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恶性高血压病也称急进型高血压病,较少见,多见于青壮年。可由缓进型高血压恶化而来,或起病即为急进型高血压。临床上起病急,进展快,血压升高明显,常超过230/130mmHg。恶性高血压特征性病变表现为细动脉[阅读全文:]
摘要: 恶性萎缩性丘疹病 又称Dego病、Kohlmeier-Degos综合征,致死性皮肤和胃肠道细动脉血栓形成(lethal cutaneous and gastrointestinal arteriolar[阅读全文:]
摘要: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seconddegreeatrioventricularblock,Ⅱ°AVB)是激动自心房传至心室过程中有部分传导中断,即有心室脱漏现象,可同时伴有房室传导延迟。疾病描述二度房室传导[阅读全文:]
摘要: WPW综合征是预激综合征中的最常见类型,发生率为0.1‰~3.1‰,90%的患者多发生在50岁以下,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占60%~70%,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随年龄的增大发生率降低。预激综合征患者有40%[阅读全文:]
摘要: 窦房传导阻滞(sinoatrialblock,SAB)简称窦房阻滞。系窦房结周围组织病变,使窦房结发出的激动传出到达心房的时间延长或不能传出,导致心房心室停搏。由于它是激动产生后传出受阻或不能传出,所以[阅读全文:]
摘要: 窦性心动过缓(sinus bradycadia)窦性心律慢于每分钟60次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健康的成人,尤其是运动员、老年人和睡眠时。其他原因为颅内压增高、血钾过高、甲状腺机能减退、低温以及使用洋地[阅读全文:]
摘要: 胆固醇(Cholesterol),别称胆甾醇,是一种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于18世纪被发现,由化学家本歇尔命名。胆固醇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尤以脑及神经组织中最为丰富,在肾、脾、皮肤、肝和胆汁中含量较高,[阅读全文:]
摘要: 窦性期前收缩又称窦房结内折返性期前收缩。窦性激动在窦房结内折返1~2次,形成窦性期前收缩。窦性期前收缩无明显病理意义,但窦性期前收缩可诱发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多为阵发性)。窦性期前收缩的发生机制使期前[阅读全文:]
摘要: Lown、Ganong、Levine于1952年报道了一种呈现短的P-R间期(<0.12秒)和无δ波的正常QRS图形心电图表现。可伴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心房颤动伴以快速的心室率,故称[阅读全文:]
摘要: 淀粉样变心肌病是一种心肌功能紊乱的疾病,在心肌组织内沉积有能被苏木紫-伊红均匀染色的淀粉样蛋白质。临床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发生于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骨髓炎、慢性化脓性和消耗性疾患[阅读全文:]
摘要: 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sinoatrial reentry tachycardia,SART)亦称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inus nodis reentrant tachycardia,SNRT),是指[阅读全文:]
摘要: 在成年人当由窦房结所控制的心律其频率超过每分钟100次时称为窦性心动过速。在成年人当由窦房结所控制的心律其频率超过每分钟100次时称为窦性心动过速。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动过速,其发生常与交感神经兴奋及迷走[阅读全文:]
摘要: 窦性停搏(Sinus Arrest)是指窦房结在一个或多个心动周期中不产生冲动,以致不能激动心房或整个心脏,或又称为窦性静止。1.窦房结本身的损害,多由器质性心脏病所致。例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