蛲虫病
病原学
1、形态:成虫细小,呈乳白色。虫长约2~13mm。虫卵大小为(50~60)X(20~30) 微米。
2、生活史:成虫寄生于人体的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及回肠下断,严重感染时也可寄生在小肠上断、胃及食管等部位。雌雄成虫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受精,子宫内虫卵发育。并逐渐向下移行至直肠。当宿主睡眠后,肛门括约肌松弛,雌虫爬出肛门外产卵。虫卵有粘性,粘附在肛周皮肤上。产卵后雌虫大多死亡,有少数可再爬回肛门或进入阴道、尿道、膀胱等处,引起异位损害。虫卵在肛门周围皮肤上,约经过6小时发育成为感染期虫卵。当患者用手搔抓肛门周围皮肤,虫卵污染手指,再经口食入而造成自身感染。感染期虫卵也可脱落在衣裤、被褥、玩具或食物上,经口使自身或他人感染。人体自食入感染期虫卵至雌虫发育成熟并开始产卵约需2~6周。雌虫寿命一般不超过2个月,最长者可达101天。虫卵在肛周皮肤上可孵化出幼虫,幼虫经肛门进入肠腔,并可发育为成虫虫卵。此种方式称为逆行感染。
流行病学
1、分布:本病是呈世界性分布的常见寄生虫病之一。
2、流行环节:蛲虫病患者是该病的惟一传染源。人体的感染方式有4种:
⑴自体重复感染:蛲虫产卵于肛门,很快发育为感染期虫卵,由于雌虫和虫卵的刺激,使患者肛周皮肤瘙痒,直接用手搔抓,虫卵污染手指。蛲虫卵在指甲缝中可生存10天左右。当用不洁的手抓取食物或吸吮手指时虫卵经手带入口中,构成了肛门—手—口直接感染。这种方式使患者自身反复感染,给预防和根治带来困难。
⑵间接接触感染:虫卵容易粘附在衣裤、玩具、被褥、家具等物品上,在室内湿度较高的情况下虫卵可存活3周。这种方式是引起机体机构或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感染的主要方式。
⑶空气吸入感染:当进行打扫床铺、整理内衣等活动时,虫卵可随尘埃飞扬,悬浮于空气中,经口、鼻吸入至咽部,吞咽至消化道而引起感染。一般感染较轻。
发病机制
肛门周围和会阴部会因受到成虫和虫卵的刺激,引起局部组织出现炎症反应。成虫寄生在肠内,附着处的粘膜受损,呈现慢性炎症。也可形成小溃疡,引起出血。有时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性小肠结肠炎的症状,肠粘膜活检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合并感染者可产生粘膜下脓肿。
病理改变
蛲虫虽然是肠道寄生虫,但有时可侵入肠壁组织、阑尾组织、甚至肠外的一些组织与器官异位寄生,引起局部炎症,形成肉芽肿病变。
肉眼观肉芽肿为灰白色中心微黄色的小硬结。显微镜下可见其中心为含有成虫残体或虫卵的坏死区,周围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有时可见夏科-雷登晶体,最外层是由胶原纤维包绕的被膜。
临床表现
由于感染程度不同,又可发生异位寄生,因此临床上可以无明显症状,或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1、最常见的表现是肛周瘙痒,尤以夜间为重。重度感染时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呕吐、腹泻、发热、腹痛等。
2、异位寄生表现:
⑴蛲虫性阑尾炎:蛲虫寄生于阑尾腔,也可侵入阑尾组织中,引起急性或慢性阑尾炎。患者可出现阵发性腹痛,以右下腹为主。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血液检查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可有增高。
并发症
诊断鉴别
诊断标准
由于异位寄生的蛲虫引起的表现比较复杂,内、外、妇科医生对此须有足够的认识和警惕,以便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及治疗。
病原学诊断
蛲虫感染或蛲虫病的确诊依据是检出蛲虫成虫或蛲虫卵。
⑴透明胶纸粘卵法:将宽2cm、长6cm的透明胶纸贴于载玻片上备用。检查时将胶纸一端掀起,用胶面粘贴受检者肛门周围皮肤,然后将胶纸平贴于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检查。本检查应在清晨受检者大便前进行。
⑵肛周检查成虫:若发现肛门周围有白色小虫,用镊子夹入盛有70%乙 醇的小瓶内,送检。
鉴别诊断
蛲虫病的诊断并不困难,当有异位寄生或出现并发症时应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蛲虫病的局部症状应与其他感染相鉴别;消化道症状应与其他消化道疾病、肠道寄生虫病鉴别;异位寄生损害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相应疾病鉴别。所有上述疾病均无肛周找到虫卵的情况。
疾病治疗
疾病预后
无并发症的蛲虫感染,作驱虫治疗后预后良好。
疾病预防
1. 普查普治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该病的传播。
2. 切断传播途径:对患者所在地应搞好环境卫生,对衣服、被褥、玩具、座椅等进行消毒。内衣、被单、床单、尤其是内裤洗前要先用开水烫煮,以杀死虫卵。
3.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经常剪指甲。
饮食注意
注意饮食卫生,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
疾病护理
专家观点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