鳍蓟
名称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株高30一70cm,茎粗壮,密被白色绵毛,不分枝或上部少分枝,基部被褐色枯叶柄纤维。叶矩圆状披针形,长5–25cm,宽3–4cm,先端具长针刺,基部沿茎下延成翅。边缘具不规则的疏齿或为羽状浅裂,裂片、齿端及叶绦均具不等长的针刺,上面绿色,下面密被灰白色毡毛。头状花序,直径3–5cm,单生枝端或有时在枝端具侧生的较小头状花序1–2枚;总苞片多层,先端具长刺尖,管状花粉红色,檐部5裂,花药无毛,瘦果矩圆形,苍白色,具隆起纵纹和褐斑,冠毛密生,黄褐色,刺毛状,不等长(图105)。
地理分布
生物生态特征
鳍蓟为轴根型植物。主根粗壮,侧根量少,一级侧根多数,细弱;一般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萌发,6月下旬若水分条件正常则进入开花期,花期较长.可延王8月上、中旬,至9月中、下旬进入结果期,具有较长冠毛的果实陆续脱离植株,随风飘散。鳍蓟为旱生,喜沙植物,散生于干草原,荒漠草原带,也进入草原化荒漠地带,习生于固定、半固定沙地,也见于砾石质坟地、覆沙草地,为沙地植物群落常见的伴生成分。生长地土壤为沙质、沙壤质的栗钙上、棕钙土、灰钙土、淡灰钙土,灰棕荒漠土。根据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地资源调查资料,在浑善达克沙地100m2的小样地内,平均有鳍蓟2株,其分盖度一般均在2%以下,频度约10%
饲用价值
鳍蓟在幼嫩时绵羊、山羊采食,秋季与冬季骆驼,牛乐食其花序。因植株粗硬,茎叶叶缘具长刺,故饲用价值较低,为低等饲用植物。在典型沙地样方内,其地上生物量占总重量的5.8–4.6%,每lOOkg鲜草风干后的重量为42.9–64.7kg。根据采自内蒙古蓝旗的样品,由内蒙古草原勘测设计院分析室分析,鳍蓟的化学成分如表105。本种地上部及根可入药,能破血行瘀、凉血、止血。
中药材
【汉语拼音】:qiji
【英文名】:WhiteleafOlgaea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lgaealeucophyllaIljin
【性味】:味苦;性凉
【科属分类】:菊科
【拉丁文名】:HerbaOlgaeaeleucophyllae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50-1730m的砂地、山坡。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切碎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地。
【动植物形态】:火煤草多年生草本,高30-70cm。自基部不分枝工分枝,被白色绵毛。叶互生;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6-17cm,宽2-4cm,先端具刺尖,基部沿茎下延成茎翼宽1.5-2cm,边缘具疏齿和不等长的针刺,上面绿色,无毛,脉明显,下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绒毛。头状花序多数或少数生于枝端,直立;总苞钟状,直径约2-3cm;总苞片多层,披针形,边缘有刺状缘毛,外层绿色,质硬而外弯,内层紫红色,开展或直立,先端具微毛;花冠红色或白色,花冠外面有遥点,檐部5裂。瘦果长圆形,长1cm,苍白以,稍压扁,有隆起的纵纹和褐斑,基部着生而稍斜;冠毛多数,粗糙,浅褐色,多层,向内层渐长,基部结合。花果期5-10月。
【功效分类】:清热解毒药
【出处】:《中华本草》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