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补血薯为薯蓣科植物七叶薯蓣的块茎。化瘀止血,消肿止痛。主肺劳咳血,肝脾肿大,痛经,产后腹痛,跌打损伤。【药名】补血薯 【别名】七叶薯、血参、七爪金龙 【汉语拼音】bu xue shu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阅读全文]
摘要: 补骨脂(学名:Cullen corylifolium (Linnaeus) Medikus),别名破故纸、婆固脂、胡韭子,是豆科补骨脂一年生草本植物。补骨脂全株被白色柔毛和黑褐色腺点;茎直立,高达1.5[阅读全文]
摘要: 豹子眼睛果是一种中药材,其是由紫金牛科植物纽子果的根制成的。具有清热解毒药、散瘀止痛的功效。灌木,高1-3m。茎粗壮,除侧生特殊花枝外,无分枝。叶互生,叶柄长约1cm;叶片坚纸质或厚,椭圆状或长圆状披针[阅读全文]
摘要: 灌木,高约3.5米。叶近圆卵形,长约7-13厘米,宽约4—13厘米,先端尾状渐尖,基部心形,产云南中部双柏县,海拔1600—2050米的山谷疏林或路边。分布于我国湖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所属卷:A[阅读全文]
摘要: 豹皮樟(拉丁学名:Litsea coreana var. sinensis(Allen)Yang et P.H.Huang),俗名扬子黄肉楠,是樟科木姜子属的植物,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无危植物。豹皮[阅读全文]
摘要: 豹皮菇生于针叶树的腐木上,夏、秋季近丛生。主治气血不足;心脾两虚;疲乏无力;失眠心悸。为白蘑科一植物种。【药材基源】为白蘑科真菌洁丽香菇的子实体。 【化学成份】培养物中含半萜类化合物,主要为δ荜澄茄烯。[阅读全文]
摘要: 豹肉即猫科动物豹的肉,可入药。具有主安五脏,补绝伤,益气作用。豹,又名:程(《庄子》),失刺孙(《梦溪笔淡》),金钱豹、银钱豹、文豹。 形体似虎而较小,体长1~1.5米,尾长75~85厘米,体重50公斤[阅读全文]
摘要: 豹药藤(拉丁学名:Cynanchum decipiens Schneid.)别名:川白前(《种子植物名称》)、西川鹅绒藤(《四川》),为夹竹桃科鹅绒藤属的植物,是中国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云南、四川[阅读全文]
摘要: 豹骨别名,川四腿、金钱豹骨。来源,猫科动物金钱豹PanfherapardusL.及其他豹的骨骼。功能主治,祛风通络,强筋健骨。用于风湿痹痛,脚膝酸软。 是保护动物之一。草药名:豹骨。来源:为猫科动物豹的[阅读全文]
摘要: 贝子,官爵,中国清代贵族爵位名。第四等的皇族爵位称作固山贝子,简称为贝子满语,初为贝勒的复数。在早期满族社会中 ,贝子意为天生贵族。努尔哈赤确立八旗制度,以子侄为各旗旗主,称和硕贝勒。贝勒下设贝子,全称[阅读全文]
摘要: 贝母兰(学名:Coelogyne cristataLindl.)是隶属于兰科、贝母兰属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根状茎较坚硬,多分枝,粗4-6毫米,密被有光泽的、革质的、鳞片状鞘。假鳞茎在根状茎上相距1.5-[阅读全文]
摘要: 贝齿习分紫贝齿与白贝齿两类,入药以紫贝齿为多。清心安神,平肝明目。用于惊悸心烦不眠,小儿斑疹,目赤云翳。为宝贝科动物货贝或环纹货贝等的贝壳。5~7月间于海边捞取,除去肉,洗净晒干。咸,凉。 ①《本经》:[阅读全文]
摘要: 败毒草,学名【Gymnopteris bipinnata Christ var.auriculata(Franch.)Ching】,别名为耳形金毛裸蕨、石龙草、阴兜药、白带药、白马风,是裸子蕨科植物耳叶[阅读全文]
摘要: 败火草为玄参科植物爪哇婆婆纳的全草。6~8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中药小败火草为玄参科植物爪哇婆婆纳的全草灌木或小乔木,有时攀援,高0.5-3m。小枝无毛或疏被短柔毛,棱明显。叶互生,复叶,有小叶3[阅读全文]
摘要: 苦丁菜(拉丁学名:Ixeris chinensis (Thunb.) Nakai),别名败酱草(东北)、苦叶苗、活血草、中华苦荬菜,为菊科植物山苦荬的全草或根。具有细弱的匍茎或根状茎,叶多着生于基部呈莲[阅读全文]
摘要: 败酱草(拉丁学名:Thlaspi arvense Linn.),又称鹿肠、泽败、苦菜等,败酱科败酱属带根全草植物。它新鲜时无其他异味,晒干后则有强烈的臭酱气味,故名败酱草。败酱草丛生,花黄,根紫色,似柴[阅读全文]
摘要: 辫子草根,英文名Root of Smalleaf Desmodium,别名爬地香;小叶三点金根,豆科,可入药。辫子草根为豆科植物小叶三点金的根。清热利湿,止血,通络。治黄疸,痢疾,小便淋痛,风湿痛,咯血[阅读全文]
摘要: 边缘鳞盖蕨,姬蕨科鳞盖蕨属植物,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植物高可达1米,根状茎长而横走;可入药。边缘鳞盖蕨性喜温暖,潮湿,疏松而富含腐殖质的土壤, 中性或微酸性培养土均能生长良好。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