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胎膜早破是指在临产前胎膜自然破裂。孕龄<37孕周的胎膜早破又称为早产(未足月)胎膜早破。胎膜早破是围生期最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早产率升高,围生儿病死率增加,宫内感染率及产褥感染率均升高。胎膜早破的[阅读全文]
摘要: 阿替普酶(Alteplase)是一种血栓溶解药,主要成分是糖蛋白,含526个氨基酸。阿替普酶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深静脉血栓及其他血管疾病。一级分类:循环系统药物[阅读全文]
摘要: 链激酶是从β-溶血性链球菌培养液中提纯精制而成的一种高纯度酶,白色或类白色冻干粉,易溶于水及生理盐水,其稀溶液不稳定。具有促进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力,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活性的纤维蛋白溶酶,引进血[阅读全文]
摘要: 尿激酶是从健康人尿中分离的,或从人肾组织培养中获得的一种酶蛋白,呈白色或类白色状粉末。它由分子量分别为33000(LMW-tcu-PA)和54000(HMW-tcu-PA)两部分组成,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阅读全文]
摘要: 头外伤多由锐器或钝器致伤。裂口大小,深度不一,创缘整齐或不整齐,有时伴有皮肤挫伤或缺损,由于头皮血管丰富,血管破裂后不易自行闭合,即使伤口小出血也较严重,甚至因此发生休克。1.头外伤(scalplace[阅读全文]
摘要: 蚓激酶(Lumbrukinase)是由人工养殖的赤子爱胜蚓中提取分离而得的酶复合物,为微黄色粉末。此品属两种类型酶,即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PIasminogen Activator)和纤维蛋白溶酶(P[阅读全文]
摘要: 溶栓药是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而溶解血栓的药。体内纤维蛋白溶解过程是一系列蛋白酶催化连锁反应,第一阶段为血浆或组织中激活剂的活化并转化为纤溶酶原激活剂;第二阶段为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被分[阅读全文]
摘要: 醋硝香豆素又名醋酸香豆素、新抗凝、心得隆等,系双香豆素类抗凝药,适应证与双香豆乙酯相似,能阻碍已形成血栓的扩展,但无溶栓作用。适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仅口服有效,奏效慢而持久,对需长期维持抗凝者[阅读全文]
摘要: 红花子,别名里库尔土艾布米、吐胡米卡皮谢。为双子叶植物药为菊科植物红花的果实。果壳坚脆,里面黑褐色而有光泽。种子淡黄白色,充满胚乳;切面白色,角质状,无甚气味,嚼之略有油样感。原植物我国栽培于河南、浙江[阅读全文]
摘要: 因长期暴露于任何温度,人体散热大于产热时,可引起体温过低。体温过低最常见于寒冷季节或浸泡在水中。因长期暴露于任何温度,人体散热大于产热时,可引起体温过低。体温过低最常见于寒冷季节或浸泡在水中,但若代谢性[阅读全文]
摘要: 【别名】双肽肝素钠,法安明,达肝素钠【外文名】DalteparinSodium,Fragmin【适应症】血液透析的预防凝血和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预防与手术有关的血栓形成。【用量用法】[阅读全文]
摘要: 本品是香豆素类抗凝剂的一种,在体内有对抗维生素K的作用。可以抑制维生素K参与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在肝脏的合成。对血液中已有的凝血因子 Ⅱ、Ⅶ、Ⅸ、Ⅹ并无抵抗作用。因此,不能作为体外抗凝药使用,体内[阅读全文]
摘要: 生于海拔20-2800m的沿海平原或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寄生于袖树、橘树、柠檬、黄皮、桃树、梨树或山茶科、大戟科、夹竹桃科、榆科、无患子科或马桑等植物上,稀寄生于云南油杉、干香柏上。【汉语拼音】:hong[阅读全文]
摘要: 羰基镍中毒是吸入高浓度羰基镍引起以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疾病。患者首先出现头痛、眩晕、步态不稳、胸闷、恶心等症状,经12~36小时后可出现中毒性水肿。接触羰基镍24小时尿镍可增高。羰基镍能否引起慢性中毒尚有[阅读全文]
摘要: 假单胞菌属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的菌种有十余种,以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在医学中最为重要。本属细菌侵袭性弱,一般认为属条件致病菌。当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或缺损时,可引起严重的甚至致死性的感染[阅读全文]
摘要: 红花小独蒜,陆生植物。假茎(花葶)纤细,圆柱形,高3-22cm。假鳞茎近球形。叶2-5枚,叶片狭椭圆形,长7-37cm,宽达3.5cm,先端渐尖,基部收窄为短柄。花葶侧生于假鳞茎上,通常不分枝;总状花序[阅读全文]
摘要: 红花山牵牛,是山牵牛属攀援灌木。茎及枝条具明显或不太明显的9棱,初被短柔毛,后仅节处被毛,余无毛。叶具叶柄,叶柄长2~7厘米,有沟,花序下的叶无柄,被短柔毛或仅先端被短柔毛;叶片宽卵形、卵形至披针形,长[阅读全文]
摘要: 铜为重金属,工业上与铜本身接触并不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但铜的化合物如硫酸铜、乙酸铜、氯化铜等其毒性比铜本身大可引起中毒,临床上所见到急性铜中毒并伴有溶血者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1.硫酸铜治疗失误而引起的中[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