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王充《论衡》:“天地,万物自生。”张载《正蒙·太和篇》:“太虚不能无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而为太虚。”阴阳,提示质与能的统一,以及万物由所化的原理。反映于人,则生命的维持全赖于,它是一切组织活动的养所系,如精气、津、水谷之、呼吸之等。又是一切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力,如脏腑之经络等。在生理上,大致可分原气卫气营气宗气等。但一般概念均以作阳,强调机能面......
目录

解读

一、中医理论中的

中医说,是研究人体之的概念、生成、分布、功能及其与脏腑、津液之间系的系统理论,与古代哲说有着明显的区

是人体活力很强运不息的极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中医概念,可能源于古人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古人通过对人体自身某些显而易见且至重要的生命现象,如呼吸时的出入、活动时随汗而出的等的观察,产生了对的朴素而直观的认识,加之在气功锻炼中体悟到的在体的流动,于是在朴素认识逐渐积累的基础上进推测、联想、抽象和纯化,逐渐成了人体之是人体中的能流动的细微物质的概念。随着认识的深入,对人体之的来源、功能、运动规律和式以及与脏腑的系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建立了中医理论。

中医概念的成,自然受到古代哲说的渗透和影响。古代哲是运动不息的细微物质的概念,升降聚运动推动和调控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思想,对中医是运不息的微物质概念的成,升降出入运动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生命活动等理论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中医是客观存在于人体中的具体的,是在体不断升降出入运动的微物质,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对生命活动起着推动和调控作用。中医理论有其固有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而古代哲说是一种古代的宇宙观和法论,因此中医概念与古代哲概念是有严格区的。

的概念在中医中是有严格区的。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是由化生的极细微物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化为。”为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活动的动力。因此,《》中多次提到的转化系,其对的区分较先秦哲中的概念更为明确。

二、温病条辩

温热病的化热阶段。以发热恶寒舌苔转黄为特点。多从卫分转来,或由伏热发。分以中焦阳明为,也包括大肠等脏腑。或热郁鼻煽促、咳嗽黄;或热结肠而饮、大便秘结或下利;或湿热交困于中焦,胸闷脘满、舌苔腻滞;或热毒壅盛,或少阳等均是。

中医应用

一、人体之的生成

人体之,由化生,并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融而成。一身之的生成,是等脏腑的综协调作用的结果。

(一)生成之源

人体之来源于先天之所化生的先天之(即元)、水谷之所化生的水谷之和自然界的清气,后两者又称为后天之(即宗气),三者结而成一身之,《》称为“人”。

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成为胚胎,人尚未出生之前,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化生先天之,成为人体之本。先天之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灵枢·刺》称之为“真气”,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难》称之为“原气”或“元”。来源于饮食物的水谷微,被人体吸收后化生水谷之,简称为“谷气”,布全身后成为人体之要部分。《灵枢·卫生会》说:“人受于谷,谷入于,以传于五脏六腑皆以受。”另外,水谷微化生的津液,也可作为化气之源。来源于自然界的清气需要依靠的呼吸功能和的纳气功能才能吸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通于。”清气参与的生成,并且不断吐故纳新,促进人体代谢活动,因而是生成人体之的重要来源,清气随呼吸运动源源进入体,不可间断。

(二)相脏腑功能

的来源得知,人体之的充足与否有赖于全身各个脏腑的综协调作用,其中与的生理功能尤为密切相

1、生气

藏先天之,并受后天之的充养。先天之体成分,先天之所化生的先天之(即元),是人体之本,因而的生理功能对于的生成至重要。封藏,不使其无故流失,保存体,则可化为充则足。如若失封藏,耗则衰。

2、生气之源

运化,受纳,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脾气升转,将水谷之上输,化为津液。水谷之及其化生的津液,皆可化气,统称为水谷之,布全身脏腑经脉,成为人体之要来源,所以称生气之源。若的受纳腐熟及运化转输的功能失常,则不能消化吸收饮食水谷之微,水谷之的来源匮乏,影响一身之的生成。故《灵枢·五味》说:“故谷不入,半日则衰,一日则少矣。”

