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邪毒流注的一种化脓性病症。因脾虚气弱,湿痰内阻,复感受邪毒, 流溢于营卫肌肉间所致。初起患部肌肉疼痛,漫肿无头,皮色不变, 伴有寒热,周身关节疼痛等症。成脓则肿胀疼痛加剧,壮热,汗出。 溃后流脓渐愈。或[阅读全文:]
摘要: 石疽是病名。疽之发于肌肤而坚硬如石者。《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此由寒气客于经络,与血气相搏,血涩结而成疽也。其寒毒偏多,则气结聚而皮厚,状如痤疖,硬如石,故谓之石疽也。”多生于颈项、腰胯或腿股间之肿块[阅读全文:]
摘要: 石瘿是以颈前肿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凹凸不平为主要表现的恶性肿瘤。好发于40岁以上的妇女,本病较常见,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癌。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气郁痰浊结[阅读全文:]
摘要: 暑疖,中医病名。 指发生于暑天的小疖肿。多由痱子搔抓后感染而成的化脓性疖肿。又称“痱毒”或“热毒”。此症以小儿及新产妇为多见,好发生在头面部。多发于夏季。相当于西医病名多发性汗腺脓肿。暑疖虽是小病 ,但[阅读全文:]
摘要: 肾岩,中医病名。肾岩是以阴茎龟头出现丘疹、结节状等坚硬物,溃后如翻花状,有特异恶臭和脓性分泌物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中医又名肾岩翻花。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阴茎癌。肾岩是以阴茎龟头出现丘疹、结节状等坚硬物,[阅读全文:]
摘要: 三陷证指疮疡邪毒内攻所出现的「火陷」,「干陷」,「虚陷」等三种逆证。·火陷:见于疮疡的成形期或化脓期,疮顶不高,根盘散漫,疮色紫暗, 疮口干枯无脓,但灼热剧痛。并有壮热,口渴、便秘尿短,烦躁不安,神昏谵[阅读全文:]
摘要: 舌疔症状为舌面上长豆形紫庖,坚硬痛剧,甚则出现寒热等全身症状。疔疮疾患之一。以疔生于舌上,故名。是由心经郁火成毒所致。《医源资料库》:舌疔,病名。系指舌上生紫皰、坚硬疼痛,其形如豆的病证。如《医宗金鉴·[阅读全文:]
摘要: 病名来源现代医学称为乳腺癌,是女性常见肿瘤之一。该病早期被称为“(乳)石痈”,指痈疽之至牢有根而硬如石者,出自《肘后备急方》卷五。南宋·陈自明在其所著《妇人大全良方》中首次提出“乳岩”之名,自此,后世多[阅读全文:]
摘要: 乳头破碎,因其乳头皱裂而定名,又名乳头风。乳头破碎多数是指乳头以及乳颈部位破碎,也可以延及乳晕部位。素体阳盛、复因郁怒伤肝,气郁生火不得疏泄,或恣食辛辣厚味,脾胃运化失职,湿热内生,火与湿热相结而成。乳[阅读全文:]
摘要: 中医病症名。乳癖(lump in breast)是指妇女乳房部常见的慢性良性肿块,以乳房肿块和胀痛为主症,常见于中青年妇女。乳癖可见于西医学的乳腺小叶增生、乳房囊性增生、乳房纤维瘤等疾病。西医学认为乳腺[阅读全文:]
摘要: 乳漏是以疮口脓水淋漓,久不收口而成管道为主要表现的乳房部的漏管。《外科真诠》云:“乳漏乳房烂孔,时流清水,久而不愈,甚则乳汁从乳流出。”本病是乳房感染性疾病的后遗症。常发生于乳房和乳晕两个部位,以前者多[阅读全文:]
摘要: 乳疽指乳腺深部化脓性感染,属于阴证。系由于肝气胃热蕴结而成。主要症状为乳房结块,坚硬微痛,皮色不变,肿块渐渐增大,成脓较慢,化脓时有恶寒发热,溃后流出黄色脓液,溃孔较深。《 医源资料库》 :乳疽 ,病名[阅读全文:]
摘要: 乳核是妇女乳房的一类慢性炎症,包括一些结核病变。是乳房部位出现形状大小不一的硬结肿块。相当于西医的“乳房纤维瘤”、“乳腺增生病”、“乳房异常发育症”等。本病常见于20—25岁的青年女性,其发生与雌激素刺[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