,因其类似淀粉的化学反应如碘反应而得名,但实际上与淀粉毫无关系。有人提出本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些病例血中脂质和[阅读全文]
摘要: 由伊藤于1954年首先报告,故命名“伊藤痣”。色斑位于锁骨上后支和皮肤臂神经侧支分布区域内,如肩部、颈侧、锁骨上区和上臂。可单独发生,或与太田痣同时发生。亦有称为肩峰三角肌褐青色痣。由伊藤于1954年首[阅读全文]
摘要: 晕痣是指围绕色素痣的局限性色素减退,此后痣本身也可褪色而皮损继续发展,又称离心性后天性白斑。临床表现为皮损好发于躯干部,特别是背部,可单发或多发,以斑点状色痣为中心的圆形、椭圆形色素减退斑,白色晕轮与色[阅读全文]
摘要: 异位性皮炎(Afodicdermafifis)又名异位性湿疹或遗传过敏性皮炎。即通常说的湿疹的一种,是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的慢性过敏性皮肤病。其含义是:患者或家族成员易罹患哮喘病、枯草热、过敏性鼻炎、荨麻疹[阅读全文]
摘要: 荔枝核,中药名。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Sonn.的干燥成熟种子。夏季采摘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和肉质假种皮,洗净,晒干。本品呈长圆形或卵圆形,略扁,长1.5~2.2cm,直径1~[阅读全文]
摘要: 【 荔枝根的功效介绍】: 荔枝根 ( 《本草图经》) 【来源】为 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根,植物形态详荔枝条。 【功用主治-荔枝根的功效】治胃寒胀痛,疝气,遗精, 喉痹。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两[阅读全文]
摘要: 婴儿肢端脓疱病是一种罕见瘙痒性水疱脓疱疾病。主要发生于掌跖部位,尽管首例报道病例为黑肤色婴儿,但是本病可发生于所有种族。黑人的新生儿和婴儿多见,没有其他相关内容描述原发性损害为直径1~2mm大小的瘙痒性[阅读全文]
摘要: 荔枝草(学名:Salvia plebeia R. Br.),别名雪见草、过冬青,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 荔枝草是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主根肥厚,向下直伸,有多数须根;茎直立,高15-90厘米,粗壮,多分枝,[阅读全文]
摘要: 雅司病是由雅司螺旋体引起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病原为雅司螺旋体,亦称纤细螺旋体,形态似梅毒螺旋体,体长10~13μm,螺旋紧密,能活泼运动,在体外不能生长,于特殊培养基中能存活数日而不能增殖。能在~70℃[阅读全文]
摘要: 本菌由DeAzua和Pans(1906年)首先报道系一种少见的表现为组织增生反应的特殊类型慢性脓皮病。是一种少见的继发于皮肤细菌感染的慢性组织增生性反应性脓皮病。临床表现类似芽生菌病。常见于营养不良、慢[阅读全文]
摘要: 小叶红叶藤 藤状灌木,高不及2m;褐色。叶近革质,奇数羽状复叶,小叶通常11~17,有时多至27片,但生于侧小枝上的叶有时减至5~9,稀为3小叶,小叶柄长约2mm;叶片卵形至卵状长圆形,长2~4cm,宽[阅读全文]
摘要: 痈,汉字,读作yōng,指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易生于颈、背部,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yōng :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易生于颈、背部,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疽。吮~舐[阅读全文]
摘要: 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炎性、变性、增厚和纤维化进而硬化和萎缩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其病因与遗传和免疫异常有关,多发于育龄妇女。临床上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并累及心、肺、肾、消化道等内脏器官的[阅读全文]
摘要: 莨菪叶,中药名。为茄科植物莨菪Hyoscyamus nigerL.的叶。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安徽、河南、四川、西藏等地。具有镇痛,解痉之功效。常用于脘腹疼痛,牙痛,咳嗽气喘。莨菪,又名横唐、行[阅读全文]
摘要: 婴儿青铜综合征(bronze baby syndrome)系光疗的一种并发症,1972年Kopeman首先报道1例早产儿(体重1474g)生后4天,因血清胆红素达359.1μmol/L(21mg%),直[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