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颈痈

颈痈中医,是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俗痰毒”。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特点是初起局部皮色不变,肿胀,疼痛,灼热,肿块边界不清。颈痈指发于颈的两侧,包括下、下、颏下等部位的。多见于小儿。其症初起发热恶寒,颈项强痛,逐渐红肿高起,四、五天后皮色渐红,肿痛加剧,即欲成脓,溃后脓尽而愈。颈痈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本病多由风热,流毒或湿等壅结少阳、阳......
目录

名词解释

颈痈指发于颈的两侧,包括下、下、颏下等部位的。多见于小儿。其症初起发热恶寒,颈项强痛,逐渐红肿高起,四、五天后皮色渐红,肿痛加剧,即欲成脓,溃后脓尽而愈。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颈痈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病因

本病多由风热,流毒或湿等壅结少阳、阳明经络,或因乳蛾,龋,头面疮结而诱发。

病机

外感风热痰毒,蕴结于颈侧,阻于少阳、阳明之受阻而成肿块;火毒上攻,蕴结于颈部成

临床诊断

诊断要点

1.多见于儿童。常生于颈部两侧,但颌下、后、颏下等处也可发生。

2.初起患部结块,如鸡卵,白肿,灼热,疼痛,活动度不大。约7一10天,如不消,即欲成脓,此时结块处皮色发红,肿势高突,疼痛加剧如鸡啄米样,之中软而有波动感。溃后流脓黄白稠厚,肿消痛减,约10天左右愈

3.本病多伴有轻重不同的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头痛口干便秘尿赤等。

诊断

1. 痄腮 多发于部,常双侧发病;色白漫肿,酸胀少痛;不会化脓,7—10天消退;有传染性。

2. 慢性颈部淋巴结炎 虽多由头面疮疖、口腔感染等疾病起,但结核肿较小,推之活动;一般不会化脓;无全身症状

辩证论治

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应辨外感内伤。颈部或下肿块如鸡卵,活动度差;伴恶寒 发热头痛咳嗽风热痰毒。颈部白肿(或红肿)、热痛,伴高热为火毒

治疗原则

颈痈多因外感风热痰毒火毒上攻所致,故清热化痰消肿为本病治标法。同时,应辨明病因,审因论治以治本。风热痰毒宜祛清热,化痰消肿;火毒清热解毒化痰消肿。

治分类

1.风热痰毒

候:颈侧或下、缺盆处白肿、热、痛,疼痛牵肩部及上,肿块如鸡卵,活动度差;伴恶寒发热头痛咳嗽舌质淡红,苔黄,浮数。

治法:祛清热,化痰消肿。

方药牛蒡解肌汤加减。

常用药:牛蒡子薄荷荆芥连翘、山栀、皮、石斛、玄参夏枯草

2.火毒

候:颈部白肿(或红肿)、热、痛,肿势漫,连及前颈、后项或下,硬结疼痛;伴高热,渴欲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弦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消肿。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牛蒡子黄芩黄连甘草桔梗马勃连翘玄参升麻柴胡陈皮薄荷僵蚕

转归预后

一般不会损筋伤,也不会造成陷。一般恰当治疗,预后良好。

预防调护

1.积极治疗原发病。

2.饮食宜清淡,忌食腥、辛辣、博之品。

历史文献

1.《灵枢》云∶“发于颈者,曰夭。其大而赤黑,不急治,则热下入渊腋、前伤 任脉,熏十余日而死矣。或问∶颈上生何如?曰∶是颈痈也,属 手少阳三焦郁火、积愤、惊惶所致。初觉即隔蒜灸,服活命饮玄参桔梗升麻。”

2.《尤氏科秘书》:“柏汁加蜜亦可。 或生大黄蒲黄姜黄各一钱,冰片一分,麝香三厘,白蜜调,加葱汁姜汁三匙,或芭蕉汁照前法。此药治颈痈,如肿硬不消,因滞,或块结而不,则兼阴症矣。姜 、葱汁为要,此药并治小儿丹毒。”

3.颈痈。指位于颈部之疮。出《素问·病能论》。

"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筋瘿

下一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