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气瘿

气瘿是以颈前漫肿,边缘不清,皮色如常,之柔软,可随喜怒而消长为要表现的甲状腺肿大性疾病。俗称“大脖子”病。《诸病源候论》云:“气瘿之状,颈下皮宽,结突起,腿腿然亦渐大,结所致也。”本病多流于缺碘的高原山区,如云贵高原及陕西山西宁夏等地;但平原地带亦有发。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甲状腺肿。气瘿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等因素起的,以致气滞凝、瘀壅结颈前为基本病机,以颈前结两旁......
目录

病理概述

气瘿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等因素起的,以致气滞凝、瘀壅结颈前为基本病机,以颈前结两旁结块肿大为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病一,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候》。在中医著作里,又有称为囊、影袋等称者。

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我国已有病的记载。战国时期的《庄子·德充符》即有“”的病。而《吕氏春秋·尽数篇》所说的“轻水所,多秃与人”不仅记载了病的存在,而且现察到的发病与地理环境密切有。《三国志·魏书》《魏略》谓:贾逵“发愤生,后所病稍大,自启愿欲令医割之”,而曹操劝告贾逵:“吾闻‘十人割九人死”,这个历史故事说明,在公元三世纪前,已过手术治疗病的探索。《肘后》首先用昆布、海藻治疗病。《诸病源候论·候》指出病的病因要是情志内伤及水土因素。谓:“者由忧恚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人于,搏颈下而成之。”“诸山水黑土中,山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病,动增患。”《千金要》及《外台秘要》记载了数十个治疗病的,其中常用到海藻、昆布羊靥鹿靥等药,表明此时对含碘药物及用甲状腺作脏器疗法已有相当认识。《圣济总录·门》指出病以山区发病较多,“山居多颈,处险而也”。并从病因的角度将五作了归类,“石瘿、泥、劳、忧气瘿是为五。石与泥则因山水饮食而得之;忧、劳、则本于七情”。《三因极一病论·治》病局部候的不同,提出了病的另外一种分类法:“坚硬不可移者,石瘿;皮色不变,即肉瘿;筋结者,筋瘿;赤者,血瘿;随忧愁消长者,气瘿”,并谓“五皆不可妄决破,决破则脓崩溃,多致夭枉。”《儒门事亲·》谓:“海带、海藻、昆布三味,皆海中之物,但得二味,投之于水瓮中,常食亦可消矣”,以之作为防治病的法。《医入门,J>卜科颈门·》又将病称之为或影囊,“原因忧恚所致,故又曰,今之所谓影囊者是也”。《本草纲》明确指出黄药子有·“凉血,消解毒”的功效,并记载了在用黄药子治疗病时,“常把镜自照,觉消便停饮”及“以线逐日度之,乃知其效也”的观察疗效的法。《外科正宗·论》提出病理、瘀壅结的观点,“夫人生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滞而成”,采用的要治法是“”、“”、“活消坚”。该书所载的海藻壶汤等,至今仍为临床所习用。《杂病源流犀烛·》说:“者,凝滞、年数深远、渐长渐大之症。何谓,其皮宽,有似樱桃,故,亦,又影袋。”指出多因凝滞,日久渐结而成。

本病要包括以颈前结块肿大为特征的病。西医中具有甲状腺肿大表现的一类疾病,如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以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等疾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病的病因要是情志内伤和饮食及水土失宜,但也与体质因素有密切系。

1.情志内伤由于长期忿郁恼怒或忧思郁虑,使气机郁滞、肝气失于条达。津液的正常及输布均有赖的统帅。气机郁滞,则津液易于凝聚成气滞凝,壅结颈前,则病。其消长常与情志有凝滞日久,使的运也受到障碍而产生瘀滞,则可致肿较硬或有结

2.饮食及水土失宜饮食失调,或居住在高山地区,水土失宜,一则影响的功能,使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聚而生;二则影响的正常运瘀结颈前则发为病。在古代病的分类称中即有泥

3,体质因素妇女的、孕、产、乳等生理特点与肝经有密切系,遇有情志、饮食等致病因素,常气郁结、气滞瘀及肝郁化火病理变化,故女性易患病。另外,素体阴虚之人,气郁结之后易于化火,更加伤阴,易使病情缠绵。

由上可知,气滞凝壅结颈前是病的基本病理,日久血脉瘀阻,以致、瘀三者而为患。部分病例,由于气郁化火热耗伤阴津,而导致阴虚旺的病理变化,其中尤以两脏阴虚旺的病变更为突出。

病初起多实,病久则由实致虚,尤以阴虚气虚,以致成为虚实夹杂之

临床表现

病多见于女性,以离海较远的山区发病较多。颈前结块肿大是本病最要的临床特征,其块可随吞动作而上下,触之多柔软、光滑。病程日久则肿块质地较硬,或可扪及结,甚至表现为推之不移。肿块始可如樱桃或指头大小,一般增长缓慢,大小程度不一,大者可如囊如袋。本病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但部分有阴虚旺病变的患者,则出现低热、多汗、心悸、多食易饥、面赤、数等症状

为便于辨证治疗,在继承古代论述的同时并汲取现代应用中药防治病的研究成果,可将病的临床表现要归纳为三种类型:1.囊:一般颈前肿块较大,两侧比较对称,肿块光滑、柔软,病程久者可扪及结;2.:颈前肿块偏于一侧,或一侧较大,或两侧均大。肿大小多如核,·质常较硬。病情严重者,肿块增大迅速,质坚硬,结高低不平,且有较明显的全身症状;3.: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肿块对称、光滑、柔软。除局部肿外,一般均有比较明显的阴虚旺的症状

