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青龙(学名:Biondia henryi (Warb. ex Schltr. et Diels) Tsiang et P. T. Li)萝藦科,秦岭藤属,藤本;茎柔弱,无毛或幼枝上有微毛。叶薄纸质,中脉[阅读全文]
摘要: 【采集】春、秋采收,除去须根茎基,洗净,切成薄片。 【性味】①《甘肃中草药手册》:辛咸,温。②《河南经济植物志》:味苦,性平,无毒。鞘柄菝葜落叶、灌木或攀援藤本,高40~80厘米。 茎近圆筒形,多分枝,[阅读全文]
摘要: 驱虫斑鸠菊(拉丁学名:Vernonia anthelmintica (L.) Willd.),俗名印度山茴香,是菊科铁鸠菊属一年生高大草本植物。 驱虫斑鸠菊茎直立且粗壮,上部多分枝,具明显的槽沟,被腺状[阅读全文]
摘要: 发汗禁例中医术语。指发汗时的禁忌症。有以下情况:1)头痛、发热,类似外感,但患者鼻不塞,声音不重,疲倦无力,脉虚弱,这是内伤症元气不足;2)阴虚内热,傍晚时低热显著,脉细数无力;3)伤食症,胸脘胀闷,吞[阅读全文]
摘要: 怔忡是以阵发性,或持续发作为特点,病人自觉心中剧烈跳动的一种急性病证。甚于惊悸,发则心动悸跃不能自主。关于本证的针灸治疗,最早亦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灵枢》中提到足三里等穴可治“[阅读全文]
摘要: 别名大叶臭椒、有刺盐肤木、刺椿木、天星木,以茎、枝、叶入药。主要分布地为广东。【别名】 大叶臭椒、 有刺盐肤木、 刺椿木、 天星木、 血虎、 红簕通 【来源】 芸香科驱风通Zanthoxylum rhe[阅读全文]
摘要: 作为烹饪术语的“炖”,是指把食物原料加入汤水及调味品,先用旺火烧沸,然后转成中小火,长时间烧煮的烹调方法。属火功菜技法。其中分为:隔水炖和不隔水炖。炖 dùn ㄉㄨㄣˋ 形声。字从火从屯,屯亦声。“屯”[阅读全文]
摘要: 概述鳍蓟,又名火媒草(学名:Olgaealeucophylla)是菊科猬菊属的植物。分布于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山西、内蒙古、宁夏、东北、陕西、甘肃等地,生长于海拔750米至1,73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草[阅读全文]
摘要: 中医所说的“顿服”是一次性服用。若未说明单位时间内用药量,则表示在一次服用后经过一段时间再酌情给药。若指定单位时间内用药量,则表示单位时间内用药一次性服用。如“一日2片顿服”,表示一天的用药量2片一次服[阅读全文]
摘要: 锭(拼音:dìng),汉语二级字,左右结构,笔画为13画,本义为古代盛熟食有足的蒸器,现意为纺车或纺纱机上绕纱的机件、金属或药物等制成的块状物等,组词有锭子、银锭等。其相关古文有《说文》的“锭,镫也”。[阅读全文]
摘要: 为雉科动物长尾雉的肉。(《食疗本草》)翟(《尚书》),山雉(《尔雅》),翟鸡、山鸡(《禽经》),长尾野鸡(《中国动物图谱·鸟类》)。为雉科动物长尾雉的肉。长尾雉,又名:白冠长尾雉。体长约150厘米。雄者[阅读全文]
摘要: 咽部及颈部食管闭合性损伤(closed injury of pharynx and cervical esophagus)少见,常因外力挤压咽腔及颈段食管或被强力牵拉而致其撕裂。因无特征性表现,临床较难[阅读全文]
摘要: 调服,拼音diào fú,汉语词语,解释为调制并服用。调制并服用。《红楼梦》第七六回:“瞧了右脚面上,白肿了好些。如今调服了药,疼的好些,也无甚大关系。......[阅读全文]
摘要: 鹊是各地常见的鸟类,除密林及荒漠外,无论山区、平原、草原及河流湖泊岸边,也不论乡村或城市,只要有人们从事农、牧业经济活动的地方,都可见其踪迹。它是我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鸟类,一般多在开阔的耕地、河谷两岸[阅读全文]
摘要: 原发性纵隔感染在临床上是一种不十分确切的诊断少数病例由急性纵隔感染治疗后转变而来原发性纵隔感染因真菌、组织浆细胞病嗾线菌病、结核等病因所造成纵隔淋巴结核曾被认为是一种特定病因,临床上出现淋巴结肿大,在急[阅读全文]
摘要: 等分,读音děng fēn,是汉语词语。释义为使分量或数额多寡相同。例句有“她们把垃圾分类,湿的,干的,空瓶罐等分放在塑胶袋里。”相关古文有“大率:小麦,生、炒、蒸三种,等分。”出自北魏贾思勰(xié)[阅读全文]
摘要: 龙吐珠(拉丁学名:Clerodendrum thomsoniae Balf. f.),俗名九龙吐珠、白萼贞桐、红花龙吐珠,唇形科大青属植物。龙吐珠为,攀援状灌木,高2-5米;幼枝四棱形,被黄褐色短绒毛,[阅读全文]
摘要: 淡味渗泄为阳,为中医基础术语,是中医阴阳学说中对于药物的阴阳划分,相对于咸味涌泄为阴而言,淡味渗泄为阳。渗泄是渗利水湿的意思,通过使用甘淡药物使水湿向下渗利排泄而出,相对于使用咸味药的涌泄属于阳。渗泄是[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