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炭疽病

炭疽杆菌 病(anthrax)是由炭杆菌所致,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人因接触病畜及其产品及食用病畜的肉类而发生感染。临床上要表现为皮肤坏死溃疡、焦痂和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及毒血症症状,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性浸润;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偶可、肠和膜的急性感染,并可伴发血症。自然条件下,食草兽最易感,人类中等敏感,要发生于与动物及畜产品加工接触较多及误食病畜肉的人员。2023年......
目录

致病原因

布于世界各地,尤以南美洲、亚洲及非洲等牧区较多见,呈地性流,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近年来由于世界各国的皮毛加工等集中于城镇,炭也暴发于城市,成为重要职业病之一。

1.传染源

患病的牛、马、羊、骆驼等食草动物是人类炭要传染源。猪可因吞食染菌青饲料;狗、狼等食肉动物可因吞食病畜肉类而感染得病,成为次要传染源。炭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具传染性。

2.传播途径

人感染炭杆菌要通过工业和农业两种式。接触感染是本病流要途径。皮肤直接接触病畜及其皮毛最易受染,吸入带大量炭胞的尘埃、或进食染菌肉类,可分发生或肠炭。应用未消毒的毛刷,或被带菌的昆虫叮咬,偶也可致病。

3.易感者人群

要取决于接触病原体的程度和频率。青壮年因职业(农民、牧民、兽医、屠宰场和皮毛加工厂工人等)系与病畜及其皮毛和排泄物、带胞的尘埃等的接触机会较多,其发病率也较高。

临床表现

潜伏期1~5日,最短仅12小时,最长12日。临床可分以下五型。

1.皮肤炭

最为多见,可分炭和恶性水肿两型。炭多见于面、颈、肩、手和脚等裸部位皮肤,初为丘疹斑疹,第2日部出现水疱,淡黄色液体,周围组织硬而肿,第3~4日中区呈现出性坏死,稍下陷,周围有成群小水疱,水肿区继续扩大。第5~7日水疱坏死破裂成浅小溃疡样分泌物结成黑色似炭块的干痂,痂下有肉组织成为炭。周围组织有非凹陷性水肿。黑痂坏死区的直径大小不等,自1~2cm至5~6cm,水肿区直径可达5~20cm,坚实、疼痛不著、溃疡不化脓等为其特点。继之水肿渐退,黑痂在1~2周落,再过1~2周愈成疤。发病1~2日后出现发热头痛、局部淋巴结肿大及肿大等。

少数病例局部无黑痂成而呈现大块状水肿,累及部位大多为组织疏松的眼睑、颈、大腿等,患处肿胀透明而坚韧,扩展迅速,可致大坏死。全身毒血症明显,病情危重,若治疗贻误,可因环衰竭而死亡。如病原菌进入液,可产生血症,并继发肺炎膜炎。

2.

大多为原发性,由吸入杆菌胞所致,也可继发于皮肤炭。起病多急骤,但一般先有2~4日的感冒样症状,且在缓解后再突然起病,呈双相型。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气急呼吸困难喘鸣发绀胸痛等,有时在颈、胸部出现皮下水肿部仅闻及在的细湿啰音,或有膜炎体征,体征与病情严重程度常不成比例。患者病情大多危重,常并发血症感染性休克,偶也可继发膜炎。若不及时诊断与抢救,则常在急性症状出现后24~48小时因呼吸、环衰竭而死亡。

3.肠炭

可表现为急性肠炎型和症型。前者潜伏期12~18小时,同食者可同时或相继出现严重呕吐腹痛、水样腹泻,多于数日迅速康复。后者起病急骤,有严重毒血症症状、持续性呕吐腹泻水样便腹胀腹痛等,部有压痛或呈腹膜炎征象,若不及时治疗,常并发血症感染性休克而于起病后3~4日死亡。

4.膜型炭

大多继发于伴有血症的各型炭,原发性偶见。临床症状有剧烈头痛呕吐抽搐,明显膜刺激征。病情凶险,发展特迅速,患者可于起病2~4日死亡。液大多呈性。

5.败型炭

多继发于或肠炭,由皮肤炭起者较少。可伴高热、头痛、出呕吐、毒血症感染性休克、DIC()等。

临床检查

1.周围

白细胞总数大多增高(10~20)×109/L,少数可高达(60~80)×109/L,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高。

