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停搏
发病原因
1.窦房结本身的损害,多由器质性心脏病所致。例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病窦综合征。
2.继发于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之后:短暂性窦性停搏(一般2~4秒,部分患者甚至超过5秒)。见于各种室上性的心动过速(如室上速、房速、房扑或房颤)突然纠正后,或食管调搏术超速抑制后而发生的短暂窦性停搏。
3.抗心律失常药物过量或中毒:如洋地黄、奎尼丁、胺碘酮、普罗帕酮(心律平)、莫雷西嗪、氟卡尼、三磷腺苷(ATP)。
病理生理
临床症状
辅助检查
鉴别诊断
1.短暂性窦性停搏与重度而显著的窦性心律不齐的鉴别 有时两者不易鉴别。重度而显著的窦性心律不齐较少见,其慢相P-P 间期可显著延长,少数情况下,可大于两个短P-P 间期之和,类似窦性停搏。然而窦性心律不齐时P-P 间期的变化是逐渐的。P-P 间期呈逐渐缩短又逐渐延长的周期变化,并且慢相的P-P间期不是快相P-P 间期的整倍数,表现为P-P 间期长短不一。
未下传的房性早搏的特点有:
①未下传的房性早搏的P′波常重叠在前一心搏的T 波上,使T 波形态变化。应仔细找出,这是诊断的关键,可用加大电压或走纸速度增快的方法使P′波显露。
②未下传房性早搏的代偿间歇是不完全的:一般小于2 个窦性心律P-P间期之和。
③多个未下传房性早搏产生的长P-P 间期相等或大致相等。
(1)二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的特点是在长P-P 间期之后的P-P 间期逐渐缩短,又突然出现长P-P 间期,呈“渐短突长”的特点,上述现象周而复始地出现。
(2)二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的特点是无窦性P 波的长间期是基本窦性心律P-P 间期的整倍数,易于鉴别,但如合并窦性心律不齐,则诊断有一定困难。
4.持久性或永久性窦性停搏与三度(完全性)窦房传导阻滞的鉴别
(1)持久性或永久性窦性停搏很少出现房性逸搏或房性逸搏心律,而三度窦房阻滞可伴有房性逸搏或房性逸搏性心律。其原因是抑制窦房结的病理因素也同时抑制心房起搏。
(2)在持久或永久性窦性停搏前连续描记的心电图或24h 动态心电图记录的永久性或持久性窦性停搏前,有暂时性窦性停搏的,则持久性或永久性窦性停搏的可能性大;如有二度窦房传导阻滞出现,则三度窦房传导阻滞可能性大。
(3)静脉注射阿托品后,窦房传导功能无改善为窦性停搏;有改善为三度窦房阻滞。若两者无法区别时,不妨诊断为窦性停搏。
5.持久性或永久性窦性停搏与房室交接区性逸搏心律和室性逸搏心律的鉴别
(1)伴有室房传导的房室交接区性逸搏和室性逸搏心律者,实际上并无窦性停搏,而是房室交接区激动的室房传导引起一系列的窦性节律的顺延而已。
(2)伴有室房逆传阻滞后,仍未见窦性P 波出现,则很可能是窦性停搏。
6.持久性或永久性窦性停搏与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的鉴别 明显的窦性心动过缓其频率如低于同例房性逸搏心律或伴有室房传导的房室交接区或室性逸搏心律时,则窦性P 波如期出现,与房室交接区性逸搏心律形成干扰性房室脱节。如同一次或其他几次心电图上曾见到窦性心动过缓的频率稍超过逸搏心律的频率,而呈现为单纯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心动过缓与逸搏心律形成干扰性脱节时,则有助于窦性心动过缓的诊断。然而,由窦性心动过缓转为窦性停搏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疾病治疗
1.针对病因治疗。
2.对于偶发的、一过性的窦性停搏(尤其是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又无症状者,心率在50 次/分以上的常不需做对症治疗。
疾病预后
疾病预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