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指阴阳两经表里同病,又称“伤寒两感”。如既有太阳经表证的发热、头痛,同时又有少阴经里证的神倦、肢冷、脉微。“重感”的别称,即重复感受两种病邪。如脏腑本有积热之邪在内,又再外感风寒,出现表里同病的证候。.[阅读全文]
摘要: 弯曲菌是一种能活动的,弯曲的微嗜氧革兰氏阴性杆菌,它可引起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菌血症,心内膜炎,骨髓炎,假体脓毒性关节炎和腹泻。据信有3种弯曲菌对人有致病作用,胎儿弯曲菌能典型地引起成人菌血症,常发生于[阅读全文]
摘要: 痢疾,中医病证名。是以痢下赤白脓血,腹痛,里急后重为临床特征。主要病因是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不洁。病位在肠,与脾胃有密切关系。病机为湿热、疫毒、寒湿结于肠腑,气血壅滞,脂膜血络受损,化为脓血,大肠传导[阅读全文]
摘要: 戊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E),别名戊肝,是一种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实质细胞炎性坏死为主的肠道传播性疾病。该病流行特点似甲型肝炎,多经粪-口途径传播。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和[阅读全文]
摘要: 弯曲菌性肠炎是由弯曲菌感染引起的胃肠道疾病。弯曲菌有内毒素能侵袭小肠和大肠粘膜引起急性肠炎,亦可引起腹泻的暴发流行或集体食物中毒。潜伏期一般为3~5天,对人的致病部位是空肠、回肠及结肠。主要症状为腹泻和[阅读全文]
摘要: 委内瑞拉马脑炎(Venezuelan equine encephalitis)是由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引起的,经蚊媒介的、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38年在委内瑞拉马群中流行本病,并[阅读全文]
摘要: 1.《本草纲目拾遗》; 2.《群芳谱》:蔷薇露,出大食、 占城、爪哇、回回国。今人多取其花浸水以代露, 或采茉莉为之。试法以琉璃瓶盛之,翻摇数四,其泡周上下者为真。Qiánɡ Wēi Lùdistill[阅读全文]
摘要: 蕲蛇(拼音:qí shé),中药名,为蝰科动物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Guenther)的干燥体。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蛇腹,除去内脏,洗净,用竹片撑开腹部,盘成圆盘状,干燥后拆除[阅读全文]
摘要: 炭疽病(anthrax)是由炭疽杆菌所致,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人因接触病畜及其产品及食用病畜的肉类而发生感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坏死、溃疡、焦痂和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及毒血症症状,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阅读全文]
摘要: 蚯疽草,别名,白头菜、夜明草(《广西药植名录》),肉桂草、泥鳅菜等,有消肿,解毒,利尿等功效。治小儿外生殖器肿胀,疔毒,喉炎,挫扭伤。山 胡椒菊一年生 草本,高30~50厘米。茎直立,被柔毛或秃净,枝和[阅读全文]
摘要: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脉缓、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伤寒主要的病理特征是全身网状[阅读全文]
摘要: 蚯蚓(Earthworm),别称地龙、曲鳝等,是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陆栖无脊椎动物,有“生态系统工程师”的美称。蚯蚓属于营腐生生活动物,身体呈圆筒状,两侧对称,具有分节现象,没有骨骼,体表裸露,无角质层,[阅读全文]
摘要: 里急后重(tenesmus)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表现为下腹部不适,很想解大便,然而又无法一泄为快。“里急”即形容大便在腹内急迫,窘迫急痛,欲解下为爽;“后重”形容大便至肛门,有重滞欲下不下之感;肛门、直[阅读全文]
摘要: 水痘(varicella,chickenpox)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成人发病症状比儿童更严重。以发热及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阅读全文]
摘要: 劳热指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中出现的发热现象,如五劳七伤所产生的虚热。 因中气不足,肺气虚弱,稍事劳累,即出现低热的症状。劳热病证名。虚损骨蒸发热。见《丹溪心法·发热》。《医学说约·热》:“劳热则蒸。”由气[阅读全文]
摘要: 劳疟,因疟疾日久而使身体虚弱,将成虚劳,又称“疟劳”。或因多病劳损,气血两虚而患疟疾,均称劳疟。其特点为微寒微热,或发於昼,或发於夜,气虚多汗,饮食少进,或停止发作后遇劳即发。劳疟病名。①疟之积久不瘥,[阅读全文]
摘要: 感受温热时毒所引起的温毒温病。以发热、咽喉肿痛糜烂、皮肤痧(红色疹点)密布、舌红绛起刺为主要特征。又称痧、丹痧、痧毒、疫喉痧、疫疹等。多发于冬春季节,具有强烈传染性,并易引起流行,病势急、变化快、病情重[阅读全文]
摘要: 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由一群革兰氏阴性杆菌组成的尤其是对人和动物都能导致疾病的病菌,其中以鼠伤寒、肠炎和猪霍乱杆菌最常见。中毒发生的原因主要是食品被沙门氏菌污染、繁殖,再加上处理[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