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疽 ,读音为jū,即局部皮肤下发生的疮肿。中医指局部皮肤肿胀坚硬而皮色不变的毒疮。中医病早期有头和无头而分为有头和无头两大类。【释义】中医指局部皮肤肿胀坚硬而皮色不变的毒疮。 笔画:10 四角号码:0011(声。从疒,表示与疾病有,且声。本义:毒疮) 同本义。在皮肉深处的叫,喻祸患蔓延);肠(犹言狠毒的肠);肿(局部皮肤肿胀,坚硬的毒疮)‘⒈中医指的一种毒疮:~。......
目录

详细释义

【释义】中医指局部皮肤肿胀坚硬而皮色不变的毒疮。

<>

笔画:10 四角号码:0011

声。从疒,表示与疾病有,且声。本义:毒疮) 同本义。在皮肉深处的叫,喻祸患蔓延);肠(犹言狠毒的肠);肿(局部皮肤肿胀,坚硬的毒疮)‘

中医指的一种毒疮:~。

。指为毒所阻滞,而发于肉筋间的疮肿。见《五十二病》。《灵枢·》称:“热淳盛,下陷肤,筋枯,五脏竭,当其下,筋良肉皆无余,故命曰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其特点为疮肿深而重。宋以前之仅指无头,自宋《卫济宝书》始见有头的描述。现中医病早期有头和无头而分为有头和无头两大类。

有头发背搭手等,初期米,脚坚硬,发痒发痛,日 后盘渐大,脓头渐多,色红灼热,溃破后,状如蜂巢,一般属阳证。若兼见志不清,息急促等全身症状,为内陷,属危象,包括脓毒败血证等类型。

无头发于肉深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疼痛彻,难消,难溃,难敛,溃后易损伤筋,类似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古籍解释

《康熙典》

《唐韵》七余切《集韵》千余切《韵会》七馀切,音苴。《说文》久癰也。《医书》癰者,六腑不和之所生。者,五藏不调之所致,阳滞於隂则生癰,隂滞於阳则生。《左传·襄十九年》荀偃瘅《注》瘅,恶创。《疏》癰也。《史记·孙吴传》卒有病者,起为吮之。《正通》癰之深者曰深而恶,癰浅而大。
又《集韵》子与切《正韵》再吕切,苴上声。《集韵》㾛,痒病。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tɕy˥ 日语读音 KASA韩语罗马 CE现代韩语 저越南语 thư

客家话 [海陆腔] zu1 [客英典] zih1 [台湾四县腔] zu1 [县腔] zii1 [客语拼音汇] zui3粤语 zeoi1

简介

局部皮肤下发生的疮肿。有的解释历来不尽相同。

》中为一切疮疡的统称。历代外科医家据各自的师承和验,将很多种现在看来属性不同、治疗各异的病都冠以“,如《》所说的“猛”是指喉痈(颏部蜂窝组织炎)。

《医宗金鉴》所说的“禽”是指部的丹毒(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特点是病起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红,焮热肿胀,迅速扩大)。

《外科大成》所说的“调”、“敦”、“瘭疽”是指手部的肿等。再如患于腋中的腋(腋部淋巴结结核),生于间的淋巴结结核),发于胁肋的胁肋胸壁结核肋骨结核),现在其性质分归入了瘰疬和流痰之中。瘰疬是一种多数发生于颈部的慢性感染疾患,结核累累如贯珠状,特点为起病缓慢,初起时结核如豆、皮色不变、不痛,以后渐增大窜生,成脓时皮色转暗红,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相当于西医的淋巴结结核。流痰是一种发生于关节的疾病,特点为起病缓慢、化脓亦迟,溃后脓液稀薄如、不易收,相当于西医的关节结核。此外,还有发于乳房深部的乳疽,以及好发于四肢末端并可因皮肉坏死而致(指)落的脱疽(相当于西医的塞性管炎及动脉硬化塞症、糖尿病坏)。因其病因治各有特点,现在分归入乳房疾病和外科其他疾病中。

中医文献中多据初起有头或无头而把分为有头和无头,现在中医外科临床实际中,一般也是这样分类的。

分类

有头

有头(carbuncle),病症。指生长肤间,以局部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脓头,红肿热痛,易向深部及周围扩,脓头亦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为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需注意与中医

诊断要点

好发于项后、部等皮肤厚韧处。多发于中老年人。

据病程演化,临床可分为三期:

