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中疔,病名,疔疮生在人中穴处,故名。又称「龙泉疔」。若疔生于承浆穴的,名「 承浆疔」;生于口角外方的,名「虎须疔」,又名「虎渍毒」。皆由肾 和督脉二经火毒上攻所致。初起小疙瘩,形如豆粒,坚硬肿痛,兼见[阅读全文:]
摘要: 气瘿是以颈前漫肿,边缘不清,皮色如常,按之柔软,可随喜怒而消长为主要表现的甲状腺肿大性疾病。俗称“大脖子”病。《诸病源候论》云:“气瘿之状,颈下皮宽,内结突起,腿腿然亦渐大,气结所致也。”本病多流行于缺[阅读全文:]
摘要: 内外痔。肛肠部内痔、外痔并发者。《外科大成》卷二:“肛门内、外皆有,遇大便即出血疼痛”者。又名混合痔。指肛门痔生于齿线上之内痔与生于齿线下之外痔并连混合一体之痔。内外痔 病名。肛肠部内痔、外痔并发者。[阅读全文:]
摘要: 病名。系脏腑之生 痈疽者。出《灵枢·邪气脏府病形》。《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内痈候:“内痈者,由饮食不节,冷热不调,寒气客于内,或在胸膈,或在肠胃,寒折于血,血气留止,与寒相搏,壅结不散,热气乘之,则化为[阅读全文:]
摘要: 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程士德主编第2版《内经·第六章病证·十九灵枢痈疽第八十一》注:“马刀侠瘿:病名。属瘰疬之类。常成串而出,质坚硬,其形长者称为马刀,或生于耳下、颈项,至缺盆沿至腋下,或生肩上而下沿。[阅读全文:]
摘要: 蝼蛄疖,中医病名。疖病的一种,多发生于小儿头部,患处初为小疖,其根坚硬,外形如蟮(指蚯蚓)之拱头,故俗称“蟮拱头”。这种疖肿常为多发性,头皮下脓腔相连,破后像蝼蛄串穴,故名“蝼蛄疖”。相当于西医病名穿掘[阅读全文:]
摘要: 发生于体表或某组织中的一类肿块状病变。是由瘀血、痰饮、浊气留结于组织中而产生的赘生物。首见于《灵枢·刺节真邪》。发生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没有自觉症状,长期不易消散,大都属于良性肿瘤。多因七情劳欲,复感[阅读全文:]
摘要: 流火原先是长留山弟子,电视剧版《花千骨》中朔风的转世,本为女娲石碎片之一。朔风为帮助花千骨救治白子画而消散。在墨冰仙的和花千骨的努力下重新汇聚,在番外中转世成为流火。该角色由江明洋饰演。角色简介长留弟子[阅读全文:]
摘要: 烂疔是一种发于皮肉之间,易于腐烂,病势凶险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备急千金要方》云:“烂疔其状色稍黑,有白瘢,疮中溃有脓水流出,疮形大小如匙面。”《诸病源候论·丁疮候》云:“亦有肉突起,如鱼眼之状,赤黑,惨[阅读全文:]
摘要: 疽,读音为jū,即局部皮肤下发生的疮肿。中医指局部皮肤肿胀坚硬而皮色不变的毒疮。中医按疽病早期有头和无头而分为有头疽和无头疽两大类。疽【释义】中医指局部皮肤肿胀坚硬而皮色不变的毒疮。疽 笔画:10 四角[阅读全文:]
摘要: 颈痈,中医病名,是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俗名“痰毒”。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特点是初起局部皮色不变,肿胀,疼痛,灼热,肿块边界不清。颈痈指发于颈的两侧,包括颔下、耳下、颏下等部位[阅读全文:]
摘要: 瘿的一种。表现为结喉部的瘿块上筋脉暴露盘曲,形如蚯蚓者。多由怒气伤肝,肝火亢盛,灼烁阴血而成。筋瘿病证名。瘿兼血脉郁结之病证。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筋脉露结者名筋瘿。”该病多因怒而伤肝,火旺血[阅读全文:]
摘要: 筋瘤,中医病名。是以筋脉色紫、温度稍高、青筋垒垒,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外科正宗》云:“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筋瘤好发于下肢,可见于现代医学的下[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