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毒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
病因
ETEC定居于小肠表面,不损坏也不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通过产生肠毒素引起分泌性腹泻。常见的血清型有10余种,如O6、O8、O15、O25、O27、O42、O63、O87、O148、O159等。
肠毒素分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2种。1株大肠埃希杆菌可同时产生LT和ST,也可只产生1种。LT是一种蛋白质,由1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组成,分子量为85000,60℃10分钟即可灭活。其抗原性和毒性与霍乱毒素相似,引起腹泻的机制也与霍乱毒素相同,刺激细胞环磷酸腺苷(cAMP)增多,引起小肠持续过度分泌而腹泻。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一般为0.5~7天。
2.症状表现
为分泌性腹泻,为水样便。伴有腹部痉挛、恶心、呕吐、寒战、头痛、肌痛,很少发热,病程4~7天。病情轻重不等,可以仅有轻微腹泻,也可呈重症霍乱样,重度脱水,酸中毒,甚至死亡。成人常感染产ST和LT的菌株,小儿以单产ST的菌株多见,故成人腹泻较重,持续时间长。
诊断
鉴别诊断
并发症
治疗
预后
预防
1.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
2.注意饮水及饮食卫生,防止水源污染。
饮食保健
少渣,清淡饮食,多吃蔬菜。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