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核
简介
乳核是妇女乳房的一类慢性炎症,包括一些结核病变。是乳房部位出现形状大小不 一的硬结肿块。相当于西医的“乳房纤维瘤”、“乳腺增生病”、“乳房异常发育症”等。本病常见于20—25岁的青年女性,其发生与雌激素刺激有关。 乳核以往也曾称其为“乳癖”,所以在许多中医书中见到的 “乳癖”,有一部分指的是乳腺增生病,还有一部分则指的是乳腺纤维腺瘤。为了避免两者命名上的混乱,已将其规范为 “乳核”的范畴。中医认为,乳核是由于肝气郁结或血瘀痰凝所致。《外科大成》指出,乳中结核“如梅如李,虽患日浅,亦乳岩之渐也”,已认识到乳核中的少数年深日久则可能会恶变为乳岩。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平素郁闷忧思,致肝气郁结,气痰滞结于乳络,演变为核,多见于冲任不调,久未生育,或者成年未婚的女性;或因肝肾俱虚,房劳过度,肝肾虚怯,精气不能濡养肝木,致使肝虚血燥,加之脾土运化失职,气郁 痰滞,结为乳中结核,多见于中、老年的男女患者;或因气滞痰凝,易动忿怒,气郁湿滞,日久不解,聚积不散,发为乳核,多见于情绪容易激动的患者。
临床表现
乳房内可扪及肿块,部位以乳房外上方最为多见,内上方次之,内下方较 少。多数肿块是单个发生,也有多个在一侧或两侧乳房出现,呈卵圆形,小的如樱桃、大的如梅李、鸡卵,表面光滑,质地坚实,皮核不相亲,推之活动,边界清楚,肤色如常,无溃破,可能数年无变化;若患者在妊娠期间,肿块迅速增大,应警惕有恶变的可能。或者是以周期性乳房胀痛、乳房肿块为主要特点,发生部位以外上象限为最多见。早期阶段,病人大多数有月经不规则,经量少,经期缺乏规律性,月经来潮前出现疼痛,多以双侧发病,常以一侧为重。轻者有胀痛、刺痛,严重者如刀割样痛,等到月经来潮后,胀痛可减轻或消失。
临床检查病人的乳房内无明显的肿块但似有局部组织肥厚,呈“疙瘩”样,或可有小结节等。如进一步发展到乳腺重度增生时,疼痛已不是主要的症状,这时小叶内末梢导管明显扩张成为小囊肿,囊内充满液体。临床检查能触及质地较硬的肿块及多个结节,也可出现乳头溢液,一般为草黄色或棕褐色。
诊断要点
(一)常见于青春发育期女性,一般无明显症状,少数病人局部有刺痛感,但与月经无关。
(二)肿块多发生在乳房外上象限,多为单发,亦可同时或相继在一侧或双侧乳房出现多个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广质坚硬,可推动,与皮肤和深部组织不粘连。生长较缓慢,妊娠期可迅速增大。腋窝淋巴结不肿大。
(三)X线钼靶摄片:肿块边缘清楚而光滑,肿块显示均匀。
辨证施治
1.内治法
(1)肝气郁结型①证候乳房胀痛,乳房内的肿块质硬,界限清楚,不与周围组织粘连,推之可移,其消长与喜怒、月经来潮等有关,舌苔薄黄,脉弦。②治则疏肝解郁,化痰散结。③方药柴胡、当归、白芍、青皮、陈皮,甘草,海藻、瓜蒌、昆布、金银花、连翘,山甲珠、郁金,香附。水煎服,每日1剂。
(2)肝肾阴虚型①证候乳房内可扪及大小不等的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推之可动,伴腰膝酸软,两目干涩,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②治则滋养肝肾,消痰散结。③方药熟地黄、山茱萸、丹皮、麦冬、山楂各,山药、茯苓,山慈菇。水煎服,每日1剂。
(3)心脾两虚型①证候乳房内可扪及卵圆形肿块,大小不等,表面光滑,质地坚实,推之活动,边界清楚,肤色如常,无痛感,伴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质淡嫩,脉细弱。②治则健脾养心,益气散结。③方药党参、炒白术、酸枣仁、当归,茯苓,黄芪,木香、昆布、海藻。水煎服,每日1剂。
(4)肝肾不足型①证候乳房内可扪及肿块,时有隐痛或不痛,伴眩晕耳鸣,面白无华,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夜寐多梦,舌淡苔白,脉沉弱。②治则调理冲任。③方药醋柴胡、炒白芍、当归、黄柏,仙茅、知母,淫羊藿、熟地黄、肉从蓉。水煎服,每日1剂。
2.外治法
外治法对乳腺纤维腺瘤可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外贴患处,或用一些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的中药蛋清或酒调后外敷患处,均可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饮食调理
注意事项
1、在服用汤药期间,应注意饮食宜忌,不要食生冷、油腻、腥发及刺激性食物;注意经期停服;发生感冒等感染性疾患时停服。如果服用一段时间中药后,腺瘤不仅没有缩小,而且继续增大,且增长比较迅速,则宜停止中药治疗,而及时予以手术。
2、除了辨证论治之外,还有一些常用的中成药,以及各医院根据单方验方自制的院内制剂,均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并定期复查。
3、心理上的治疗非常重要,紧张刺激忧虑悲伤,造成神经衰弱,会加重内分泌失调,促使增生症的加重,注意少生气,保持情绪稳定。
4、改变饮食,防止肥胖少吃油炸食品,动物脂肪,甜食及过多进补食品,要多吃蔬菜和水果类,多吃粗粮。
5、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保持性生活和谐。
6、多运动,防止肥胖提高免疫力。
7、禁止滥用避孕药及含雌激素美容用品、不吃用雌激素喂养的鸡、牛肉。
8、避免人流,产妇多喂奶,能防患于未然。
9、自我检查和定期复查。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肥胖性心肌病
下一篇 感染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