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病毒71型感染
概述
肠道病毒71型,简称EV71,是引起婴幼儿手足口病(HFMD)主要病原体之一。EV71在1969年首次从加利福尼亚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来,在1974年被鉴定命名。此后许多国家相继报道了EV71的流行情况。中国大陆首次发现EV71型感染是在1987年冬季,之后的多次爆发流行经检验均为EV71感染所致。
病因
肠道病毒71型为耐热、耐酸的微小RNA病毒,对乳鼠有致病力,引起类似柯萨奇A组病毒所引起的肌炎。在恒河猴中经口或注射感染能产生类似脊髓灰质炎的疾病。在猴子中的神经毒力似与该病毒在高温中的复制能力有关,但寡核苷酸电泳和凝胶电泳分离病毒蛋白后却未能区分无神经毒力株。病毒从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及粪便排出体外,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经口感染而发病。
临床表现
肠道病毒71型感染可引起多种临床表现。在澳大利亚、瑞典和日本,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病,通常发生于1~3天的前驱性发热之后,未观察到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而1975年在保加利亚发生的肠道病毒71型流行中,则以无菌性脑膜炎为主,21%病例表现为类似于脊髓灰质炎的急性瘫痪。病情发展迅速,起病后10~30小时即出现瘫痪。约半数病例表现为脑炎或脑神经损害(延髓性麻痹)。在美国的罗彻斯特、纽约和日本、香港发生的小规模流行暴发中均观察到手、足、口腔病与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发生于肠道病毒71型的同一次流行之中。
诊断
治疗
抗病毒与对症治疗。目前肠病毒感染除了小儿麻痹病毒有疫苗外,其余肠病毒感染并无特殊治疗药物,故临床上对无并发症患者之治疗只能采取支持性疗法,而有并发其他症状时,因考虑到重症病例的急性恶化主要与心脏衰竭有关,故建议避免给予大量静脉输液,应优先选择加强心脏输出功率与降脑压的药物。
预防
1.就地隔离避免接触
早期发现传染源,凡发现手足口征候的孩子,不要再送托儿所、幼儿园;隔离治疗,分开食宿,用具、玩具应分开;以免感染其他儿童。
EV71感染主要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食物和物品密切接触传播,儿童和成人都可能感染。避免粪便、口鼻分泌物污染水与食物,彻底处理好孩子的粪便排泄物,尿布要洗净消毒再用,孩子的奶瓶、食具也要经常消毒。
3.养成卫生习惯
教育孩童、学生自幼养成卫生习惯,改掉吮手指的习惯,远离垃圾及不洁环境;养成游戏后、饭前、便后一定彻底洗手的习惯。大人感染后没有症状,成为隐性传染源,更危险。
4.强化环境卫生
对幼托机构的环境及玩具、公共游泳池等必须严格消毒。注意粪便无害化处理,绝不允许污染用水。
健全疫情报告制度。凡出现发热、感冒或呼吸道症状,或发现手足口疱疹皮疹病儿,应速去医院就诊。
5.注意卫生,远离病毒
对于即将来临之肠病毒流行高峰期(六~九月),家中有15岁以下儿童之家长应提高警觉,做好预防措施。
6.提高人体免疫力,抵抗病毒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下一篇 鼻针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