3、生气

宗气的生成,在的生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一面,呼吸之,通过吸清呼浊的呼吸功能,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吸入人体,同时不断地呼出浊,保了体的生成及代谢。另一面,吸入清气脾气上输水谷微所化生的水谷之二者结起来,生成宗气宗气积于胸中,上走息道呼吸,贯注,下蓄丹田资元。若的功能失常,则清气吸入减少,宗气生成不足,导致一身之衰少。

总之,的生理功能与先天之的生成系密切,的生理功能与后天之的生成系密切,诸多脏腑的功能协调,密切配,则人体之的生成来源不断,人体之得以充足旺盛。如若等脏腑生理功能的任何环异常或失去协调配,都会影响的生成及其功能的发挥。

二、人体之的运动与气化

有运动的特性,以其运不息而激发和调控机体的新陈代谢,推动人体的生命进程。的运动止息,机体新陈代谢的气化过程因而停止,则标志着生命过程的终止。

(一)的运动

1、气机的概念

的运动称作气机。人体之是不断运动着的活力很强的极细微物质,它流全身,五脏六腑,外达筋皮毛,发挥其生理功能,推动和激发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2、运动的基本

的运动式,因的种类与功能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式。所谓升,是指自下而上的运;降,是指自上而下的运;出,是指向外的运;入,是指自外向的运。例如呼吸,呼出浊是出,吸入清气是入。而呼是由向上而排出体外,既是出,又是升;吸流向下脏,既是入,也是降。

人体之运动的升与降、出与入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广泛存在于机体部。虽然从某个脏腑的局部生理特点来看,有所侧重,如升,降等等,但是从整个机体的生理活动来看,升与降,出与入之间必须协调平衡。只有这样,才有人体之的正常运动,各脏腑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因此,气机升降出入的协调平衡是保生命活动正常进的一个重要环

面,必须有通畅无阻的运动;另一面,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必须平衡协调。具备这两点,的运动才是正常的,这种正常状态称之为“气机调畅”。

3、运动的意义

气机的升降出入,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至重要。如先天之、水谷之吸入清气,都必须过升降出入才能布全身,发挥其生理功能。而津液也必须通过的运动才能在体不断地运流动,以濡养全身。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必须依靠的运动才得以完成,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也必须通过的运动才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人体整个生命活动都离不的升降出入运动。同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和适应,也离不的升降出入运动,例如人之吸入清气、呼出浊;摄入食物和水液,排出粪便及尿液、汗液等等都是运动的体现。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故《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机化灭,升降息则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4、脏腑之的运动规律

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都是升降出入的场所。的升降出入运动,也只有在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中,才能得到具体体现。

脏腑之的运动规律,有其独特之处,体现了脏腑生理活动的特性,也表现了脏腑之运动的不同趋势。以五脏而分述之,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转输的枢纽。以六腑而总论之,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其在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过程中,也有着吸取水谷微和津液参与全身代谢的作用,总体是降,降中寓升。以脏腑之间系而言,如升发、肃降,升清、降浊以及相交等等,都说明了脏与脏、脏与腑之间处于升降的统一体中。而以某一脏腑而言,其本身也是升与降的统一体,如之宣发肃降、小肠的分清浊等等。总之,脏腑的气机升降运动,在生理状态下,体现了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特点和对立统一协调平衡的规律。

由于人体各脏腑之的运动调畅,各脏腑之间的气机升降出入处于一个协调的对立统一体中,从而保了机体不断从自然界中摄取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物质,并通过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摄取微,排泄废物,维持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动态平衡,共同完成整个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

5、运动失常的表现

的运动出现异常变化,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时,概称为“气机失调”。由于的运动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气机失调也有多种表现。例如:的运受阻而不畅通时,称作“气机不畅”;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时,称作“气滞”;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时,称作“气逆”;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时,称作“陷”;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守时,称作“”;不能外达而郁结塞于时,称作“”。掌握这些运动失常的状态和机理,将有利于确立多种“气机失调”病变的治疗法则。

(二)气化

1、气化的概念

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诸如体微物质的化生及输布,微物质之间、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以及废物的排泄等等都属气化。在中医中,气化实际上是指由人体之的运动而起的精气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与古代哲中气化是指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概念有

