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词目:失神 拼音:shī shén 基本解释 1. ∶精神萎靡不振 失神落魄 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祝福》 2. ∶精神不集中 稍一失神,就会漏记 3. ∶疏忽 我一失神,就滑了一交 详[阅读全文]
摘要: 失音(aphonia )是指神清而声音嘶哑,甚至不能发出声音的症状。祖国医学称“暴喑”。多由风寒或风热火毒等邪犯喉,肾阴虚、肺虚气弱,或神情失调、气机呆滞等所致。常见于喉喑、喉癣、气厥、喉息肉、白喉、子[阅读全文]
摘要: 十问,问诊中的十项重点内容。《景岳全书·传忠录》:“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医学实在易》:“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阅读全文]
摘要: 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增加图片面片,gif格式。因为这里只能显示jpg特加一个连接实、滑、弦、紧、长等5种脉[阅读全文]
摘要: 脉象名。脉来急速,一息五至以上。《脉经》:“数脉来去促急。”脉象名。脉来急速,一息五至以上。《脉经》:“数脉来去促急。”数脉主热证。因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数而有力为实热内盛;若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血行[阅读全文]
摘要: 四诊合参,即四诊并用或四诊并重,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四诊合参实际上是中医整体观念在诊断学上的具体体现。四诊合参对于全面了解病情,识别真伪,探求本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望、闻、问、切 四诊,是调[阅读全文]
摘要: 由于肛提肌痉挛引起的发作性直肠疼痛、肛部短暂性疼痛(直肠的短暂性疼痛)和尾部疼痛(尾部区域的疼痛)是肛提肌综合征的变型,男,女都可发生。疼痛多与排便无关,一次发作持续20分钟,可与坐位有关,也可自行发生[阅读全文]
摘要: 苔滑,诊断学名词,指舌苔润滑。是津液充盛之舌象。热病苔滑,是里热未解。舌淡而苔白滑或灰滑,是阴寒凝滞,或痰湿内阻。《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阅读全文]
摘要: 太息,读音为tài xī,汉语词语,指大声长叹,深深地叹息。还指长呼吸。例句有“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近义词为嗟叹、欷歔 、叹息。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阅读全文]
摘要: 肛窦炎(anal sinusitis)又称肛隐窝炎,是肛窦及肛门腺内的炎症性病变。它是一种重要的潜在感染病灶,约有85%肛门直肠病变与肛窦感染有关。肛窦炎(anal sinusitis)又称肛隐窝炎,是[阅读全文]
摘要: 痰包,病名。系指舌下生痰包,绵软不硬,作痛不安,甚或流出黄痰的病证。故又名舌下痰包。本病之病因《外科正宗》卷四认为是:“痰饮乘火流行凝注舌下,结而匏肿而成。”治宜清热化痰,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可与重舌条[阅读全文]
摘要: 吐弄舌,病状名。吐舌,指舌体伸长弛缓,出口外而不收。弄舌,指舌体微出口外,立即收回口内,或舌舐唇上下及口角左右。多见于小儿,属心脾热盛重症。吐弄舌的病因:吐弄舌见于热性病多属心脾实热;若舌色紫赤而吐弄,[阅读全文]
摘要: 脱神常用于客家,它在客家话中的单担任的角色是用于表示无语的感叹词。一般客家会说“真真脱神哦!”用来表示十分无语。脱神,诊法术语。即失神,是生命垂危的表现。因精气消亡,神识便失去了存。“脱神”用客家话讲出[阅读全文]
摘要: 望诊内容之一。包括牙齿与牙龈两部分。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胃的经脉络于龈,故望可了解肾和胃的病变。清代温病学者对验齿辨病有所创见,认为齿的润泽枯燥,反映了肾液、胃津的变化;齿的有垢无垢,反映胃浊、胃阴的情[阅读全文]
摘要: 望形态为望诊内容之一,形指形体,包括肌肉、骨骼、皮肤等;态是动态,包括体位姿态及活动能力等。因为人体是内外统一的整体,可以通过体表了解内脏的变化,所以从望形态不但可知病者的体质、发育及营养状况,而且有助[阅读全文]
摘要: 肛管直肠瘘(anorectal fistula)是发生在肛管或直肠下端与会阴皮肤相通的慢性感染性管道,主要侵犯肛管,很少涉及直肠,故常被称为肛瘘(anal fistula),中医称为“肛漏”。由内口、瘘[阅读全文]
摘要: 望诊是指医者运用视觉,对人体一切可见征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状态。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观察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络脉、皮肤、五官九窍等情况以及排泄物、分泌物、分泌物的形、色、[阅读全文]
摘要: 中医诊断学名词,二十八种病脉脉象之一。脉极细而软,似有似无,按之欲绝,至数不明。阴阳气血诸虚,多为阳衰危证。阳衰气微,无力鼓动,故见微脉。轻取之似无是阳气衰;重按之似无是阴气竭。久病脉微,是正气将绝;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