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恶性萎缩性丘疹病

恶性萎缩性丘疹病 又称Dego病、Kohlmeier-Degos综征,致死性皮肤和肠道细动脉成(lethal cutaneous and gastrointestinal arteriolar thrombosis)。本病是皮肤-肠道或其他器官的细小动脉膜炎而后成的疾病,病因还不明,有认为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自身免疫异常和纤溶活性降低及慢病毒感染等有以青壮年男性发病率最高,约1......
目录

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不明,有认为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自身免疫异常和纤溶活性降低及慢病毒感染等有

发病机制

病机制还不清楚。有者认为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自身免疫异常和纤溶活性降低及慢病毒感染等有

组织病理要病变为真皮下部和皮下脂肪组织的细小动脉膜炎。皮细胞肿胀和增生,由于PAS阳性物质沉积而管壁增厚,成,以致产生缺性梗死,发生楔形溃疡。中膜和外膜一般不受累,弹力膜正常。缺纤维肿胀、变性或渐进性坏死,最后完全纤维化而萎缩。早期病灶可有黏蛋白沉积,至晚期则只见于周围组织。可见小肠浆膜下在分布的梗死性溃疡白色瘢痕或穿孔。其组织病理变化与皮肤损害相同。 

临床表现

临床上表现皮肤针尖至粟粒大小红色暗红色淤斑、红色、红斑后坏死性萎缩性皮疹,患者还可有眼、、肠等器官受累,有尿血便血腹痛等多种全身症状

以青壮年男性发病率最高,通常是累及皮肤和肠道,而皮肤往往在先,约1/3病例只有皮肤损害。约20%病例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的尚可累及眼膀胱等皮肤损害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特是在部和肢体近端,而面和手足较少。原发损害为直径2~15mm的半球状水肿红色丘疹病程中部分损害持续存在或吸收消失,遗留小的白色皮肤萎缩,而大多数中央迅速坏死,发生溃疡,遗留瓷白的皮肤萎缩斑,上附有灰白色鳞屑,有狭窄的高起边缘其上或有扩张的毛细管。损害成批出现,少则几个多则百余个在分布较少相互融。一般无自觉症状可持续数个月或数年。在皮肤损害出现后3周~10余年间发生肠损害多数是小肠大肠肠系膜,而亦有累及呈隐袭发病早期可仅为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进而发生绞痛和便血,最后因发展为多发性肠穿孔腹膜炎故预后不良。剖探查,可在肠壁上发现多发性卵针尖至直径为2cm的浆膜下白色萎缩性瘢痕。无肠损害的患者中,有33%~50%并不产生严重后果。眼部损害为在眼睑、球结膜可有白色管斑,膜和网膜变性复视视盘水肿神经萎缩等。

诊断

(一)好发于20~40岁,男性多见。

(二)皮肤损害:淡红色水肿丘疹,好发生在躯干后部等处,皮损逐渐成中央脐凹、萎缩,外观瓷白色,周围管扩张。皮损成批发生,逐渐增多。皮疹无明显不适。

(三)肠道坏死:由于小肠发生性坏死,起患者腹痛呕吐腹泻,由于多发性肠穿孔腹膜炎。

(四)粘膜侵犯:眼睛球结膜、口腔粘膜发生的损害与皮肤损害类似。病情容易反复发生。患者常因为小肠坏死、梗死等脏器损伤致死。预后差。

(五)组织病理:小动脉坏死、塞改变是其特征。 

鉴别诊断

与肠道梗死性疾病鉴:本病具有淡玫瑰水肿丘疹的皮损,组织病理动脉和小动脉塞性坏死。 

并发症

肠损害后可发生绞痛和便血,最后因发展为多发性肠穿孔腹膜炎。眼部损害球结膜可有白色管斑,膜和网膜变性、复视视盘水肿神经萎缩等。

治疗

要是对症治疗。一般可用吲哚美辛(消炎痛)、阿司匹林与双嘧达莫(潘生丁)。虽可用皮质激素但在晚期应注意发生肠穿孔的可能。亦可试用肝素治疗。

(一)查找和去除病因,如感染、药物、食物,避免过度劳累等。

(二)可试用抗生素、抗凝药、非甾体消炎药(阿司匹林0.5g,每日2次)治疗。

预后预防

预后

在皮肤损害出现后3周~10余年间发生肠损害,多数是小肠大肠肠系膜,而亦有累及。呈隐袭发病,早期可仅为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进而发生绞痛和便血,最后因发展为多发性肠穿孔腹膜炎,故预后不良。

预防

加强护理和养:以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感染 应注意隔离,尽量减少与病原体的接触。避免近亲结婚,进婚前检查生育咨询。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