2、气化

实际上,气化就是体物质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味归归化;食味;化生……化为”等等,就是气化过程的简要概括。因此,体精气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是气化的基本式。如的生成,包括先天之的充盛和后天水谷之的化生;化为,包括先天之化生元和后天之化生谷气,以及谷气分化卫二化为而消耗或汇而化同源互化;津液同源互化;的化生与其化气津液的化生与其化汗化尿;的生成与代谢,包括化为能量、热量以及生、化、化,并分化为脏腑之经气;如此等等,皆属气化的具体体现。气化过程的激发和维系,离不脏腑的功能。气化过程的有序进,是脏腑生理活动相互协调的结果。

(三)气机气化

的运动具有普遍性,生命活动是在的不断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因此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本。的升降出入运动以及阴阳之间相互作用,是气化过程发生和赖以进的前提与条件。是运不息的,气化过程也自然是始终存在的。从另一面说,气化过程中寓有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各种运动式正是从气化过程中而得以体现出来的。《素问·天元纪大论》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突出说明的运动及气化过程是密切相联的。的运动及其所维持的气化过程永恒存在,分之为二,之为一,不可间断,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的升降出入运动维系了体新陈代谢的协调稳定和生命过程的有序发展,的运动及其气化过程的停止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结。

三、人体之的功能

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又是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从而起到维系生命进程的作用。因此,《难·八难》说:“者,人之本也。”《类·摄生类》又说:“人之有生,全赖此。”人体之的生理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几个面:

(一)推动与调控作用

是活力很强的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因此,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输布等等都要依靠的推动作用。例如,元能够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机能和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如果元不足,推动和激发力量减弱,就会导致人体的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衰退,或者出现早衰,同时也能起人体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减弱,生命活动处于衰弱无力的状态之中。此外,的生成与施泄,的生成与运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等生理活动也都依赖于的推动和激发功能才得以正常进。若的推动作用减弱,则会出现的化生不足及其施泄障碍、液和津液的生成不足及其运输布迟缓等病理变化。总之,的推动作用一面表现在能推动和激发人体所有脏腑经络正常的生理活动,一面表现在以自身的运动来推动津液等有物质的代谢,说明了的推动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保

人体部各种功能活动之间要取得协调平衡,的调控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面发挥推动、兴奋、升发的作用,另一面也发挥宁静、抑制、肃降的作用。前者属中阳性成分的作用,后者属中阴性成分的作用。若以“阴阳”的观点来看,前者属阳的作用,后者属阴气的作用。阴阳的功能协调则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既无太过,也无不及。《治准·杂病·诸门》说:“一之中而有阴阳热升降动静备于其间。”《医原·阴阳论》又说:“阴阳,本是一,特因升降而为二。”人体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的稳定、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输布有序,既有赖于阳的推动、激发等促进作用,又离不阴气的宁静、抑制等调控作用,是阴阳的推动与调控作用相反相成的结果。若阴气的宁静、抑制等作用减弱,阳的推动、激发作用过亢,脏腑功能虚性亢奋,则可出现精血津液的代谢加快,消耗过多,可见遗精、多汗、出烦躁失眠等症。

(二)温煦与凉润作用

的温煦作用,是指可以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消除冷。的温煦作用对人体有重要的生理意义:①使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②有助于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进正常的生理活动;③有助于精血津液的正常施泄、和输布,即所谓“得温而,得而凝”。

发挥温煦作用的是人身之阳,《医碥·》说:“阳者,温暖之也。”若阳不足,产热过少,则可见虚寒性病变,表现为畏寒喜暖,四肢不温,体温低下,脏腑生理活动减弱,精血津液代谢减弱、运行迟缓等,如《诸病源候论·冷候》说:“夫脏气虚,则也。”

发挥凉润作用的是人身之阴气阴气具有凉、柔润、制热的特性。体温的恒定、脏腑机能的稳定发挥及精血津液的有序的运输布代谢,虽都与阳的温煦作用密切相,但都离不阴气的凉润作用,是阴阳的温煦与凉润作用对立统一的结果。若阴气的凉润作用减退,可出现低热、盗汗、五心烦热、细数等脏腑机能亢奋、精血津液代谢加快的虚热性病变。

(三)防御作用

既能护卫表,防御外入侵,同时也可以驱除侵入人体的病。因此,的防御作用十分重要。

《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不可干。”说明的防御功能正常,则邪气不易入侵。《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说:“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侵犯也。”

的防御作用低下,势必不能抗邪气易于入侵而发生疾病,故《素问·评热病论》说:“之所凑,其必虚。”

