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窦性心动过速

在成年人当由窦房结所控制的律其频率超过每分钟100次时称为窦性动过速。在成年人当由窦房结所控制的律其频率超过每分钟100次时称为窦性动过速。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动过速,其发生常与交感神经兴奋及迷走神经张力降低有。它不是一种原发性律失常,可由多种原因起。生理状态下可因运动、焦虑、情绪激动起,也可发生在应用上腺素、异丙上腺素等药物之后。在发热容量不足、贫血、甲亢、呼吸功能不全、低......
目录

基本概述

在成年人当由窦房结所控制的律其频率超过每分钟100次时称为窦性动过速。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动过速,其发生常与交感神经兴奋及迷走神经张力降低有。它不是一种原发性律失常,可由多种原因起。生理状态下可因运动、焦虑、情绪激动起,也可发生在应用上腺素、异丙上腺素等药物之后。在发热容量不足、贫血、甲亢、呼吸功能不全、低氧血症低钾血症衰等其他心脏疾患时极易发生。该病在控制原发病变或诱发因素后便可治愈,但易复发。

发病原因

1.生理因素

正常人的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饮浓、饮咖啡、吸烟、饮等,使交感神经兴奋,率加快。

2.病理因素

(1)力衰竭:尤其在力衰竭的早期,率常增快。

(2)甲状腺功能亢进:大多数甲亢病人有窦性动过速,率一般在100~120次/min,严重者率可达到120~140次/min。

(3)急性梗死:在急性梗死病程中,窦性动过速的发生率可达到30%~40%。

(4)休克休克窦性动过速,在轻度休克率可达到100次/min以上;重度休克率更快,可大于120次/min。图片

(5)急性炎:多数患者可出现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的窦性动过速。

(6)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均可出现窦性动过速。

(7)贫血发热、感染、缺氧、自神经功能紊乱、心脏手术后,均可出现窦性动过速。

(8)药物:如上腺素类、阿托品类也能窦性动过速。

发病机制

窦性动过速的发生要与交感神经兴奋及迷走神经张力减低有,当交感神经兴奋影响窦房结起搏细胞时,4相上升速度加快,到达阈电位时间缩短,率则加快。

1.生理因素

生理性窦性动过速是一种“适应”现象。影响率的因素很多,如正常人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饮浓咖啡;吸烟、饮等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跳加快。体位改变如立位时交感神经兴奋,率也加快;卧位时率则减慢。生理因素所致的窦性动过速常为一过性,持续时间较短。

2.病理因素

(1)力衰竭:在力衰竭时,率往往加快,这是机体维持心脏量的代偿性机制之一。力衰竭患者率加快在一定范围是具有代偿意义的。

(2)甲状腺功能亢进:大多数甲亢患者都有窦性动过速。

(3)急性梗死:急性梗死的病程中,窦性动过速的发生率较高,这是由于在发病的初期,全身的应激反应、儿茶酚胺分泌增加、疼痛、紧张、容量不足或并发感染、发热等因素有。如持续出现窦性动过速则是梗死面积大、量减低、衰竭或坏死、修复较差的反映。

(4)休克窦性动过速的程度常作为休克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5)急性炎:此病出现窦性动过速,是由于急性炎症而导致功能受损所致。

(6)贫血发热、感染、缺氧、自神经功能紊乱、心脏手术后:均能窦性动过速。体温每升高1℃,率每分钟可增加12~15次。此外,在应用拟交感类药物,如上腺素、麻黄素等起交感神经兴奋,或用迷走神经阻滞药物(如阿托品),解除了迷走神经心脏的抑制,也均可发生一过性窦性动过速。

症状体征

本病无特殊的症状,常是由于其它疾病所起,其临床症状率增快影响流动力障碍的程度有,与基础心脏状态亦有,当率轻度增快时,量增大,心脏工作效率增加,患者可无任何症状。当率过快时,患者可出现心悸气短胸闷烦躁症状,甚至可出现胸痛症状的个体差异也较大。通常从休息状态下率70次/min左右增加至2.5倍左右(180次/min),心脏的工作效率最大;当超过180次/min时,则心脏工作效率明显降低,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这是因为率>180次/min时耗氧量明显增加,冠状动脉流量减少(有冠病者更加明显),舒张末期缩短,室充盈减少,每搏排出量减少等所致。

体征:率增快至100~150次/min,少数人可达160~180次/min。生理性者大多为一过性;系器质性心脏病所致者,则动过速持续较久。尖搏动有力,音增强,颈动脉搏动明显。

诊断只能依靠电图检查,电图的特征是:

1.P波有规律的发生 动过速发作时的P波态与正常窦性律的P波态、时限、振幅完全相同。

2.P波频率 大于100次/min,多在130次/min左右。

3.P-R间期 大于0.12s。

4.P-P间期 窦性动过速始时可逐渐缩短,终止时逐渐减慢至原有时限。窦性动过速时PP间短于0.6秒,窦性律不齐时最长与最短的PP间之差达0.12秒以上。

5.有动过速的原因。

检查化验

一、体表电图特点

(1)P波:窦性动过速时的P波由窦房结发出,PⅡ直立、PavR倒置。窦性动过速时的P波较正常窦性律时的P波振幅稍高,在Ⅱ、Ⅲ导联中更明显。这是因为窦性动过速时,激动多发生于窦房结的头部,此部位系房前结间束的起始部位,窦性激动多沿着前结间束下传所致。

