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蛇
药材介绍
入药部位
动物的干燥体。
味甘、咸,性温。
肝经。
功能
主治
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
相关配伍
1、风湿顽痹,中风半身不遂。本品具走窜之性,性温通络,能内走脏腑,外达肌表而透骨搜风,以袪内外之风邪,为截风要药,又能通经络,凡风湿痹证无不宜之,尤善治病深日久之风湿顽痹,经络不通,麻木拘挛,以及中风口眼斜,半身不遂者,常与防风、羌活、当归等配伍,如白花蛇酒。(《濒湖集简方》)
2、小儿惊风,破伤风。本品入肝,既能祛外风,又能息内风,风去则惊搐自定,为治抽搐痉挛常用药。治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之抽搐痉挛,多与乌梢蛇、蜈蚣同用,如定命散。(《圣济总录》)
3、治疥癣,可与荆芥、薄荷、天麻同用,如驱风膏。(《医垒元戎》)
用法用量
3~9g,研末吞服,一次1~1.5g,一日2~3次。
禁忌
炮制方法
形态特征
蕲蛇形态呈圆盘形,盘径17cm~34cm,全体具鳞片。头在中央稍向上,呈扁三角形,吻端向上突出,习称“翘鼻头”。眼后至颈侧有1条黑色斑块,口宽大,上颚有1对毒牙。背部红棕色,有24个灰白色方形斑纹,习称“方胜纹”。腹部灰白,鳞片较大,有多数类圆形黑斑,习称“连珠斑”。内表面黄白色,可见脊椎骨及肋骨。尾部,骤细而短,末端有一长三角形角质鳞片,习称“佛指甲”。气腥,味微咸。以头尾齐全、条大、花纹明显、内壁洁净者为佳。
蕲蛇的骨骼特征为;鼻骨背面,观近长方形,前端略凹陷,后端钝圆。额角近于正方形,长宽略相等。躯椎的棘突高,有的微后倾,前缘平直,后缘略向前凹。全部躯椎均具椎体下突,且同形呈尖刀形向后斜伸,尖端远远超出椎体后隆面。
主要产地
全国各地均产。
相关论述
正伪鉴别
正品
正品蕲蛇呈圆盘状,盘径17~34cm,全体具鳞片。头在中央稍向上,呈扁三角形,吻端向上突出,习称“翘鼻头”,眼后至颈侧有一条黑色斑纹,口宽大,上颚有1对毒牙。背部红棕色,有24个灰白色菱方形斑纹,习称“方胜纹”。腹部灰白色,鳞片较大,有多数类圆形黑斑,习称“连珠斑”。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1枚,习称“佛指甲”。气腥,味微咸。
伪品
百花锦蛇为游蛇科动物百花锦蛇Elaphe moellendor ffi(Boetlger)的干燥体。呈圆盘状,头盘于中央,呈方圆形,先端较窄,无颊窝。头背有对称大鳞,体背部灰黑色.脊部有深褐色的大斑纹交错排列。背鳞平滑或微具棱,体中部有鳞片27行,尾较长,尾端无角质鳞片。气腥,味微咸。
眼镜蛇为眼镜蛇科动物眼镜蛇Naja naja(Linnaeus)的干燥体。呈圆盘状,头盘于中央,呈椭圆形而扁平,颈部有浅色不规则的“眼镜状”斑纹。上唇鳞7枚,口内具沟状牙。头背有对称大鳞片,背部黑褐色,有单或成双排列的波状横斑纹,背鳞中段21行,平滑。腹部灰白色,尾细。
金环蛇为眼镜蛇科动物金环蛇Bungarus fasciatus(Schneider)的干燥体。呈圆盘状,头盘于中央,呈椭圆形而略圆。上唇鳞7枚,口内具沟状牙。头背有对称大鳞片.头背和背部棕褐色,有金黄色宽4~5鳞片的横斑纹,背鳞中段15行,平滑,尾下鳞单行,尾细。
银环蛇为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的干燥体。呈圆盘状,头稍大于颈且头在中央,尾细常纳于口内。鼻鳞2片,鼻孔椭圆形。体鳞光滑,全身概为15列,背部中央的1行鳞片特别大,呈六角形。腹鳞200~218行,肛鳞l片,尾下鳞单行,40~51片。尾细长而尖,体黑色,腹部白色,略有灰黑色小斑点。气微腥,味徽成。
滑鼠蛇为游蛇科动物滑鼠蛇Ptyas mUCOSus(Linnaeus)的干燥体。呈圆盘状,头盘于中央,呈椭圆形,无颊窝。口内上颌全为同型邪齿,上唇鳞8枚。头背黑褐色,有对称大鳞,体背部横棕色,有无规则的黑色横斑。背鳞平滑,体中部有鳞片17行.尾较长,尾端无角质鳞片。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