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败酱草

败酱草 草(拉丁:Thlaspi arvense Linn.),又称鹿肠、泽败、苦菜等,败科败属带全草植物。它新鲜时无其他异味,晒干后则有强烈的臭气味,故草。草丛生,黄,紫色,似柴胡,如芹花蛇床子状;结小实成簇;微苦带甘。草具有活性成分种类丰富、应用广泛、分布广、资源丰富等优点,是一种具有很高发利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草始载于《农本草》,味辛、......
目录

物种起源

据考,我国古代本草中最早记载的败是黄。卢寅熹考,晋、唐、宋、清朝以来,本草所载败之“丛生,黄,紫色,似柴胡,作陈败豆”的品种与败植物PatriniascabiosaefoliaFisch. exLink.相; 《本草纲》草部第十六卷描述的“成簇,如芹花蛇床子状。结小实成簇。其白紫,颇似柴胡,微苦带甘”的败与白Patrinia villosaJuss.基本相符;《植物实图考》所载的“黄为黄

苣荬菜最早见于《植物实图考》,又苦荬菜、野苦荬等,与苦菜都有“草”之称,为菊科植物苣荬菜Sonchus arvensisL.的全草。草与苣荬菜的混杂由来已久,两者的幼极其相似,均可作食用。北民间将苣荬菜称为“苦菜”,并作为蔬菜食用。《本草纲》记载败俗称“苦菜”,是起混杂的要原因。全国各地俗称“苦菜”的植物众多,认为药用苦菜苣荬菜Sonchus arvensisL.。

菥蓂始载于《农本草》,列为中品。《本草纲》记载“荠与菥蓂一物也,但分大小,二中耳。小者为荠,大者为菥蓂菥蓂有毛……。”为十植物菥蓂Thlaspi arvenseL.的种子。《救荒本草》所载的“遏蓝菜”和《滇南本草》所载的“甜葶子”(又麦蓝菜),核对其描述及附图与菥蓂一致。菥蓂的地上部分或全草在南地区作为草入药,可能源于其果实状与败属多种植物果实相似。从文献资料记载可知,草的药用部位由部变为全草,称由败变为草,其品种在败植物和白的基础上,增加了菊科植物苣荬菜和十植物菥蓂

主要品种

多年生草本,高30-100 (-200) 厘米;横卧或斜生,处生多数细直立,黄绿色至黄棕色,有时带淡紫色,下部常被落性倒生白色粗毛或几无毛,上部常近无毛或被倒生稍弯糙毛,或疏被2列纵向短糙毛。

基生丛生,时枯落,卵形或椭披针,长 (1.8-) 3-10.5厘米,宽1.2-3厘米,不分裂或羽状分裂或全裂,端钝或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粗锯齿,上面暗绿色淡绿色,两面被糙伏毛或几无毛,具缘毛;叶柄长3-12厘米;对生,宽卵形披针,长5-15厘米,常羽状深裂或全裂具2-3 (-5) 对侧裂生裂卵形或椭披针,先端渐尖,具粗锯齿,两面密被或疏被白色糙毛,或几无毛,上部渐变窄小,无柄。

花序聚伞花序组成的大型伞房花序生,具5-6 (7) 级分枝花序梗上一侧被白色粗糙毛;总苞线形,甚小;苞片小;小,萼齿不明显;花冠黄色,冠筒长1.5毫米,上部宽1.5毫米,基部一侧囊肿不明显,白色长柔毛,花冠卵形,长1.5毫米,宽1-1.3毫米;雄蕊4,稍超出或几不超出花冠丝不等长,近蜜囊的2枚长3.5毫米,下部被柔毛,另2枚长2.7毫米,无毛,花药,长约1毫米;子房椭状长,长约1.5毫米,花柱长2.5毫米,柱头盾状或头状,径0.5-0.6毫米。

瘦果,长3-4毫米,具3棱,2不育子室中央稍隆起成上粗下细的棒槌状,能育子室略扁平,向两侧延展成窄边状,含1、扁平种子期7-9月。

分布很广,除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广东海南岛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常生于海拔 (50-) 400-2100 (-2600) 米的山坡林下、林缘和灌丛中以及路边、田埂边的草丛中。分布于前苏联、蒙古、朝鲜和日本