邪气入侵人体某一部位时,机体正气就会聚集该处,发挥抗御邪气、驱外出的作用。因此,的防御功能正常,则邪气不易入侵;或虽有邪气侵入,也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易于治愈。的防御功能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四)固摄作用

固摄作用,是指对于体津液等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从而防止这些物质无故流失,保它们在体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具体来说,的固摄作用表现为:①统摄液,使其在中正常运,防止其逸出外;②固摄汗液、尿液、唾液、液、肠液,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和有规律地排泄,防止其过多排出及无故流失;③固摄液,防止其妄加排泄。

的固摄作用减弱,则有可能导致体液态物质的大量丢失。例如,不摄,可以起各种出不摄津,可以自汗多尿小便失流涎呕吐清水、泄泻等等;不固,可以遗精、滑早泄等病症。

(五)中介作用

人体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都是相对独立的,但是在它们之间充满着这一物质。充斥于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之间,成为它们相互之间联系的中介。

人体之的中介作用,要是指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是感应传递信息之载体。人体各种生命信息,都可以通过在体升降出入运来感应和传递,从而构建了人体各个部位之间的密切联系。外在信息感应和传递于脏,脏的各种信息反映于体表,以及脏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皆以人体作为信息的载体来感应和传导。例如脏腑精气盛衰可以通过的负载和传导而反映于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部脏腑之间可以通过经三焦等通道,以为载体传递信息,加强联系,维护协调。再如,针灸按摩或其他外治法等刺激和信息,也是通过的感应运载而传导于脏,达到调机体生理活动协调的的。因此,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是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

的生理功能归结到一点,要取决于具有活力很强、不断运动的生理特性。是人体的基本微物质,的几个生理功能之间可分不可离,互相为用,密切配,维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

四、人体之的分类

人体之,由先天之和水谷之所化之,加之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作用而生成,分布于全身,无处不到。但具体来说,由于生成来源、分布部位及功能特点的不同,人体之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称。虽然称很多,但可以从下面三个层次进分类。

(一)人身之

人身之,即一身之,简称“人”或“”,是构成人体各脏腑组织,并运于全身的极细微物质。它是由先天之所化生之、水谷之所化生之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三者相融而生成。人身之推动和调控着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推动和调控着津液的运、输布和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一身之分布于人体部的不同部位,则有着各自的运动式和功能特点,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称。

人身之邪气相对而言,称为正气,具有防御、抗、调、康复等作用。人身之从生成来源而言之,以先天之化生者为元,由水谷之化生者为谷气。人身之从其分布部位而言之,其中为营气外为卫气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聚于胸中者为宗气;分布于脏腑、经络者称为脏腑之经络

(二)元宗气营气卫气

1、元

,是人体最本、最重要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难》又称“原气”;《》虽无“元”或“原气”之称,但有“真气”之说。元原气真气,三者的涵是同一的,都是指先天之

(1)生成与分布:元要由藏的先天之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于全身。

的生成来源是中所藏的先天之,先天之化生的元生于命门,《难·三十六难》说:“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中先天之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胚胎时期即已存在,出生之后,必须得到化生的水谷之的滋养补充,能化生充足的元。因此,元充盛与否,不仅与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而且与运化功能、饮食养及化生的后天之是否充盛有。若因先天之不足而导致元气虚弱者,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育补充而使元充实。如《景岳全书·论》说:“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于人生者不小。”

是通过三焦而流于全身的,《难·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使也,历于五脏六腑。”元发于,以三焦为通路,全身,五脏六腑,外而腠理,无处不到,发挥其生理功能,成为人体最本、最重要的

(2)生理功能:元的生理功能要有两个面,一是推动和调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的生理作用,与的功能类同。由于体成分是先天之所化生的要是先天之,因而元的构成成分大致是相同的,所发挥的功能也基本类似。元的盛衰变化体现于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人从幼年始,以先天之为基础,得到后天之的补充而渐渐充盛,化生元,促进生长发育过一段时期,从婴幼儿成长到青壮年,此时由于充盛到一定程度,化生充足的元,使机体发育形体壮实,筋强健,同时具备了生殖能力。待到老年,由于生理和病理性消耗,渐衰,化生元渐渐减少,形体出现衰老之象,生殖机能也随之衰退,直至元衰亡,生命终止。因此,元不足则易于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及未老先衰的病理改变。

