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西医的心
心:heart,心脏为人和脊椎动物器官之一,心血管系统的动力器官,并具内分泌功能。
人的心脏如本人的拳头,外形像桃子,位于横膈之上,两肺间而偏左。主要左右心室之间均由间隔隔开,故互不相通,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这些瓣由心肌构成,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左右心房之间和膜使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入心室,而不能倒流。
位置
斜位于胸腔中纵隔内,2/3位于正中线左侧,1/3位于正中面右侧,心尖朝向左前下方。
毗邻
前:胸骨体和2~6肋软骨;后:平第5~8胸椎;上:连入心大血管;下:邻膈。周围裹以心包。 心内注射位置:胸骨左缘第4肋间隙(可避免损伤胸膜)。
外形
心近似倒置、前后略扁的圆椎体,大小似本 的人的拳头。可分为一尖、一底、两面、三缘,表面有三条沟。心尖:由左心室构成,朝向左前下方,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心底:由大部分左心房和小部分右心房构成,与出入心的大血管干相连。两面:胸肋面和膈面。三缘:心右缘,心左缘和心下缘。三条沟:冠状沟,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
主要构成
1.心尖:朝向左前下方,位于左侧第5肋间隙,在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
2.心底:朝右后上方, 与出入心的大血管干相连,是心比较固定的部分。
3.两面:心的胸肋面(前面)朝向前上方,大部分由右心室构成。膈面(下面)朝向后下方,大部分由左心室构成,贴着膈。
4.三缘:心右缘垂直向下,由右心房构成。心左缘钝圆,主要由左心室及小部分左心耳构成,心下缘接近水平位,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
5.心的表面有三条沟
(1) 冠状沟:近心底处有略成环形的冠状沟。是心房和心室的分界线。
(2) 前室间沟: 在胸肋面有从冠状沟向下到心尖右侧的浅沟,称为前室间沟。
(3) 后室间沟:在膈面也有从冠状沟向前下到心尖右侧的浅沟,称为后室间沟。
心底朝向右上后方,大部分由左心房,小部分由右心房构成,四条肺静脉连于左心房,上、下腔静脉分别开口于右心房的上、下部。在上、下腔静脉与右肺静脉之间是房间沟,为左右心房后面分界的标志。
心尖由左心室构成,向左下前方。由于心尖邻近胸壁,因此在胸前壁左侧第五肋间常可看到或触到心尖的搏动。
心脏前面构成是右上为心房部,大部分是右心房,左心耳只构成其一小部分,左下为室部,2/3 为右心室前壁,1/3 为左心室。后面贴于膈肌,主要由左心室构成。侧面(左面),主要由左心室构成,只上部一小部分由左心房构成。
心脏右缘垂直钝圆,由右心房构成,向上延续即为上腔静脉。左缘斜向下,大部分为左心室构成,上端一小部分为左心耳构成。下缘近水平,较锐,大部分为右心室,只心尖处为左心室构成。
中医的心
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属络于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与自然界夏气相通应。
心是脏腑中重要的器官,主宰各脏腑进行着协调的活动。故《内经》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就是说,各脏腑在心的领导下互相联系,分工合作,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心的生理病理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神志,主血脉,主汗,开窍于舌等。现将其主要生理病理简述如下:
(一)心主血脉《内经》说,“心主血脉”,“脉者,血之府也”,“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血,血行脉中,心与脉密切相连,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这种功能是由心气的作用来实现的。心气的盛衰,可以从血脉的改变反映出来,故《内经》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搏和缓有力。若心气不足,心血亏少,则脉细弱或节律不整。若心血瘀阻则脉涩不畅或结代等。
