怔忡
病症概述
怔忡,为病名,首见于《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中“惊者,心卒动而不宁也;悸者,心跳动而怕惊也;怔忡者,心中躁动不安,惕惕然后人将捕之也”,是心悸的一种,是指多因久病体虚、心脏受损导致气血、阴阳亏虚,或邪毒、痰饮、瘀血阻滞心脉,日久导致心失濡养,心脉不畅,从而引起的心中剔剔不安,不能自控的一种病证,常和惊悸合并称为心悸。
发病原因
邪毒侵心
正气内虚,感受温热毒邪,心体受损,耗气伤阴,或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闭阻血脉,日久内舍于心,心脉瘀阻,发为惊悸怔忡。
体质虚弱
先天心体禀赋不足,心脉不畅,气血运行失常;或年老体衰,久病失养,劳欲过度,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心脉不畅而导致。
痰饮内停
素体阳虚或者久病伤脾肾阳气,导致阳气虚不能化水,水饮内停,上凌与心从而导致的惊悸怔忡。
心阳虚弱
久病体虚,损伤心阳,心失温养,从而导致的心中剔剔不安,不能自止。
心血瘀阻
辩证分型
邪毒侵心
证候:心悸气短,胸闷心痛,伴见发热,恶寒,全身酸痛,神疲乏力,咽喉肿痛,咳嗽,口干渴,舌红,苔薄黄。治则: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心脾两虚
证候:心中剔剔不安,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面色无华,纳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益气安神,补血养心。
水饮凌心
证候:心中剔剔不安,伴见肢体面部浮肿,脘腹痞满,纳少,恶心欲呕,小便不利等症,舌淡体胖有齿痕,苔白滑,脉弦滑。
心阳不振
证候:心中剔剔不安,动则尤甚,形寒肢冷,胸闷气短,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心血瘀阻
治疗方法
(一)实证
2.处方:间使、膻中、少府;瘀血加膈俞或厥阴俞,饮邪上犯加中脘或阴陵泉。
3.方义:间使,手厥阴之经穴;膻中,心包之募穴,二者配合有疏理心气、宁心定悸之作用;少府是心经之荥,刺之可宣通心脉,加强心脏之功能。如为瘀血痹阻,宜加取膈俞或厥阴俞,以活血化瘀;如为饮邪上犯,兼用中脘或阴陵泉,以利气行水。
4.治法:间使穴以气至法激发针感至胸为佳,与少府穴均用泻法。余穴可先行泻法,后行补法,以补为主。
《针灸甲乙经·卷九》:“心痛善悲、厥逆,悬心如饥之状,心憺憺而惊,大陵及间使主之”。
《百症赋》:“惊悸怔忡,取阳交、解溪勿误”。
(二) 虚证
2.处方:内关、通里、心俞;血虚加足三里,阴虚加太溪,阳虚加关元。
3.方义:内关通于阴维,善宁心神止怔忡;通里,手少阴心经之络穴,调心气定悸动;心俞,更有协调心脉气血、镇静心脏之效。如属心血不足,加足三里资生气血;如为阴虚火旺,配肾之原太溪,益肾水而降虚火;如为心阳虚衰,加关元培补元阳。
4.治法:内关、心俞均应气至前胸,针法见前,通里亦应以气至手法,促使针感沿尺侧向上传导。此三穴,先以中等强度的泻法,继用补法,并以补法为主。余穴均用补法,关元针后加艾卷雀啄灸。
预防方法
此病在临床上常因久病迁延不愈导致心中剔剔不安等症状,常见于心脏有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在平常,一定要注意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大喜大悲,及时检查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等相关检查,发生以上症状应及时就诊,避免贻误病情。
名家古案
相关图书
基本介绍
作者: 单书健 / 等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年:2000-11
页数:392
定价:18.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801560308
内容简介
医临证金鉴》,意在选取古今临床家于中医临证有裨益之经验,以资临床借鉴,宗此标准,古代文献之选辑,以明清文献为主。
二、编排层次,每卷均先列古代文献,继以现论著文献(1949年尚在世者均列入现代医家)其下分列病种,进而胪述各家经验,古代医家一般以生卒时间为序,每病之下,系统论述者居前,医话医案居后,间有部分理论论述,或内容顺序不宜后置者,而提置于前,病下各家经验,多为一篇。间有数家因不便以一篇介绍者,未予合并。
三、编入各卷中的医家均为声名显赫的大家,故介绍从间,间或有生卒时间无考者,只得抱憾缺如。
四、文献来源及整理者,均列入文后,未列整理者,多为老生先自撰,或所寄资料未列,或转抄遗漏,间亦有之,于兹恳请风谅。
五、古代文献,以保持古籍原貌为原则,间有体例欠明晰者,则略作条理,少数文献乃原著之删节摘录,皆着眼实用,意在避免重复,把握要点。
六、古代文献中计量单位,悉遵古制,当代医家文献则改为法定计量单位,一书两制,实有所因。
七、历代医家处方书写,各有特色,药名强求统一,拟觉与原来风格不谐,故多遵原貌,不予划一。
八、曾请一些老先生对文章进修改或重新整理素才,以突出重点,使主旨鲜明,只邃意新;或理纷治乱,而重新组构,俾叶剪花明,云净月出。
图书目录
目 录
古今医家经验
戴思恭 怖 说
王肯堂 惊悸恐辨析
李中梓 治悸必读
沈金鳌 怔忡惊悸源流
王九峰 病及五脏,要在燮理
郑寿全 心阳衰败远阴柔 补坎益离重桂附
张聿青 怔忡类案
现代医家经验
补泻温清,治有多法需细酌
治疗需温阳养阴,通络利水
姜春华 施治循五法 论病察浅深
黄文东 治悸化瘀通阳 药宜灵动流通
曹鸣高 首察过缓过速 次详属虚属实
奚凤霖 溯源竟委 法取建中
跋
基本介绍
作者:史宇广
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1999-03
页数:224
定价:10.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800133619
图书目录
目录
赵锡武
补泻温清,治有多法需细酌
顾景琰
刘渡舟
姜春华
施治循五法 论病察浅深
黄文东
治悸化瘀通阳 药宜灵动流通
田嘉禾
尤松鑫
悸忡临证六法
邓铁涛
王渭川
张伯臾
曹鸣高
首察过缓过速 次详属虚属实
奚凤霖
溯源竟委 法取建中
周次清
张珍玉
刘弼臣
马骥
董建华
朱良春
彭履祥
丁光迪
朱进忠
朱锡
首辨功能器质
每图虚实兼顾
薛盟
傅宗翰
章真如
颜德馨
袁家玑
彭履祥
万文谟
董廷瑶
黄寿人
夏度衡
李修伍
董建仁
华廷芳
苏进解
张鸿祥
郭士魁
曹永康
施今墨
治悸需重配伍 勿泥一法一方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