1.攀倒甑(原亚种)

多年生草本,高50-100(120) 厘米;地下长而横走,偶在地表匍匐生长密被白色倒生粗毛或仅沿二叶柄相连的侧面具纵列倒生短粗伏毛,有时几无毛。

基生丛生,叶片卵形、宽卵形或卵状披针至长披针,长4-10(-25) 厘米,宽2-5(-18) 厘米,先端渐尖,边缘具粗钝齿,基部楔形下延,不分裂或大头羽状深裂,常有1-2(有3-4)对生裂叶柄叶片稍长;对生,与基生,或卵形,先端尾状渐尖或渐尖,基部楔形下延,边缘具粗齿,上部较窄小,常不分裂,上面均鲜绿色或浓绿色面绿白色,两面被糙伏毛或近无毛;叶柄长1-3厘米,上部渐近无柄。

聚伞花序组成花序伞房花序分枝达5-6级,花序梗密被长粗糙毛或仅二纵列粗糙毛;总苞卵状披针至线状披针线形花萼小,萼齿5,浅波状或浅钝裂状,长0.3-0.5毫米,被短糙毛,有时疏生腺毛花冠白色,5深裂,裂不等卵形、卵状长或卵状,长(0.75-) 1.25-2毫米,宽1.1-1.65(-1.75) 毫米,蜜囊端的裂常较大,冠筒常比裂稍长,长1.5-2.25(-2.6) 毫米,宽1.7-2.3毫米,面有长柔毛,筒基部一侧稍囊肿雄蕊4,伸出;子房下位,花柱雄蕊稍短。

瘦果卵形,与宿存增大苞片贴生;果苞倒卵形卵形、倒卵状长,有时,长 (2.8-)4-5.5(-6.5) 毫米,宽(2.5-)4-5.5(-8)毫米,端钝,不分裂或微3裂,基部楔形或钝,网明显,具2条,极少有3条的,下面中部2有微糙毛。

期8-10月,果期9-11月。

台湾、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生于海拔(50-)400-1500(-2000)米的山地林下、林缘或灌丛中、草丛中。分布于日本

2.斑(亚种)

subsp. punctifolia H. J. Wang

本亚种与攀倒甑(原亚种)的要区在于通常无地下叶片上面具棕红色微腺;花序最下分枝处的总苞常有1(-2) 对侧裂果实能育子室上部两侧和边缘被微糙毛或有时无毛。

与斑P. PunctifloraHsu et H. J. Wang 的叶片上面均具微腺,但后者的淡黄色且较小,花冠具微腺,花序最下分枝总苞不分裂,而易于区

产吉林南部以及辽宁东部、东南部和南部。生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坡草丛中、灌丛中、林缘或路旁。模式标本采自辽宁桓仁。

注意事项

草的来源传统认为有黄与白,而菥蓂苣荬菜苦荬菜是其混淆品。为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必须严格加以区分。

主要价值

全草(药材草)和入药,民间采摘幼苗嫩食用。

相关鉴

,多向一侧弯,有节间不超过2cm,上有须根,直径0.2~0.3cm,黄绿色或黄棕色明显常有倒生粗毛。质脆,断面中

对生,叶片薄,多皱缩破碎,羽状深裂或全裂,边缘由粗锯齿绿色或黄棕色,上部较小,常3裂,端带有伞房状花序。有陈腐豆的特殊臭。味微苦。

节间长3~6cm,着生数条较粗壮的分枝花序梗全部或两侧披白色倒生粗毛,白色瘦果基部贴生在增大的翅状膜质苞片直立,具倒生的白色粗毛,上部稍有分枝,断面中空。对生。

叶片卵形,长3~10cm、宽1.5~5cm,边缘具粗锯齿,或3裂而基部裂很小,两面均有粗毛,先端尖锐,基部窄狭。下部有翼柄,上部近于无柄。有陈腐豆的特殊臭。味微苦。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辫子草根

下一篇 苦丁菜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