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烂喉痧

感受温热时毒所起的温毒温病。以发热咽喉肿痛糜烂、皮肤痧(红色疹点)密布、舌红绛起刺为要特征。又称痧、丹痧、痧毒、疫痧、疫疹等。多发于冬春季,具有强烈传染性,并易起流,病势急、变化快、病情重,多见于儿童。即西医的猩红热。治疗以清泄热毒要原则。感受温热时毒所起的温毒温病。以发热咽喉肿痛糜烂、皮肤痧(红色疹点)密布、舌红绛起刺为要特征。又称痧、丹痧、痧毒、疫痧、疫疹等。多发于冬......
目录

简介

  感受温热时毒所起的温毒温病。以发热咽喉肿痛糜烂、皮肤痧(红色疹点)密布、舌红绛起刺为要特征。又称痧、丹痧、痧毒、疫痧、疫疹等。多发于冬春季,具有强烈传染性,并易起流,病势急、变化快、病情重,多见于儿童。即西医的猩红热。治疗以清泄热毒要原则。   

痧的系统论述要见于清代医文献,如天士的《临指南医案》所记录的以咽痛、痧疹为的病案,其表现酷似此病。清代陈耕道在《疫痧草》中提出了“烂疫痧”的称,并对病因病机治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病因

  痧的发生是因人体正气亏虚,感受温热时毒,而入,侵犯所致。初起毒侵袭卫,卫受郁,则见发热恶寒胃热毒上致咽喉咽喉门户,故红肿疼痛,严重时可糜烂;热毒窜扰,皮毛和肉分,则发为痧。热毒严重时可化化火;充斥分、分、伤及脏,而成险重变

检查

  通过观察痧、的变化判断痧病势发展的顺逆,是此病的辨证重点。痧颗粒分明,鲜红咽喉糜烂不深,清,浮数有力,属顺证,预后一般较好;若见痧稠密,时隐时现,色紫黑,咽喉糜烂较深,昏迷细数无力,属逆证,乃病内陷

病症

  此病常见型有:①热毒侵犯卫。初起恶寒发热,继而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甚则溃烂,皮肤痧隐约可见,苔白或有珠状突起,舌红数。治宜透表泄热、清解毒,可用清豉汤加减,并用钥匙。②热毒壅于分。壮热渴,烦躁咽喉红肿腐烂,皮肤痧显舌红赤有刺,苔黄洪数。治宜清气解毒,可用余氏清心,并用吹于部,以去腐生新。③化火,灼伤咽喉红肿糜烂,严重时可阻塞道,声哑气急,痧密布,赤紫成,高热,汗多,烦躁舌绛并有刺,状如杨梅细数,病情较严重。治宜清气凉血、解毒救阴,可用清气汤加减。如兼热毒内陷心包,高热神昏,肢凉沉,可用安宫牛黄紫雪清心开窍。④痧恢复期,若高热已退,咽喉腐烂渐减轻,口干皮肤干细数,舌红而干,为余伤阴。治宜滋阴生津、兼清余热,常用清汤加减。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

下一篇 劳疟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