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病因病理学术语。①伤寒病证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从太阳经传入阳明经或少阳经,由表入里,或由阳经传入阴经等。②五脏疾病正常传变次序,即按五行相乘的关系传变,传给其所克胜之脏,如肝病传脾(木乘土)、脾病传肾(土[阅读全文]
摘要: 苤蓝叶为十字花科植物球茎甘蓝的叶,植物形态详苤蓝条。科治食积、痰积、恶疮等疾病。①《滇南本草》:敷恶疮。②《农政全书》:叶及子:消食积,解面毒。内服:煮食。外用:研末调敷。散积痰:芥蓝茎叶,用芝麻油煮,[阅读全文]
摘要: 病证名。指一种虚实错杂证。即实邪壅盛夹有虚证,以实邪为主,正虚为次。例如外感伤寒,误下伤胃气,外邪乘机而入,寒热互结,心下痞硬,干呕心烦不得安,成实中夹虚证。治宜益气和胃,消痞止呕,用甘草泻心汤。...[阅读全文]
摘要: 实证,读音shí zhèng,汉语词语,指的是确实的证据,也指实际证明、实际印证,还指八纲之一。例句有“当主管的就该讲实证,如果信口雌黄乱批评,谁会服你”。相关古文有“斯耳传之谈,非实证也。”出自北魏郦[阅读全文]
摘要: 蘋(Marsilea L.)是蕨类植物门蘋科蘋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根状茎匍匐在泥中,细长而柔软,叶柄顶端有4片小叶,呈十字形,既可药用,也可作为饲料,它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及世界温热两带其他地区[阅读全文]
摘要: 实热,证名。 多由于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所致,此外,精神过度刺激、脏腑机能活动失调亦可引起。患者表现为面红目赤、口唇干裂、口苦燥渴、口舌糜烂、咽喉肿痛、牙龈出血、鼻衄出血、耳鸣耳聋、疖疮乍[阅读全文]
摘要: 实火,病证名。指阳热亢盛之火邪。《丹溪心法.火门》:“实火可泻,黄连解毒汤之类;虚火可补,小便降火最速。凡气有余便是火,不足者是气虚。”邪火炽盛引起的实热证。以肝胆、胃肠实火为多见。①病证名。指阳热亢盛[阅读全文]
摘要: 蛲虫病是以引起肛门、会阴部瘙痒为特点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世界各地流行极广,全世界感染人口300~500百万,我国南方、北方普遍流行,儿童感染率高于成人。尤其集体机构儿童感染率高。国内调查资料表明儿童感染[阅读全文]
摘要: 实喘是指邪气盛实所致的气喘。由风寒束肺,暑火郁热,痰浊胶固,水饮上凌等因,致肺气壅塞,气道不利而成。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呼吸急促、气粗有力等。实喘是呼吸急促的症状,按病因病理和证型而有实喘和虚喘之分。实[阅读全文]
摘要: 伤寒六经病之一。外感病病程中,心肾阳虚,虚寒内生或心肾阴亏,阳热亢盛所表现的证候。少阴病的形成,或来自传经之邪,或心肾阴虚,外邪直中,或汗下太过,内夺肾阴。邪犯少阴,既可从阴化寒,又可从阳化热,但就伤寒[阅读全文]
摘要: 苹婆(拉丁学名:Sterculia monosperma Ventenat),别名为凤眼果,俗名为枇杷果、七姐果,锦葵科苹婆属乔木。 苹婆树皮褐黑色,幼枝微被星状毛;叶薄革质,矩圆形或椭圆形;圆锥花序顶[阅读全文]
摘要: 盲肠肉芽肿有盲肠阿米巴肉芽肿和回盲部血吸虫病性肉芽肿盲肠阿米巴肉芽肿是一种溶组织阿米巴原虫E(Entamaeba Histolytica)所致的慢性结肠炎的并发症。回盲部血吸虫病性肉芽肿系肠道血吸虫病的[阅读全文]
摘要: 伤寒六经病之一。外感病邪在半表半里所致的证候。以口苦,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多呕,默默不欲食为特征。少阳病或来自太阳;或起病即为少阳病的,乃因气血衰弱,邪气内入,与正气相搏于少阳经所致。有在经、[阅读全文]
摘要: 急性阑尾炎是腹部外科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大多数病人能及时就医,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有时诊断相当困难,处理不当时可发生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到目前为止,急性阑尾炎仍有0.1~0.5%的死亡率,因此如何[阅读全文]
摘要: 蓝氏贾第鞭毛虫病是由于感染虫体对机体产生的机械和化学作用,导致机体产生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宿主反应。分布呈世界性,在前苏联特别严重,美国也接近于流行,发展中国家感染人数约为2.5亿。中国分布也很广泛,各地感[阅读全文]
摘要: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又称局限性肠炎、局限性回肠炎、节段性肠炎和肉芽肿性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多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和慢[阅读全文]
摘要: 关于虚实的概念,在中医八纲辩证中是指正气虚于上,邪气实于下的证候。如病人原有怔忡证,心悸无宁时,多由心血虚损而致,属于上虚;但又感染湿热痢疾,腹痛,大便下赤白,一日多次,苔黄腻,这是邪气实于下。关于虚实[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