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筋瘤

筋瘤中医。是以筋色紫、温度稍高、青筋垒垒,盘突起如蚯蚓状、成团块为要表现的浅表静病变。《外科正宗》云:“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甚者结若蚯蚓。”筋瘤好发于下肢,可见于现代医的下肢张所成的静团块。其特点是:筋色紫,盘突起如蚯蚓状,成团块,伴有患肢酸胀不适,病久可伴发湿疮、臁疮。应与血瘤相鉴。若属劳倦,治宜补中益、活舒筋,补中益汤加减;属寒湿......
目录

病因

由于长期从事站立负重工作,劳倦,或多次妊娠气滞瘀,筋纵横,壅于下,结成筋瘤;或骤受风寒或涉水淋雨,寒湿侵袭,凝结筋,筋挛瘀,成块成;或因外伤瘀血凝滞,阻滞筋道而成。

临床表现

好发于下肢,色暗红、温度稍高、青筋垒垒,盘成团块,如蚯蚓聚结。

检查

管造影可显示静液倒流现象。

诊断

好发于长久站立工作者或怀孕的妇女,多见于下肢的两小腿。

早期感觉患肢酸胀不适和疼痛,站立时明显,走或平卧时消失。患肢静逐渐怒张,小腿静如条索状,色带青紫,甚则状如蚯蚓体质地柔软,抬高患肢或向远向挤压,可缩小,但患肢下垂或放手顷刻充盈回复。有的在肿胀处发生红肿、灼热、压痛等症状治疗后则条索状肿胀较为坚韧。体如被碰破,流出大量瘀血压迫或结扎能止。病程久者,皮肤萎缩,色褐黑,易伴发湿疮和臁疮慢性溃疡)。

鉴别诊断

血瘤常在出生后即被发现,随年龄增长而长大。体小如豆粒,大如拳头,正常皮色,或呈暗红紫蓝色,体的管一般为丛状的管或毛细管。而筋瘤则由管径较粗的张而成,体沿干静走向而迂,状如蚯蚓

辨证施治

(一)治法

1.劳倦

候:站久远或劳累时体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常伴气短乏力,脘坠胀,腰酸淡,苔薄白,细缓无力治则补中益;活舒筋。补中益汤加减。

2.寒湿凝筋

候:色紫暗,喜暖,下肢轻度肿胀;伴肢冷,淡不渴,小便清长淡暗,苔白腻,弦细。治则:暖,益当归四逆汤加减。

3.外伤瘀滞

候:青筋盘,状如蚯蚓,表面色青紫,患肢肿胀疼痛;有瘀点,细涩。治则:活化瘀,和消肿。瘀汤加减。

(二)外治法

1.患肢用弹力绷带包扎,长期使用有时能使体缩小或停止发展。并发湿疮、臁疮者,参考有词条治疗。

2.手术是治疗筋瘤本办法。凡是有症状筋瘤,无手术者都应手术治疗,可大隐静高位结扎张静剥离术。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产后甲状腺炎

下一篇 筋瘿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