通过三焦,布全身,全面地促进和调控全身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例如,它既能使兴奋,又能使宁静;既能发挥推动、兴奋、化气、温煦等属于“阳”的功能,又能发挥宁静、抑制、成、凉润等属于“阴”的功能。因此元可分为元阴、元阳,而且影响一身之阴阳。元发于命门,故《景岳全书·传忠录下》说:“命门为元,为水之宅,五脏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同时,命门之水、元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才能保持脏腑功能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总之,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元推动和调控下进的,元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亏少或元阴元阳失衡,都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病变。

2、宗气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积聚于胸中的,属后天之的范畴。宗气的生成直接系到一身之的盛衰。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灵枢·五味》称为“气海”,又膻中

(1)生成与分布:宗气的生成有两个来源,一是运化的水谷之所化生的水谷之,一是从自然界中吸入清气,二者相结合生宗气。因此,的运化转输功能和、司呼吸的功能是否正常,对宗气的生成和盛衰有着直接的系。

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呼吸道),贯注及沿三焦式布全身。《灵枢·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而呼吸。”宗气面上出于喉咙而走息道,推动呼吸;一面贯注,推动三焦为诸的通道,宗气还可沿三焦向下运于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此外,《灵枢·刺》中还指出宗气可由气海向下注入街(足阳明经脉沟部位),再下于足。

(2)生理功能:宗气的生理功能要有呼吸、和资先天三个面。

宗气上走息道,推动的呼吸。因此,凡是呼吸、语言、发声皆与宗气宗气充盛则呼吸徐缓而均匀,语言清晰,声音洪亮。反之,则呼吸短促微弱,语言不清,发声低微。宗气贯注于之中,促进心脏推动液运。因此,凡的运搏的力量及律等皆与宗气宗气充盛则搏徐缓,律一致而有力。反之,则来躁急,律不规则,或微弱无力。《素问·平人象论》说:“大络曰虚里,贯,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手),宗气也。”虚里发于左乳下,相当于尖搏动的部位,可以依据此处的搏动来测知宗气的盛衰:若其搏动正常,是宗气充盛之象;若其搏动躁急,衣而动,是宗气大虚;若其搏动消失,是宗气亡绝。前在临床上更多的是从脉象来测知宗气的旺盛和衰少。由于宗气的运,所以宗气不足则往往导致瘀滞,凝而留止的病理变化。

由于宗气对呼吸运动及都有推动作用,因而可以影响到人体的多种生理活动,凡、肢体温和活动、视听等感觉、言语声音及搏强弱律等,都与宗气盛衰有。《读医随笔·血精论》说:“宗气者,动也。凡呼吸、语言、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

另外,宗气作为后天生成之,对先天元有重要的资助作用。藉三焦为通道,元自下而上运布于胸中,以助后天之宗气宗气自上而下分布,蓄积于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先天与后天之,则成一身之。由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的量是有限的,其化生的元也是一定的,因而一身之的盛衰,要取决于宗气的生成,而宗气的生成,又取决于两脏的功能是否正常及饮食养是否充足。因此,一身之的不足,即所谓气虚,在先天要责之,在后天要责之

3、营气

营气中而具有养作用的。因其富有养,在运不休,故称之为营气。由于营气中,是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系密切,可分不可离,故常常将“营血”并称。营气卫气从性质、功能和分布进比较,则属阴,卫属阳,所以又常常称为“阴”。

(1)生成与分布:营气来源于运化的水谷微。水谷之化为水谷之,其中由华部分所化生的为营气,并进入中运全身。《素问·痹论》说:“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也。故上下,贯五脏六腑也。”可见营气由水谷之所化生,进入中,全身,入脏腑,外达肢,终而复始,周不休。

(2)生理功能:营气的生理功能有化生液和养全身两个面。

营气注于中,化为液。《灵枢·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化以为。”营气津液调和,共注中,化成液,并保持了液量的恒定。

营气血脉流注于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都得到营气的滋养。由于营气为全身脏腑组织提供了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营气养作用在生命活动中非常重要。如《灵枢·卫生会》说:“此所受者,泌糟粕,津液,化其微,上注于,乃化而为,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经隧,命曰营气。”

