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草
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主根肥厚,向下直伸,有多数须根。茎直立,高15-90厘米,粗壮,多分枝,被向下的灰白色疏柔毛。叶椭圆状卵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2-6厘米,宽0.8-2.5厘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具圆齿、牙齿或尖锯齿,草质,上面被稀疏的微硬毛,下面被短疏柔毛,余部散布黄褐色腺点;叶柄长4-15毫米,腹凹背凸,密被疏柔毛。
轮伞花序6花,多数,在茎、枝顶端密集组成总状或总状圆锥花序,花序长10-25厘米,结果时延长;苞片披针形,长于或短于花萼;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全缘,两面被疏柔毛,下面较密,边缘具缘毛;花梗长约1毫米,与花序轴密被疏柔毛。花萼钟形,长约2.7毫米,外面被疏柔毛,散布黄褐色腺点,内面喉部有微柔毛,二唇形,唇裂约至花萼长1/3,上唇全缘,先端具3个小尖头,下唇深裂成2齿,齿三角形,锐尖。花冠淡红、淡紫、紫、蓝紫至蓝色,稀白色,长4.5毫米,冠筒外面无毛,内面中部有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长圆形,长约1.8毫米,宽1毫米,先端微凹,外面密被微柔毛,两侧折合,下唇长约1.7毫米,宽3毫米,外面被微柔毛,3裂,中裂片最大,阔倒心形,顶端微凹或呈浅波状,侧裂片近半圆形。能育雄蕊2,着生于下唇基部,略伸出花冠外,花丝长1.5毫米,药隔长约1.5毫米,弯成弧形,上臂和下臂等长,上臂具药室,二下臂不育,膨大,互相联合。花柱和花冠等长,先端不相等2裂,前裂片较长。花盘前方微隆起。小坚果倒卵圆形,直径0.4毫米,成熟时干燥,光滑。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长习性
荔枝草大多生长在山坡、路旁、沟边、田野的潮湿土壤上,生长地海拔可达到2800米,其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荔枝草为阳生植物,喜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的环境,土壤水分为40~50%左右。根茎在5~6摄氏度时萌发出苗,植株的生长适温为20~30摄氏度,地下根茎在零下20摄氏度的低温条件下仍可安全越冬。
分布范围
繁殖方法
自然繁殖
荔枝草利用虫媒传粉方式进行繁殖,由于其下臂花药的粘连,使得雄蕊形成杠杆结构,当昆虫进入荔枝草的花采蜜时,膨大联合的下臂会被昆虫向里压,有花药的上臂向下压,碰到昆虫背部,昆虫进入到另一株荔枝草的花时,其背部花粉接触到柱头,即可完成授粉过程。荔枝草的种子在25摄氏度以及15~25摄氏度的变温条件下比较容易且能够较好地萌发。
人工繁殖
根茎繁殖:荔枝草根茎基本无休眠期,在条件适宜情况下,一年四季均可繁殖。挖出地下根茎,选择节间短、粗壮、无病虫害者作种根。然后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30厘米开沟,沟深6-10厘米,将种根放入沟内,可整条排放,也可切成5-10厘米长的小段撒入。
选地移栽:选地、整地播后覆土,耙平压实。萌发生根后即可定植。或按株、行距30厘米×10厘米移栽大田。每穴1-2株。
种子繁殖:3月底至4月初育苗,苗床播种前深翻,施足水,播种方式可条播或撒播,播后覆细土1-2厘米,上盖一层草帘,保持土壤湿润,播种2-3周后发芽。出苗后去掉草帘。苗高约10厘米时按株、行距30厘米×10厘米移栽大田,每穴1-2株。
栽培
定植后要浇足定根水,使土壤保持湿润。荔枝草的抗病能力是比较强的,但荔枝草受到的害虫危害是比较大的,例如蚜虫和小地虎,因此在种植过程中可粗放防治病害,仔细防治虫害。及时中耕除草,保持田地疏松无杂草。采收茎叶后应及时追肥,每次每亩可追施粪水或0.3%尿素液1500千克,施后浇透水。及时防治病虫害。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记载其性平、味辛、无毒,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平喘等作用。其主要有效成分为车前苷,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镇咳祛痰、抗菌消炎等。在各类植物学、中药学书籍中,荔枝草作为中药材使用在民间已有较长的历史。在古代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草药学》《经验广集》等文献中都有记载。
食用价值:荔枝草粗蛋白含量高,粗灰分含量低,具有蛋白高、矿物质高的特点,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野菜,中国云南等地区将其焯水后加以佐料凉拌食用。另外,荔枝草还可分别与红茶、金银花或者百合等搭配来制作茶饮料或复合饮品。
农用价值:荔枝草中含有较丰富的抑菌活性成分,抑菌谱较广,可作为植物杀菌剂和除草剂,抑制杂草的生长,在农业生产上具一定开发利用价值。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