(二)心主神志 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现代生理学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即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与脏腑有关,而主要是心的生理功能,故有心“藏神”,“主神明”的说法。《灵枢·本神篇》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就是担任,接受的意思,指出了接受外来事物而产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由心来完成的。心的功能正常时,则神志清晰,思考敏捷,精神充沛。若心的功能异常时,常可出现心神改变,如心悸不安,失的眠多梦,健忘痴呆和狂妄躁动,哭笑无常,甚至昏迷不省人事等症状。
(三)心主汗 汗是人体津液之一,汗与血同源,因心主血脉,心生血,故汗与心有密切关系。故有“汗乃心之液”的说法。当心阳虚脱时,汗液随心阳而脱,故大汗淋漓;心气虚时,表卫不固,自汗出;心阴虚时,阳无所附,心液失其敛藏而发盗汗。
(四)心开窍于舌 其华在面 心开窍于舌与“舌乃心之苗”的意思相同。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心经别络上行于舌,因心的气血上通于舌,所以心的气血强与否,往往可以从舌的变化上反映出来。例如,心血不足时舌质淡白;心火上焱时则舌尖红或舌体糜烂;心血瘀阻时则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时,则舌强语謇等。 华,是光彩之义,其华在面,即是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显露于面部的色泽变化,由于头面部的血脉极为丰富,所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有泽;心气不足,则可见面色白、晦滞;血虚则面色无华。
心与其他器官的关系
1.心与脾的关系:“心生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旺盛,则气血生化有源,心主之血自能充盈,运行全身以营养各脏腑器官。血液运行于经脉之中,固然赖于心气之推动,然亦必需有脾之统摄作用,以维持其正常的运行。所以心与脾的关系主要反映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这两个方面。病理情况下,心脾两脏亦常互相影响,如脾气虚弱,运化失职,血的来源不足,致心血亏虚。若思虑过度,耗伤心血,也可影响脾之健运。以上两种情况最终均可导致虚之证候 。
2.心与小肠的关系 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心脉属心,下络小肠,小肠之脉属小肠,上络于心,心属里,小肠属表。二者经脉相联,故气血相通。生理情况下两者相互协调,心之气通于小肠,小肠之气亦通于心。在病理情况下则相互影响,如心火过旺时,除表现口烂,舌疮外,还有小便短赤,灼热疼痛等小肠热证和证候,叫做“心移热于小肠”。若小肠实热,亦可顺经上于心,则可出现心烦,舌尖糜烂等症状,治疗上即要清泻心火,又要清利小肠之热,相互兼顾,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3.心与肾的关系。心属阳,位居于上,其性属火。肾属阴,位居于下,其性属水,生理情况下,心阳须下降于肾,以资肾阳,共同温煦肾阴;肾阴上济于心,以资心阴,共同滋养心阳,阴阳互相制约,使心阳不亢,心与肾保持这种“水火相济”,“心肾相连”的关系。如果这种正常关系受到破坏,就会出现心悸、失眠、健忘、多梦、遗精等“心肾不交”的证候。[关注中]:古人对于心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大脑思维活动的重视,从这种智慧成果造成的语言体系上看就能略知一二,对于心的理解已经十分深刻了。
