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acetaminophen)有解热镇痛作用。本药自胃肠道吸收迅速,口服(治疗量)后30~120分钟,血浆浓度达最高峰。90%药物在肝脏内与葡萄糖醛酸和硫酸物结合,自尿中排出;仅2[阅读全文:]
摘要: 短膜壳绦虫病(hymenolepiasis nana)是由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短膜壳绦虫)寄生人体肠道所致疾病。短膜壳绦虫病成虫长25~40mm,宽1mm,头节有头节有吻突,[阅读全文:]
摘要: 癫痫持续状态(SE)或称癫痫状态,是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不自行停止。长时间癫痫发作,若不及时治疗,可因高热、循环衰竭或神经元兴奋毒性损伤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致[阅读全文:]
摘要: 敌鼠(diphacinone)是一种新型抗凝血灭鼠剂,属高毒类,目前常用产品有1%敌鼠粉剂和1%敌鼠钠盐。小儿中毒多因本类毒鼠药品放置不妥,致被自取吞服;或因误食沾染本品的粮食及毒死的禽畜所致。敌鼠进入[阅读全文:]
摘要: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感染后可导致隐性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我国少见),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头痛等;部分患者可出现皮疹、出血倾向[阅读全文:]
摘要: 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又称Bennett骨折脱位,是一种极不稳定的骨折。当第1掌骨处于轻度屈曲位,受到纵轴上的外力作用时,于第1掌骨基底部产生一个骨折线由内上斜向外下方的关节内骨折,在内侧基底部形成一个[阅读全文:]
摘要: 代谢性酸中毒是最常见的一种酸碱平衡紊乱,是细胞外液H+增加或HCO3-丢失而引起的以原发性HCO3-降低(<21mmol/L)和PH值降低(<7.35)为特征。在代谢性酸中毒的临床判断中,阴[阅读全文:]
摘要: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asis sinensis of bile duct)俗称肝吸虫,于1874年首次在印度加尔各答1例华侨的胆管内发现,1908年在国内证实。1975年,在湖北省江陵县西汉古[阅读全文:]
摘要: 胆总管结石是指位于胆总管内的结石,根据其来源可分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和来自胆囊的继发性胆总管结石。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表现及病情的轻、重、危,完全取决于结石阻塞时的程度和有无胆道感染。发作时阵发性上腹部绞痛,[阅读全文:]
摘要: 当一定电流或电能量(静电)通过人体引起损伤、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称为电击伤,俗称触电。雷击也是一种电击伤。轻度电击者可出现短暂的面色苍白、呆滞、对周围失去反应。自觉精神紧张,四肢软弱,全身无力。昏倒者多由[阅读全文:]
摘要: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首先于1967年日本报告自患痢疾样腹泻的大儿童和成人中发现,常误为菌痢。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是1967年从“痢疾”病人大便中分[阅读全文:]
摘要: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infarctionHI)是指在脑梗死期间,由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梗死区内出现继发性出血,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显示在原有的低密度区内出现散在或局限[阅读全文:]
摘要: 创伤性肩关节后脱位是间接暴力、直接暴力导致肩关节后脱位,伤肢处于中立位或固定于内收内旋位,不能做外展动作。创伤性肩关节后脱位较少见,可血管损伤等并发症。临床上十分罕见。其发生率仅为2%(Rowe),或3[阅读全文:]
摘要: 肠毒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是肠毒性大肠埃希杆菌(ETEC)引起的肠道传染病。ETEC是人类霍乱样病人大便中新发现的一组致腹泻性大肠埃希杆菌,是发达国家“旅游者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是“成人霍乱综合征”的常见[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