诊断

1.多见于女性,以离海较远的山区发病较多。

2.颈前结块肿大,其块可随吞动作而上下移动,触之多柔软、光滑,病程日久则质地较硬,或可扪及结

3.基础代谢率(BMR)、甲状腺摄碘率、清总甲状腺素(W4)测定及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测定等试验,以及必要时作X线检查等,有助于鉴病的不同类型及了解病情的不同程度。

鉴别诊断

病需着重与瘰疬及消渴相鉴

1.瘰疬鉴的要点,一是患病的具体部位,二是肿块的性质。病的肿块在颈部正前,肿块一般较大。正如《外台秘要·病》说:“病喜当颈下,当中央不偏两旁也”;而瘰疬的患病部位是在颈项的两侧,肿块一般较小,每个约胡豆大,个数多少不等,如《外科正宗·瘰疬论》描述说:“瘰疬者,累累如贯珠,连结三五枚。”

2.消渴病中阴虚旺的型,常表现多食易饥的症状,应注意和消渴病相鉴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要临床表现,三消症状常同时出现,尿中常有甜味,但颈部无肿块。病的多食易饥虽类似中消,但不多饮多尿而颈部有肿为要特征,且伴有比较明显的烦热心悸、急躁易怒、眼突、数等症状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证候之虚实病以、瘀壅结颈前为病机,所以一般属于实证,其中应着重辨明有无瘀。病程久后,由实致虚,常出现阴虚气虚的病变及相应的症状,其中以肝阴虚尤为多见,从而成为虚实夹杂的候。

2.辨热之有无病日久每易郁而化火,应综症状其有无热,若有,则应辨热的程度。

治疗原则

理气化痰结为基本治则肿质地较硬及有结者,·应适当配化瘀。肝火亢盛及伤阴者,则当以清滋阴

论治

·气郁

症状:颈前正中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的波动常与情志因素有,苔薄白,弦。

治法:理气舒郁,化痰

方药四海舒郁加减。

中以青木香陈皮疏肝理气昆布海带、海藻、海螵蛸蛤壳化痰软坚,结。

胸闷胁痛者,加柴胡郁金香附理气解郁颈不适加桔梗牛蒡子木蝴蝶射干消肿。

·

症状:颈前出现肿块,之较硬或有结,肿块久未消,胸闷纳差,苔薄白或白腻,弦或涩。

治法:理气化痰

方药海藻壶汤加减。

中以海藻、昆布海带化痰软坚,结;青皮陈皮半夏、贝母、连翘、甘;草、理气化痰结;当归川芎,共同起到理气化痰的作用。

结块较硬及有结者,可酌加黄药子、·三棱莪术蜂房、山甲丹参等,以增强活软坚,结的作用。胸闷不舒加郁金香附理气开郁。郁久化火而见烦热舌红、苔黄、数者,加夏枯草皮、玄参以清热泻纳差便溏者,加白术茯苓山药健脾

·肝火炽盛

症状: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热,口苦舌质红,苔薄黄,弦数:

治法:清

方药栀子藻药加减。

栀子汤中,以柴胡、芍药疏肝解郁清热;茯苓甘草当归川芎栀子皮清泄肝火;配牛蒡子热利消肿。藻药以海藻、黄药子结,黄药子且有凉血的作用。

肝火亢盛,烦躁易怒,弦数者,可加龙胆草、夏枯草盛,手指颤抖者,加石决明、钩藤、白蒺藜、牡蛎熄风。兼见胃热盛而见多食易饥者,加生石膏知母清泄胃热

·肝阴

症状肿或大或小,质软,病起缓慢,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眩,倦怠乏力,舌质红,体颤动。弦细数。

治法:滋养阴,宁柔肝

方药天王加减。

中以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养阴清热;人参茯苓五味子当归丹参酸枣仁柏子仁远志

肝阴亏虚、肝经不和而见胁痛隐隐者,可仿一贯枸杞子、川栋子养肝疏肝动,手指及体颤动者,加钩藤、白蒺藜白芍药乎熄风运化失调致大便稀溏,便次增加者,加白术、苡仁、山药、麦运脾肾阴亏虚而见耳鸣腰酸膝软者,酌加龟桑寄生牛膝菟丝子滋补肾阴。病久正气伤耗、精血不足而见消瘦乏力,妇女月经少或,男子阳痿者,可酌加黄芪山茱萸、熟地、枸杞子、制首乌等补益正气、滋养精血

病的治疗一般均以理气化痰、活软坚、结为。但对于旺及阴虚表现明显的病,则应重在滋阴,此时若用结的药物,一般多选用黄药子黄药子小毒,久服对肝脏不利,因本病治疗时间往往较长,在需要较长时间服用时,黄药子量以不超过12g为宜,以免造成对肝脏的损害。

预防

1.在流地区,除改善饮水外,要以食用碘化食盐做集体性预防,通常每公斤食盐加碘化钠或碘化钾5—101mg,服用直至青春期过后。

2.常食用海带或其他海产植物菜。

3.保持情舒畅,勿郁怒动

文献摘要

《诸病源候论·候》:“者,由忧恚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人于,搏颈下而成之。初作与樱核相似,而当颈下也,皮宽不急,垂捶捶然是也。恚结成者,但垂核捶捶无也。饮沙水成者,有核痛痛无,浮动在皮中。”“养生云: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病,动增患。”

《外台秘要·》:“小品病者始作与樱核相似,其病喜当颈下,当中央不偏两旁也。”。

治准·疡医·》:“藻药,治气瘿。海藻一两,黄药子二两”,“黄药,治忽生疾及一二年者”。

《寿世保元·》:“夫者,多因所伤,而作斯疾也。大抵人之环无滞,之患,如调摄失宜,凝结皮肉之中,忽然肿起,状如子,久则滋长。有五种:曰石、肉、筋、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人参子

下一篇 热疮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