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芫荽(拉丁学名:Coriandrum sativum L.),别名胡荽,伞形科芫荽属,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芫荽高20~100厘米,根纺锤形,茎圆柱形,根生叶有柄,柄长2~8厘米,羽片广卵形或扇形半裂,边[阅读全文]
摘要: 普罗帕酮,为广谱高效膜抑制性抗心律失常药。具有膜稳定作用及竞争性β受体阻滞作用。能降低心肌兴奋性,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延长传导。临床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室性和室上性异位搏动,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阅读全文]
摘要: 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又称洋金花,种类很多,各地称呼也不一致,为一年生的草本,我国各地都有生长,大多是野生。全株有毒,主要成分是莨菪碱、阿托品及东莨菪碱等生物碱。各种之间所含毒性成[阅读全文]
摘要: 丙吡胺(Disopyramide)的作用和quinidine类似。该药用于维持房颤和房扑的窦性节律,或预防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纤颤的复发。其抗胆碱作用比奎尼丁更为显著,因此,当治疗房扑或房颤时应同时给予减[阅读全文]
摘要: 美西律(慢心律、脉律定),商品名,主要用于急慢性室性心律失常。在心脏传导系统正常的病人中,美西律对心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作用不大,临床试验中未发现美西律引起II度或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美西律不延长心室除[阅读全文]
摘要: 胡荽子,果实为2小分果合生的双悬果,呈圆球形,淡黄棕色至土黄棕色,顶端可见极短的柱头残迹,多分裂为二,周围有钱存的花萼5枚。表面较粗糙,有不甚明显的波状棱线10条与明显的纵直棱线12条相间排列。基部钝圆[阅读全文]
摘要: 胡莲,女,1972年12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1991年-1995年在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本科学习,2003年-2006年在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在职研究生学习,[阅读全文]
摘要: 胡萝卜(拉丁学名:Daucus carota var. sativa Hoffm.),又称红萝卜或甘荀,是伞形科胡萝卜属野胡萝卜的变种,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胡萝卜根粗壮,长圆锥形,呈橙红色或黄色。茎[阅读全文]
摘要: 麻疹是以往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阅读全文]
摘要: 安替司丁能竞争性地阻断效应细胞上H1受体,减少因组织释放组胺引起的作用,如毛细血管通透性、毛细血管扩张的增加,以及一定程度的平滑肌收缩。此外,与多数H1受体拮抗剂一样,安替司丁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阅读全文]
摘要: 灭虫宁(bephenium)是一种广谱驱肠虫药,可治钩虫、蛔虫及鞭虫病,以对钩虫效果更好、中毒多由于误服大量所致。如有心脏疾患或缺钾时,应用治疗剂量偶有严重反应,甚至发生阿-斯综合征。若与洋地黄、氯喹及[阅读全文]
摘要: 奎尼丁(Quinidine),别名异奎宁,是一种白色至淡黄色晶体粉末的化学品(生物碱)。化学名称(9S)-6′-甲氧基-脱氧辛可宁-9-醇,分子式为C20H25N2O2,分子量为325.4242。奎尼丁[阅读全文]
摘要: 锰中毒(manganese poisoning)可因口服高锰酸钾或吸入高浓度氧化锰烟雾引起急性腐蚀性胃肠炎或刺激性支气管炎、肺炎。慢性锰中毒主要见于长期吸入锰的烟尘的工人,临床表现以锥体外系神经系统症状[阅读全文]
摘要: 免疫抑制药和抗癌药中毒性肾病是指因应用免疫抑制剂和抗癌药而引起肾小球、肾小管和间质的病变以及膀胱损害。免疫抑制药和抗癌药造成肾脏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因不同药物而异,主要临床表现有多毛、牙龈增生、血压升高、[阅读全文]
摘要: 阿普林定,为抗心律失常药,并有局部麻醉作用(局麻作用较利多卡因强).减慢心房、心室肌和浦氏纤维0相上升速度,减慢心房和心室的传导.降低自律性。心房心室,房室结不应期延长.口服吸收良好,2小时后达最高血浓[阅读全文]
摘要: 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具有轻度非竞争性的α及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以及轻度Ⅰ及Ⅳ类抗心律失常药性质。主要电生理效应是延长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有利于消除折返激动。对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有直[阅读全文]
摘要: 马桑果实内含成分主要为马桑毒素、羟基马桑毒素、氢化马桑毒素等,毒理与印防己毒相似,且更为强烈,它通过刺激大脑皮层引起兴奋、痉挛、呕吐等一系列中毒症状,频繁的强直抽搐可致脑水肿、呼吸衰竭等,其他如肺、肝、[阅读全文]
摘要: 抗心律失常药是能防治心动过速、过缓或心律不齐的药物。但一般指防治心动过速及某些心律不齐的药物。由于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比较复杂,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也多不相同,因此在选择药物时必需作全面考虑,[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