(2)P-R 间期:在0.12~0.20s。

(3)P-P间期:常受自神经的影响,可有轻度不规则。但P-P间期间差异应

(4)QRS波:态、时限正常。房率与室率相等。

(5)频率:成人P波频率100~160次/min,多在130次/min左右,个可达160~180/min。婴幼儿的率较成人略高。不同年龄窦性动过速的诊断标准不同,如1岁以应>140次/min,1~6岁应>120次/min,6岁以上与成人相同,应大于100次/min,通常不超过160次/min。个婴幼儿的窦性动过速频率可达230次/min左右。

二、窦性动过速24h动态电图监测的特点

(1)一过性窦性动过速的窦性P波频率:逐渐加快至100次/min以上,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后逐渐减慢至原有水平。动过速时P波态与正常窦性P波的态相同。

(2)持续性窦性动过速24h动态电图所记录的P波总数应>14.4万次。

(3)窦性动过速时24h动态电图所记录到的其他伴随情况:

①P波振幅变尖或增高:提示激动起源于窦房结头部。

②P-R段下移:此系受房复极波的影响所致。

③可有不同程度的继发性ST-T改变:或原有ST-T改变,当发生窦性动过速时恢复正常。

④Q-T间期缩短。

鉴别诊断

一、阵发性房性动过速与窦性动过速在P波频率上有重叠现象,故易造成两者鉴的困难。其鉴要靠电图。下列几点可助鉴

(1)阵发性房性动过速的P′波与窦性的P波不同。

(2)阵发性房性动过速的P′波频率多为100~180次/min,大多在160次/min左右。而窦性动过速的P波频率多在140次/min以下,很少超过150次/min。并易受运动、站立、进食、情绪激动、卧床、休息、呼吸(深吸使率加快、深呼可使率减慢)等因素的影响,而阵发性房性动过速则不受上述因素的影响。

(3)阵发性房性动过速的发作为突然发作、突然终止,终止时有代偿间歇。而窦性动过速是逐渐发生的,并且逐渐终止,终止时无代偿间歇。

(4)阵发性房性动过速时的P-P间期绝对规律,而窦性动过速时,P-P间期常有轻度不规则。

(5)阵发性房性动过速发作前后常有房性期前收缩出现,而窦性动过速则无房性期前收缩

(6)用压迫眼球或颈动脉窦等刺激迷走神经法,自律性房性动过速不能被终止但可诱发房室传导阻滞;而房折返性动过速则可被终止或诱发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动过速的频率可通过以上法逐渐减慢,不可能突然被终止;而停止压迫时,又可恢复到原有较快水平。

二、窦性动过速时出现的ST-T改变与冠病时ST-T改变的鉴窦性动过速时可表现ST段降低、T波平坦或倒置。窦性动过速时T-P段缩短,使P波与其前的T波重叠,此时不能将T-P段作为等电位线,去判断ST是否降低。窦性动过速时由于PⅡ、Ⅲ较高尖,其P波的复极波(Ta)亦较明显,其后段可延伸到ST段上,起ST段降低,要表现在Ⅱ、Ⅲ导联上。冠病患者出现窦性动过速时,可冠状动脉相对性供不足,导致ST段降低及T波改变。有些患者在窦性动过速后ST-T的改变往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正常。所以在窦性动过速时不能单纯依据ST-T的改变去诊断冠病,必须结临床实际情况全面考虑。

临床表现

1.心悸,或出汗、头昏眼花、乏力,或有原发疾病的表现。

2.可诱发其他律失常或绞痛。

3.率多为100至150次/分,大多音有力,或有原发性心脏病的体征。

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

  1.消除诱因,治疗原发病。

  2.对症处理。

用药原则:

  1.大部分病人在消除病因或诱因后,症状可消失。

  2.有明确的原发性疾病时应积极治疗。

  3.症状明显时可给β受体阻滞或镇静药对症处理,先用“A”项药无效时,再选用“B”或“C”。图片

疗效评价

  1.治愈:治疗后症状消失,电图恢复正常。

  2.好转:治疗后症状减轻,率减慢但仍大于100次/分。

  3.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率不减慢甚至进一步加快者。

并发症状

  病常由其它疾病所起,故其并发症与病因,常见的并发症有相应的急性水肿衰、源性休克等危重症状

  1、水肿

  水肿管与组织之间液体交换功能紊乱所致的含水量增加。本病可严重影响呼吸功能,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急性呼吸衰竭病因要临床表现为极度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紫绀,大汗淋漓,阵发性咳嗽伴大量白色红色,双布满对称性湿啰音,X线胸可见两状模糊阴影,晚期可出现休克甚至死亡。动脉分析早期可有低O2、低CO2分压、严重缺O2、CO2潴留及混性酸中毒

