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晕痣

晕痣是指围绕色素的局限性色素减退,此后本身也可褪色而皮损继续发展,又称离性后天性白斑。临床表现为皮损好发于躯干部,特部,可单发或多发,以斑点状色为中色素减退斑,白色晕轮与色素可同时发生。系细胞周围出现色素晕,多属混或皮。外周色素晕呈,边界清楚。好发于青少年躯干部,常为单发,也可多发。可持续数月或数年,最后大多可消退。国有报道巨大晕痣,中......
目录

概述

细胞周围出现色素晕,多属混或皮。外周色素晕呈,边界清楚。好发于青少年躯干部,常为单发,也可多发。可持续数月或数年,最后大多可消退。国有报道巨大晕痣,中外为9.0cm×4.8cm,周围白斑为0.4cm×1.0cm。部分患者中有环抗黑素细胞抗体,此抗体随晕痣消退而消失。据报道,患者过青春期到60岁以后发生恶变的几率在0.8%~4.9%。对黑素的免疫排斥可能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原因。

晕痣在医上称为离性后天性白斑,1874年一个叫做Hebra的医生首先记载了以色为中的白斑,直到1916年才对本病进了详细的研究。前多认为晕痣白癜的一种,有时和白癜同时发生。

晕痣可发生于老人,也可发生于小儿。它好发于躯干部,特部,偶尔见于头面部,发生于上肢者极罕见。其皮疹特点是以斑点状色为中色素减退斑,大小不一。白晕色均匀一致,可逐渐增大到硬币大小。白晕的边缘不象白癜那样有色素加深的表现。中央的可以退色,看起来仅是一个淡红色丘疹,最后变平甚至消失。其消失时间大约在数月到2~3年之间,随后白晕也渐渐消退。

晕痣大部分是以色为中,偶尔是毛蓝痣纤维神经纤维或恶性黑素等。

晕痣并不少见。有人长期观察14患者,结果有半数其晕痣由少数发展为多数;有半数患者的中自然消退,时间为5个月~8年不等,随后一些白晕也消退。但一些患者的中除去,并未起周围白斑的色素恢复。

若是白癜偶然波及到周围,称为周围白癜,其态与晕痣酷似;但周围白癜是偶然发生,且白斑周围有色素加深现象,应将二者区分来。

临床表现

晕痣白癜临床表现均为白色的色素失斑,在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面的改变也相似,常见到当晕痣中央消失后,其白晕扩大,随之身体其他部位陆续发出新的白斑病例,因此,我们认为,晕痣白癜的一种类型。

另外,晕痣白癜在同一患者可以同时发生,也就是说晕痣患者同时发生白癜白癜患者同时伴有晕痣,尤以泛发性白癜患者的晕痣发病率较高。

诊断

据病史、临床表现可做出诊断。

治疗方法

晕痣要以手术或激光去除色或较小的白斑,术后白斑遗留较大者,白癜治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异位性皮炎

下一篇 伊藤痣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