2.涂检查

取水疱容物、病灶渗出物、分泌物、液、呕吐物、粪便、液及液等作涂,可发现病原菌,涂中发现病原菌时可作革兰或荚膜染色,亦可作各种特异性荧光抗体(抗菌体,抗荚膜、抗胞、抗噬菌体等)染色检查。

3.培养

检材应分接种于琼脂平、普通琼脂平碳酸氢钠标本应事先增菌培养。如见可疑菌落,则据生物特征及动物试验进鉴定,如青霉素珠和抑制试验、噬菌体裂解试验等。

4.动物接种

取患者的分泌物、组织液或所获得的纯培养物接种于小白或豚等动物的皮下组织,如注射局部处于24小时出现典型水肿,动物大多于36~48小时死亡,在动物脏和液中有大量具有荚膜的炭杆菌存在。

5.鉴定试验

用以区杆菌与各种类炭杆菌(枯草杆菌、蜡样杆菌、蕈状杆菌、嗜热杆菌等),要有湿法、特异性荧光抗体(抗菌体、抗荚膜、抗胞、抗噬菌体等)染色法,W噬菌体裂解试验、碳酸氢钠琼脂平CO2培养法、青霉素抑制试验、动物致病试验、荚膜肿胀试验、动力试验、溶血试验、水杨酸苷发酵试验等。

6.免疫试验

有间接凝法,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酶标-SPA法、荧光免疫法等,用以检测清中的各种抗体,特是荚膜抗体及清抗毒性抗体,一般用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调查之用。阿斯可里沉淀试验,对已腐败或干涸的标本,作细菌培养有困难时可采用本试验。如患者、病畜的病灶痂皮、尸体组织液、染菌的皮毛及其制品等标本,加水沸或高压提出抗原成分与炭沉淀素清作环状沉淀试验,以间接明有无炭杆菌感染,但本法常出现一些假阳性,对其结果判定应慎重。

疾病诊断

患者如与牛、马、羊等有频繁接触的农牧民、工作与带胞尘埃环境中的皮毛接触,皮革加工厂的工人等,对本病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皮肤炭具一定特征性,一般不难作出诊断。确诊有赖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液等的涂检查和培养。涂检查最简便,如找到典型而具荚膜的大杆菌,则诊断即可基本成立。荧光抗体染色、湿检查、特异噬菌体试验、动物接种等可进一步确立诊断。

鉴别诊断

皮肤炭须与蜂窝织炎恙虫病的焦痂、热病溃疡等相鉴需与各种肺炎鼠疫相鉴。肠炭需与急性菌痢及症相鉴膜炎型炭血症型炭应与各种膜炎、网膜下腔出血症相鉴

治疗方法

1.对症治疗

对患者应严格隔离,对其分泌物和排泄物胞的消毒法进消毒处理。必要时于静补液,出严重者应适当输。皮肤恶性水肿者可应用上腺皮质激素,对控制局部水肿的发展及减轻毒血症有效,一般可用氢化可的松,短期静滴,但必须在青霉素的保护下采用。有DIC者,应及时应用肝素、双嘧达莫(潘生丁)等。

2.局部治疗

对皮肤局部病灶除取标本作诊断外,切忌挤压,也不宜切流,以防感染扩而发生血症。局部可用1:2000高锰酸钾液洗涤,四环素软膏,用消毒纱布包扎。

3.病原治疗

对皮肤炭青霉素分次注,疗程7~10日。对、肠炭膜炎型及血症型炭应作静滴注,并同时氨基糖苷类,疗程需延长至2~3周以上。

青霉素过敏者可采用环丙沙星、四环素链霉素红霉素氯霉素抗生素。抗炭清治疗前已少用。对毒血症严重者除抗生素治疗外,可同时应用抗炭注或静注射,应用前需作皮试。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蚯疽草

下一篇 蕲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