  2、力衰竭

  力衰竭分为衰竭和衰竭。衰竭要表现为疲倦乏力,呼吸困难,初起为劳力性呼吸困难,终而演变为休息时呼吸困难,只能端坐呼吸。阵发性呼吸困难衰竭的典型表现,多于熟睡之中发作,有胸闷气急咳嗽、哮鸣,特严重的可演变为急性水肿而表现剧烈的气喘端坐呼吸、极度焦虑和咳吐含沫的粘液(典型为红色沫样)、紫绀部郁血症状。衰竭要表现为下肢水肿颈静怒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尿少,夜尿,饮水与排尿分离现象等。

  3、源性休克

  源性休克是指由于心脏功能极度减退,导致输出量显著减少并起严重的急性周围回圈衰竭的一种综征。临床上要表现为严重的基础心脏病表现,体环衰竭表现有持续性压、少尿意识障碍、末梢紫绀等,亦可同时并急性水肿表现及流动力指标变化,即动脉压<10.7KPa(80mmHg),中压可正常或偏高,但输出量极度低下。

预防常识

  窦性律100~150次/分,称窦性动过速。窦性动过速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在发病时首先应尽量避免诱因,如饮浓及应用兴奋心脏加快率的药物。保持情愉快,防止过度激动与焦虑。如有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时应积极治疗。对反复发作、症状明显而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时,应及时就诊,尽早查明原因,以利防治。

注意事项

   就窦性律失常来说大部分是后天的各种因素激发所致。如某些先天性心血管病,克恩—塞尔综征及Q-T间期延长综征等遗传性疾病可律失常的发生。

  完全预防窦性律失常发生有时非常困难,但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发生率。

  1预防诱发因素 一旦确诊后病人往往高度紧张、焦虑、忧郁,严重注,频频求医,迫切要求用药控制律失常。而完全忽略病因、诱因的防治,常造成喧宾夺,本末倒置。常见诱因:吸烟、酗、过劳、紧张、激动、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感冒发烧,摄入盐过多,钾、镁低等。病人可结以往发病的实际情况,总结验,避免可能的诱因,比单纯用药更简便、安全、有效。

  理用药律失常治疗中强调用药个体化,而有些病人往往愿意接收病友的建议而自改药、改量。这样做是危险的。病人必须医生要求服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有些律失常药有时能导致律失常,所以,应尽量少用药,做到理配伍。

  2定期检查身体定期复查电图,电解质、功、甲功等,因为律失常药可影响电解质及脏器功能。用药后应定期复诊及观察用药效果和调整用药量。

  3生活要规律养成时作息的习惯,保睡眠。因为失眠可诱发律失常。运动要适量,量力而,不勉强运动或运动过量,不做剧烈及竞赛性活动,可做气功、打太极拳。洗澡水不要太热,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养成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饮食要定时定量。制性生活,不饮浓不吸烟。避免着凉,预防感冒。不从事紧张工作,不从事驾驶员工作。

混淆疾病

阵发性房性

  与窦性动过速在P波频率上有重叠现象,故易造成两者鉴的困难。其鉴要靠电图。下列几点可助鉴:  (1)阵发性房性动过速的P′波与窦性的P波不同。  (2)阵发性房性动过速的P′波频率多为100~180次/min,大多在160次/min 左右。而窦性动过速的P波频率多在140次/min以下,很少超过150次/min。并易受运动、站立、进食、情绪激动、卧床、休息、呼吸(深吸使率加快、深呼可使率减慢)等因素的影响,而阵发性房性动过速则不受上述因素的影响。  (3)阵发性房性动过速的发作为突然发作、突然终止,终止时有代偿间歇。而窦性动过速是逐渐发生的,并且逐渐终止,终止时无代偿间歇。  (4)阵发性房性动过速时的P-P间期绝对规律,而窦性动过速时,P-P间期常有轻度不规则。  (5)阵发性房性动过速发作前后常有房性期前收缩出现,而窦性动过速则无房性期前收缩。  (6)用压迫眼球或颈动脉窦等刺激迷走神经法,自律性房性动过速不能被终止但可诱发房室传导阻滞;而房折返性动过速则可被终止或诱发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动过速的频率可通过以上法逐渐减慢,不可能突然被终止;而停止压迫时,又可恢复到原有较快水平。

  窦性动过速时出现的ST-T改变与冠病时 ST-T改变的鉴窦性动过速时可表现ST段降低、T波平坦或倒置。窦性动过速时T-P段缩短,使P波与其前的T波重叠,此时不能将T-P段作为等电位线,去判断ST是否降低。窦性动过速时由于PⅡ、Ⅲ较高尖,其P波的复极波(Ta)亦较明显,其后段可延伸到ST段上,起ST段降低,要表现在 Ⅱ、Ⅲ导联上。冠病患者出现窦性动过速时,可冠状动脉相对性供不足,导致ST段降低及T波改变。有些患者在窦性动过速后ST-T的改变往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正常。所以在窦性动过速时不能单纯依据ST-T的改变去诊断冠病,必须结临床实际情况全面考虑。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水流豆

下一篇 乔木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