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疮
名词解释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病因
病机
临床诊断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本病可见于身体任何部位,但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如口角、唇缘、鼻孔周围和外生殖器等处,若发生在口腔、咽部、眼结膜等处,称粘膜热疮;发生于外生殖器部位,称阴部热疮。皮损初为红斑,继而在红斑基础上发生数个或数十个针尖大小的,簇集成群的小丘疱疹或水疱,内含透明浆液,数日后疱破糜烂,轻度渗出,逐渐干燥,结淡黄或淡褐色痂,1—2周痂皮脱落而愈,但易复发。发病前,局部有灼痒、紧张感,重者可有发热、不适等全身症状。发于外生殖器者,可引起尿频、尿痛等症状;发于口角、唇缘或口腔粘膜者,可引起颌下或颈部署核肿痛;发于孕妇则易引起早产、流产及新生儿热疮等。
鉴别诊断
辩证论治
治疗原则
本病多因外感风热邪毒或肝胆湿热下注所致。根据具体情况,分清主次,辨证选方用药。肺胃热盛证,治宜疏风清热解毒;肝胆湿热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阴虚内热证,治宜养阴清热解毒。
证治分类
证候:多发于颜面部,以口唇鼻侧多见,皮损为群集小水疱,灼热刺痒;伴轻度周身不适,心烦郁闷,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分析:鼻为肺之窍,胃经环绕面唇,风性上行,故肺胃热盛多发于面、鼻、唇。肺胃热盛,津液布散失常,则皮肤起小水疱;风热毒邪蕴蒸皮肤,则灼热;风盛则痒;轻度周身不适、心烦郁闷、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肺胃热盛之象。
常用药:辛夷、 黄芩、山栀、麦门冬、百合、石膏、知母、甘草、枇杷叶(去毛)、升麻。
证候:疱疹发于阴部,易破溃糜烂,疼痛明显;伴发热,大便干,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绕阴器,肝胆湿热下注阻于阴部,则见局部起疱疹;湿热蕴结,热盛皮腐,则易破溃糜烂;湿热阻滞经络,不通则痛;热盛则发热;便于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常用药:龙胆草、栀子、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甘草、当归、生地、柴胡。
证候:病情反复发作;伴口干唇燥,午后微热;舌红,苔薄,脉细数。
辨证分析:热毒久恋,耗伤阴液,致阴虚内热,阴虚则阴阳失调,故易为诱因引起发病;口干唇燥、午后微热、舌红、苔薄、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其他疗法
转归预后
1—2周痂皮脱落而愈,但易复发。
预防调护
历史文献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