初期患处起一肿块,上有粟粒样脓头,肿块渐向四周扩大,脓头增多,色红灼热,高肿疼痛。伴发热恶寒头痛纳差

溃脓期肿块进一步增大,疮面渐渐腐烂,似蜂窝,肿块范围常超过l0cm,甚至大于30cm。伴壮热渴、便秘、溲赤等。

期脓腐渐尽,新肉生长,逐渐愈

整个病程约1个月左右,病情初期在第l周,溃脓期在第2周到第3周,收期在第4周。

助检查:白细胞总数常在15X109/1.一20X109/L,中性粒细胞80%一90%。应常规检查糖、尿糖。可作脓液细菌培养。

无头

无头是多种发生在骼与关节间的化脓性疾病的统称。其特点是漫肿色白,疼痛彻。难消,难溃,难敛,并能成瘘管。如发于长者多损;发生于关节的,易造成畸,《外科全书》云:“阴,皆阔大一,盘坚硬,皮色不变,或痛或不痛,为外科最险之症。”临床上常见的环跳是无头的代表性疾病,本节重点介绍。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诊断要点

好发于2—10岁的男孩。多发于四肢长,发病部位以胫,其次为股骨肱骨桡骨

发病急骤,先有全身不适,寒战,高热达39℃一40℃,口干,溲赤,便秘;初起患肢疼痛彻,1—2日即不能活动。继之皮肤微红微热,胖肿胀。如发生在大腿部时,红肿则不易觉察,病变的端具有深压痛和叩击痛,可作为本病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大约在发病后3—4周化脓,此时身热持续不退,局部色红胖肿.胀明显。溃脓后,脓出初稠后薄,淋漓不尽,不易收则成窦道。患处可摸到骼粗大.高低不平,以药线或探针探之,常可触及粗糙死骨,此时即转为慢性。此后常反复发作,流脓,瘘管久不愈,或时发时愈,窦周围常并发湿疮、脓疱以及色素沉着。窦凹陷,死骨可能是一大块,也可能是数小块,小的常能自排出,大的不能自出,必须待死骨排出,疮可愈

助检查:白细胞计数高达30X1旷几以上,中性粒细胞在80%一90%,沉加快,液细菌培养常为阳性。99m锝—MDP、‘?镓显像对早期诊断本病有帮助。X线摄常在发病2周左右在于骺端显示有模糊区和明显的膜反应,并可见囊肿状的软组织阴影,数周后可有质破坏影象,周围萎缩,死骨和空壳成,以后可见硬化死骨阴影。CT检查较X线检查可明显提早发现病灶,并可清楚地显示软组织的变化,可明确炎症位置。

治疗方法

1.

火毒凝结清热解毒瘀活活命饮加减。

②热胜肉腐:和清热,透脓托毒,活命饮五味消毒饮加减。

虚证:益,托毒生托里消毒加减。

2.外治

初起用金黄膏或金黄,以冷水或等调成糊状外。热盛者可用膏或,或太乙膏掺药均可用灵丹或阳毒

辨证论治

1.火毒凝结清热解毒瘀活活命饮加减。

2.热胜肉腐:和清热,透脓托毒,活命饮五味消毒饮加减。

3.虚证:益,托毒生托里消毒加减。

同音汉字

拼音是ju的汉共有182个,如下:
桔||巨|局|具||锯|剧|聚|菊||沮|拒|惧|鞠|狙|驹|据|俱|咀||踞|炬|倨|醵|裾|屦|犋|窭|飓|锔|椐|苣|琚|掬|榘|龃|趄|莒|雎|遽||踽|榉|鞫|钜|讵|局|倶|僪|冣|凥|剧|勮|匊|圧|坥|埧|埾|壉|姖|娵|婅|婮|寠|屦|岠|岨|崌|巈|弆|忂|怇|怐|愳|懅|惧|拠|挙|挶|揟|据|擧|昛|梮|椇|椈|檋|榉|欅|歫|毩|毱|泦|洰|涺|淗|湨|澽|焗|爠|犑|狊|珇|痀|眗|砠|秬|窭|筥|篓|簴|籧|粔|粷|罝|耟|聥|腒|臄||艍|菹|萭|葅|蒌|蒟|蓻|蒌|蘜|蘧|虡|蚷|蜛|螶|襷|讵|諊|豦|貗|趉|趜|跔|跙|跼|踘|蹫|躆|躹|輂|邭|郥|郰|郹|邹|鄹|钜|锔|锯|鐻|閰|陱|飓|駏|驹|駶|驧|鬻|鮍|鮔|鲏|鴡|鵙|鵴|鶋|鶪|鼰|鼳|龃|句|拘|居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颈痈

下一篇 多腺体缺陷综合征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