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鄂木斯克出血热是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其特征为:病毒性抗原、自然疫源性、出血症状和良性经过。1941~1943年曾发现本病1944~1945年在前苏联西伯利亚的鄂木斯克北部农村首次报告本病, 1945年和[阅读全文]
摘要: 黄花蒿 一年生草本,高40-150cm。全株具较强挥发油气味。茎直立,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可用于入药等。【出处】出自《食疗本草》。【拼音名】Qīnɡ Hāo Zǐ【英文名】Fruit of[阅读全文]
摘要: 青蒿根为菊科植物青蒿或黄花蒿的根,具有劳热骨蒸、关节酸疼、大便下血等效用。黄花蒿一年生草本,高40-150cm。全株具较强挥发油气味。茎直立,具纵条纹,多分枝,光滑无毛。基生叶平铺地面,开花时凋谢;茎生[阅读全文]
摘要: 大叶性肺炎,又名肺炎球菌肺炎,是由肺炎双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呈大叶性分布的肺部急性炎症。常见诱因有受凉、劳累或淋雨等。是由肺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肺实质炎症。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和冬春季节。常见诱因有受寒、淋雨[阅读全文]
摘要: 青藏虎耳草多年生草本,高4-11.5厘米,丛生。花期7-8月。分布于甘肃(祁连山地)、青海(黄南、海南、海北)和西藏(加查)。生于海拔3 700-4 250米的林下、高山草甸和高山碎石隙。多年生草本,高[阅读全文]
摘要: 青藤(学名:Sinomenium acutum(Thunb.)Rehd. et Wils.),别名风龙、青风藤等,是防己科风龙属木质大藤本植物,IUCN红色名录中无危植物。青藤长可达20余米,叶常卵形,[阅读全文]
摘要: 丁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等嗜肝DNA病毒共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输血和血制品传播,与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相似。HDV与HBV重叠感染后,可促使肝损害加重,并易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肝[阅读全文]
摘要: 木犀科青藤子Jasminum nervosum Lour.,以茎、叶、花入药。【别名】 牛腿虱、鸡骨香、蟹鱼胆藤【来源】 木犀科青藤子Jasminum nervosum Lour.,以茎、叶、花入药。【[阅读全文]
摘要: 青蛇莲,根状茎圆柱形,具节和鳞片。叶单生,,矩圆状披针形、近椭圆形、披针形、矩圆状倒披针形或带形,,先端渐尖,基部多数近楔形,少数近圆形,两面绿色,有时多少具黄白色斑点;叶柄明显。总花梗长2.5-5厘米[阅读全文]
摘要: (《分类草药性》) 【异名】乌骨鸡、黑乌骨(《四川中药志》),黑骨头、铁夹藤(《中国经济植物志》)。 【】为萝藦科植物 青蛇藤的茎。 【中药化学成分】细枝含多种孕甾烯衍生物:卡罗星甙(calo-cin)[阅读全文]
摘要: 东方马型脑炎(eastern equine encephalitis)是由东方马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毒性疾病,主要侵犯马和人。因本病1933年流行于美国东部一些农场的马群,同年由Ten Broec[阅读全文]
摘要: 青蛙(拉丁学名:Rana nigromaculata),别名为蛤蟆,蛙科侧褶蛙属动物,国家三级保护动物。青蛙头部扁平,眼大而突出。前肢短小,后肢长而发达,趾间有蹼。其卵产于水中,孵化成蝌蚪,用鳃呼吸。雌[阅读全文]
摘要: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是一种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儿童,少数散发于成人。1941年由Smith将其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区别开来。本病的特征为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增多,其中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持续时间较长,症状[阅读全文]
摘要: 鼻针疗法是针刺疗法之一。该疗法认为鼻与脏腑经络有密切联系。指在鼻部范围内的一些特定穴位上针刺以治疗全身多种疾病的方法。它形成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是我国中医针灸工作者在研究、开展耳针疗法的过程中,[阅读全文]
摘要: 肠道病毒71型首先于1969~1970年在美国加州的二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暴发流行中分离出来,1970年以后向世界各地传播;1972年在澳大利亚引起以脑膜炎为主的流行;1973年在日本引起以手、足、口腔[阅读全文]
摘要: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是由EB感染引起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典型临床三联征为发热、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可合并肝脾肿大,外周淋巴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病程常呈自限性,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出现噬血综合征等[阅读全文]
摘要: 肠球菌肺炎系肠球菌引起的急性肺化脓性炎症在细菌性肺炎中占少数,多为院内感染,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注意及重视。肠球菌肺炎系肠球菌(enterococcus)引起的急性肺化脓性炎症在细菌性肺炎中占少数多为院内[阅读全文]
摘要: 五刺法的一种。即在患病部位的前后左右多处刺破小血管,排出瘀血。 这是应用于治疗心病的一种古代针法(《灵枢·官针篇》)。刺法名。 五刺之一。《灵枢·官针》:“豺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