相关知识
佛教中的心
主要有如下含义:
(一)梵语citta之意译。音译作质多。又作心法、心事。指远离对象仍具有思量(缘虑)之作用者。
1、指心王及心所法之总称。系相对于色(物质)、身(肉体)而言。相当于五蕴中之受、想、行、识等四蕴。
2、指心王,属五位之一,相当于五蕴中之识蕴。指统一心之主体─六识或八识而言。
3、对心、意、识三者,小乘有部等主张三者为同物之异名,然在大乘唯识宗,“心”则指第八阿赖耶识,含有积集之义,乃诸法产生之根本体,故亦称集起心,即阿赖耶识蓄积种子而能生起现行之意。对此,前六识称为“识”,即了别、认识作用;第七末那识称为“意”,即思惟作用。将心之主体与从属作用分开时,前者称心王,后者称为心所。上记之六识或八识即为心王,心所乃指随之而生起者,亦即细微之精神作用。此外,佛教对于心与物之存在,乃主张心与物为相辅相成之关系,不论任何一方皆不能单独存在,故佛教既非唯心论,亦非唯物论,而系一种空无自性论,称为色心不二。然自实践之方法而言,则佛教特别强调心之主体性,故每被视为唯心论。
(二)梵语hr!d或hr!daya之意译。音译作汗栗驮、肝栗大、干栗多、干栗陀多、讫利驮耶、纥哩陀耶、纥哩娜耶、纥伐耶。或译作肉团心、真实心、坚实心。原语乃具有心、精神、心脏等义之中性名词。犹如树木之心,为凡物具有之本质,为中心之(即处中者)心;又如万法具有真如法性之真实心,即指如来藏心,而非具有思考作用之心(缘虑心)。据四卷楞伽经卷一举出,此心系指自性第一义之心。另据大日经疏卷四之说,则指肉团心(心脏)而言。般若心经所说之“心”即意谓般若皆空之心髓精要。于密教,观想凡夫之汗栗驮(肉团心)为八叶莲华(即心莲),而教人开显自己之佛身,故众生之自性真实心称为汗栗驮。
(三)从各种情形所作有关心之分类有:真心(本来清净之心,即自性清净心)与妄心(烦恼污染之心);相应心(与烦恼相应之心)与不相应心;定心(静止妄念杂想之统一心、修定善之心)与散心(散乱心、修散善之心)等二心。或贪、嗔、痴等三心。或贪心、嗔心、痴心、等心(三毒之心并起)等四心;及肉团心(心脏)、缘虑心(取对象加以思考之心;共通于八识)、集起心(阿赖耶识)、坚实心等四心。或卒尔心(始对外境所起之心)、寻求心(欲知之心)、决定心(决断之心)、染净心(生染污、清净念之心)、等流心(持续念念相续而前后无异之心)等五心。即意识触对外境时,顺次而起之五心。此外,据《瑜伽师地论》卷一载,所谓八心(善心次第成熟过程之八心),即:种子心、芽种心、疱种心、叶种心、敷华心、成果心、受用种子心与婴童心等。又据大日经卷一之分类,瑜伽行者之心相可分成贪心等六十心。[入楞伽经卷九、解深密经卷一、旧华严经卷十、显扬圣教论卷十七、成唯识论卷二、俱舍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十六、摄大乘论本卷上、大乘起信论义疏卷上之上]
老子所说的浑心
再上进,我们能够帮助他人,有益他人,我们便是有义之心;
再上进,我们能够亲爱他人,广爱一切,我们便是有仁之心;
修行上,老子达到无身,以天下为身;老子达到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这就是老子的浑心。
3.大心原本无知无欲,永恒无名。因“可”道“可”名,也即妄想执着,大心变作小心,步步见小,一直见到刀兵心。画地为牢,无限之大我,堕落成一身之小我。
因为“可”道,而有了妄想分别执着,生出无。这就是宇宙之生因,动因。
这无就是一。这就是宇宙之本初,万物之父。
反观之,无就是有,有了无。此有就是二。名其为有,实际是无。尽管如此,却成万物之母。
父母交合而生子女,这就是三。生成后天最小之微尘,最大之世界。
这个生生不息过程,就是失道过程。一、二、三,越积越多。
5.老子提出的无为,乃是修心,修除玄蓝。这是归还大道过程。必然是三、二、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达到无的高度,心,洗浴得干干净净。这就是“浴,神不死”。这不死的心,就是生出一切有和无的玄牝。
可见,心,生出万物,所谓的物质世界;生出意识,所谓精神世界。有,是心欲令其有;无,是心欲令其无。都是心在妄想、分别、执着。
无论佛祖,耶稣,还是老子,都告诫我们,要清净自家心,看好自家心,洗浴自家心。
圣人,把自己地位放置最低,大都当乞丐,过乞食生活,为什么?他们无声告诉我们,圣人,圣在其心,而非其身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