营气化生液和养全身的生理作用是互相联的,若营气亏少,则会液亏虚以及全身脏腑组织因得不到足够养而造成生理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

4、卫气

卫气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因其有卫护人体,避免外入侵的作用,故称之为卫气卫气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为“卫阳”。

(1)生成与分布:卫气来源于运化的水谷微。水谷之化为水谷之,其中慓悍滑利部分化生为卫气。《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也。其慓疾滑利,不能入于也。故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于胸。”因此,卫气由水谷之化生,运外,不受道的约束,外而皮肤腠,而胸脏腑,布全身。

(2)生理功能:卫气有防御外、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的生理功能。

卫气有防御外入侵的作用。卫气布达于表,起着保卫作用,抵抗外来的邪气,使之不能入侵人体。《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说:“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使外侵犯也。”因此,卫气充盛则护卫表,不易招致外侵袭,卫气虚弱则常常易于感受外而发病。

卫气具有温煦全身的作用。而脏腑,外而肉皮毛都得到卫气的温养,从而保了脏腑表的生理活动得以正常进卫气充足,温养机体,则可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卫气虚亏则温煦之力减弱,易致风寒湿等阴乘虚侵袭表,出现阴盛性病变。但若卫气在局部运动受阻,郁积不则可出现阳盛的热性病变。故《读医随笔·血精论》说:“卫气者,热也。凡肉之所以能温,水谷之所以能化者,卫气之功用也。虚则病,实则病热。”

卫气能够调控制腠理阖,促使汗液有制地排泄。卫气的这一调控作用,既有能固摄的一面,又有能推动的一面。通过汗液的正常排泄,使机体维持相对恒定体温,从而保了机体外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景岳全书·杂谟·汗证》说:“汗发于阴而出于阳。此其本则由阴中之营气,而其启则由阳中之卫气。”因此,当卫气虚弱时,则调控腠理功能失职,可以出现无汗、多汗或自汗病理现象。

卫气的三个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协调一致的。抵御外的入侵与腠理阖的系也很密切,若腠理疏松,汗液自出,则易于遭侵犯;而腠理致密,则邪气难以入侵。在调体温面,卫气的温煦功能也与汗孔的阖密切相,只有温煦的升温与出汗的降温之间不断地相互协调,人体的体温才得以保持正常。如若温煦太过而汗出不及,则身热无汗;如若温煦不及而汗出过多,则肤冷多汗。《灵枢·本藏》所谓“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阖者也”,即是对卫气三个功能的概括。

营气卫气,既有联系,又有区营气卫气都来源于水谷之微,均由所化生。虽然来源相同,但是营气性质纯,富有养,卫气性质慓疾滑利,易于流营气中,卫气外;营气有化生液和养全身的功能,卫气有防卫、温养和调控腠理的功能。可见卫二在性质、分布、功能上均有一定区。概而言之,即属阴,卫属阳。由于机体部的阴阳必须相互协调,故卫和调才能维持正常的体温和汗液分泌,人体才能有旺盛的抗力量和脏腑的正常生理活动。若卫二者失和,则可能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多,“昼不夜不瞑”,以及抗病能力低下而易于感冒等。

(三)脏腑之经络

脏腑之经络是全身之的一个部分,一身之分布到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即成为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这些是构成各脏腑、经络的基本物质,又是推动和维持各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脏腑之经络也来源于先天之、水谷之和自然界的清气。先天之和后天之藏于脏腑之中而成为脏腑之,脏腑之由脏腑之所化生。脏腑之虽与元宗气等不处于人体气理论结构的同一层次,但脏腑之包含有元谷气吸入清气的成分。由于所在脏腑和经络的不同,这些脏腑之经络的构成成分和功能发挥也就各具其相对特异性。脏腑之经络活力很强,其不断的运动是推动和调控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动力,并使脏腑经络功能的发挥达到协调有序的状态。

除以上所述之外,还需注意的一点是,中医中“”这个词还有多种含义。例如:将致病的六淫称为“邪气”,将体不正常的水液称作“水气”,将中药的四种性质称为“四气”,将自然界六种不同候变化称作“六气”等等,这些“”的含义都与本章所论述的人体之在概念上有明显的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尿道憩室

下一篇 密叶绢藓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