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岩
基本内容
现代医学称为乳腺癌,是女性常见肿瘤之一。该病早期被称为“(乳)石痈”,指痈疽之至牢有根而硬如石者,出自《肘后备急方》卷五。南宋·陈自明在其所著《妇人大全良方》中首次提出“乳岩”之名,自此,后世多沿用此说。间有称“乳癌”、“奶岩”、“石奶”、“翻花石榴发”、“乳石”等。宋·东轩居士所著《卫济宝书》(公元1171年),第一次使用了“癌”字。但从上下文看,与恶性肿瘤并不完全相符,很可能指痈疽的一种。真正用“癌”字称恶性肿瘤见之文献者,当首推公元1264年杨士瀛所著的《仁斋直指方论》。
今人称恶性肿疡为癌者,其名古已有之矣。如北宋·东轩居士《卫济宝书·卷上》云:“痈疽五发,一曰癌。”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二》云:“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带青,由是簇头,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通里,男子多发于腹,女子多发于乳……”,即其例也。然此所谓“上高下深,岩穴之状”之“癌”者,其名本以“岩”为义,而其字出亦正作“岩”耳。
按:癌之名义本为岩,而癌之名字初作岩者,乃以癌字从喦,而喦即岩字也。
《说文·山部》:“喦,山岩也。从山、品”,徐铉曰:“从品,象岩厓连属之形”,《正字通·山部》云:“喦,通岩”,是其义也。
盖癌之为状,“高突如喦顶”(肿物嶙峋之形)、“烂深如喦壑”(溃烂下陷之象),一似凹凸参差之山石状,故癌之一名初即为岩(喦)也。如《格致余论·乳硬论》云:“若夫不得于夫,不得于舅姑,忧怒郁闷,昕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遂成隐核,如大棋子,不痛不痒,数十年后方为疮陷,名曰奶岩,以其疮形嵌凹似岩穴也。”《疡科心得集·卷下》云:“夫肾岩翻花者……初起马口之内,生肉一粒,如竖肉之状,坚硬而痒,即有脂水……渐至龟头破烂,凸出凹进,痛楚难胜,甚或鲜血流注……”,即沿用其本义本字而名为岩(喦)者。《本草纲目·主治·痈疽》云:“穿山甲:乳痈、乳嵓,炮研酒服。”(按:嵓,即喦字)亦仍用其本义本字而名为岩(喦)者也。
"hasImageCarousel":null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