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马刀侠瘿

中医药院校教参考丛书程士德编第2版《·第六章病·十九灵枢第八十一》注:“马刀:病。属瘰疬之类。常成而出,质坚硬,其长者称为马刀,或生于下、颈项,至缺盆沿至腋下,或生肩上而下沿。其生于颈部者称为‘侠’。‘’或作‘婴’,‘婴’通‘缨’。瘰疬生于颈部缚帽缨之处,故称侠缨,或称侠。《病源·候》云:‘发于腋下,赤(革卯)(音暴bao)者曰米也,(革卯)而不溃者为马刀也。......
目录

临床表现

⑴《灵枢·经脉》:“少阳,起于锐眦……腋下肿,马刀,汗出振寒。”

隋唐·杨上善《太素·卷第八·经脉连环》注:“马刀,谓而无脓者是也。”

明·马莳《灵枢注发微》云:“马刀,皆颈项腋胁所生疮。”

明·张介宾《类·十四卷·疾病类十》注:“马刀,瘰疬也。侠,侠颈之属也。”

纬、邓涛等编《中医大辞典》:“马刀马刀疮。出《灵枢·经脉》。马刀之前后,忽有疮作核,如杏核,大小不一,马刀疮。……马刀。见《医正传》卷六。《疡科准》卷三》:‘又有马刀疮,亦生于项腋之间,有类瘰疬,但初起其状类马刀,赤色如极痛,此疮甚猛,宜急治之。’……马刀。又。《灵枢·》:‘其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急治之。”

张登本、武长春《词典》:“马刀,即马刀。侠通挟。……马刀,瘰疬。易生在颈项及腋下。”

杨鹏校注《灵枢·经脉第十》注:“马刀:即瘰疬,生在颈项或腋下等部位。”

周海平、申洪砚、朱孝轩编《黄帝大词典》:“[马刀]词 瘰疬之病。……[马刀]词 瘰疬之病和颈项肿之。”

⑵《灵枢·》云:“发于腋下赤坚者,曰米。……其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急治之。”

《太素·卷第二十六·》注:“马刀亦谓不脓者是也。颈前曰婴也。”

清·张志聪《灵枢集注》:“‘其坚而不溃者’,承上文而言,腋之间,坚而不溃者,此为马刀。《金匮要略》曰:‘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痹夹,苦肠鸣,马刀者,皆为劳得之。’夫马刀,足阳明之症也。”

⑶《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云:“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若肠鸣,马刀者,皆为劳得之。”

清·尤怡(在泾)《金匮要略典》云:“李氏曰:生乳腋下曰马刀,又夹生颈之两旁者为侠。侠者,挟也。马刀蛤蜊之属,疮似之,故马刀,一作缨,发于结缨之处。二疮一在颈,一在腋下,常相联,故俗。”

清·周扬俊《金匮二注》云:“者,即瘰疬也,以其长如蛤,为马刀。或在前后,连及头下,或下连缺盆,以及胸肋,皆谓之马刀。”

瘰疬者,何病也?

《医宗金鉴·外科法要诀·瘰疬》云:“此小者为瘰,大者为疬。当分经络:如生于项前,属阳明瘰;项后,属太阳湿瘰;项之左右两侧,属少阳软,遇怒即肿,疬;坚硬筋硬者,为筋疬;若连绵如贯珠者,即为瘰疬;或长如蛤蜊,色赤而坚,痛如,肿势甚猛,马刀。……”

语出《灵枢.经脉篇》等篇。本症即「瘰疬」。

其生于脏下,马刀为「马刀」, 又称「马刀疮」;生于颈旁如贯珠的称「侠 」。

两处病变常相联,为颈腋部淋巴结结核。

又,马刀侠(挟),见于中医典《》和《金匮要略》。

病因

瘰疬以其多发于颈项、甚至延及胸腋,常结核连续成,累累加贯珠状而得。单个发生者,称结核;小的结核,与周围不粘连而活动者,称为瘰;大的结核,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活动者,称为疬;因其破溃成窦道及瘘管者,称为瘘;结核连续,连及胸腋者,称为马刀。本病相当于现代医由结杆菌所致的淋巴结核和非典型分枝杆菌所致的颈淋巴结炎。”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蝼蛄疖

下一篇 人参须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