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胡荽子

胡荽子果实为2小分果合生双悬果,呈淡黄棕色土黄棕色端可见极短的柱头残迹,多分裂为二,周围有钱存的花萼5枚。表面较粗糙,有不甚明显的波状棱线10条与明显的纵直棱线12条相间排列。基部钝,有时可见小果柄或果柄痕。小分果面隆起,面中央下凹,具3条纵的棱线,中央较直,两侧呈弧,有时可见悬果柄。果实稍坚硬。香,用手揉碎,发出特殊而浓烈的香,味微辣。以籽粒饱满、洁净、无杂......
目录

基本介绍

【异芫荽子(《普济》)。

【来源】为伞植物芫荽果实

【采集】8~9月果实成熟时采取果,晒干,打下果实,除净杂质,再晒至足干。

【产地】产江苏、安徽、湖北。此外,甘肃、四川等地亦产。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切段晒干。夏季采果实,去杂质,晒干。

形态

果实为2小分果合生双悬果,呈,直径3~5毫米。淡黄棕色土黄棕色端可见极短的柱头残迹,多分裂为二,周围有钱存的花萼5枚。表面较粗糙,有不甚明显的波状棱线10条与明显的纵直棱线12条相间排列。基部钝,有时可见小果柄或果柄痕。小分果面隆起,面中央下凹,具3条纵的棱线,中央较直,两侧呈弧,有时可见悬果柄。果实稍坚硬。香,用手揉碎,发出特殊而浓烈的香,味微辣。以籽粒饱满、洁净、无杂质者为佳。

鉴定

性状鉴

果实为2小分果合生双悬果,呈,直径3-5mm。淡黄棕色土黄棕色端可见极短的往头残迹,多分裂为二,周围有残存的花萼5枚。表面轻粗糙,有不甚明显的波状棱线10条与明显的纵直棱线12条相间排列。基部钝,有时可见小果柄或果柄痕。小分果面隆起,面中央下凹,具3条纵的棱线,中央较直,两侧呈弧,有时可见悬果柄。果实稍坚硬。香,用手揉碎,发出特殊而浓烈的香,味微辣。

理化鉴

(1)取本品粗粉2g,加已醚10ml,援摇提取30min,滤过,取滤液2ml挥干,加1%香荚醛硫深液1-2滴,即现玫瑰色。(检查挥发油)

(2)取本品粗粉5g,加甲醇30ml,置水上加热回流10min,滤过,取滤液5ml,深缩至约0.5ml,分于滤纸上滴加2点,其中一点上加1%三氯化铝已醇液,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滴加三氯化铝已醇液的蓝色荧光斑明显加强。(检查黄酮素)

化学成分

果实含挥发油1~1.4%,脂肪26%;挥发油含多种萜类、醇类化物及樟脑、牻牛儿醇等。果实尚含葡萄糖、果糖、蔗糖。

种子含挥发油1%,脂肪20~25%,糖类20%,含氮物质13~15%,无机物7%。挥发油的要成分(约70%)是d-芳醇,其他尚有α-、β-蒎烯,二戊烯,α-,β-,γ-松油烯,对-聚伞素等。种子还含有多量油酸,少量Δ5,6-十八碳烯酸,以及黄酮甙、β-谷甾醇、D-醇。

药理作用

成熟之果实为弱的芳香,一般可与其他药用作矫味。也能增进肠腺体分泌,还能促进胆汁分泌。所含挥发油具有某些抗真菌作用。

性味

《纲》:"辛酸,平,无毒。"

功用

透疹,健。治痘疹透发不畅,饮食乏味,痢疾痔疮

①《千金·食治》:"消谷,能复食味。"

②《本草拾遗》:"小儿秃疮,油之。亦虫毒、五野鸡病及食肉中毒令子拆,服汁。"

③《纲》:"发痘疹,杀腥。"

④《分类草药性》:"治小儿痘疹不出,辟四时不正之,发表,治鼻塞不通。"

用法与用量

服:汤,2~4钱;或入。外用:含漱或熏洗。

选方

①治麻疹初起来透:芫荽子四两。杵后入瓦罐或铝锅中,盛满清水,置病房(病房宜小,不要通用炭沸,使充满病室,并随时增加炭、水,待麻疹透齐后,停止使用。(《浙江中医》⑶:32,1959)

②治痢亦治泻芫荽子一。捣碎,赤者用糖水调,白者用生姜自然汁调,温服。一调服。(《普济》)

③治肠风不止,变成疾:胡荽子脂各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每服二钱匕,陈米饮调下,食前服。(《圣济总录》胡荽子

④治痔疮胡荽子过,细碾,调三、五服。(《海上》)

⑤治瘘:胡荽子一升,乳香少许,粟糠半升或一升。上先泥成炉子,止留一小眼,可抵肛门大小,不令透烟,熏之。(《儒门亭亲》)

⑥治肠头出:秋冬捣胡荽子熨之。(《食疗本草》)

⑦治齿痛:胡荽子,以水五升,取一升,含,吐之。(《备急》)

药物配伍

1.配柽柳,为发汗透疹对药。

2.配升麻,用于麻疹初起,透疹不畅并发热者。

3.配浮萍,发汗解表透疹

4.配葛根,用于热错杂的外感头痛

5.配木香,用治失疏泄,运失常所致的肠鸣泄泻

各家论述

1.《千金.食治》:消谷,能复食味。

2.《本草拾遗》:小儿秃疮,油之。亦虫毒、五野鸡病及食肉中毒令子拆,服汁。

3.《纲》:发痘疹,杀腥。

4.《分类草药性》:治小儿痘疹不出,辟四时不正之,发表,治鼻塞不通。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胡莲

下一篇 美西律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