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肺炎(pneumonia),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细菌、病毒、真菌、非典型病原体等致病微生物,以及放射线、吸入性异物等理化因素引起。肺炎典型症状包括发烧、咳嗽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由[阅读全文]
摘要: 壮数是一个针灸学名词。针灸学名词。见《灵枢·经水》。施灸时所用艾炷的数目。每燃灸一个艾炷,即称一壮。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壮部》:“医经以艾灸体曰壮,壮者灼声之转。”......[阅读全文]
摘要: 直接灸是艾炷灸的一种,又称明灸、着肤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程度的不同,分有瘢痕灸和无瘢痕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阅读全文]
摘要: 药物艾卷 指用艾绒掺和一定的药物粉末卷制而成的艾卷。 直径约 1 公分左右。古代有两种药物配方,制成的药物艾卷一名“太乙神针”(是用人参、参三七、肉桂、乳香、没药散、麝香等十六种药物的配方);一名“雷火[阅读全文]
摘要: 药罐一是用以储存中药的器皿,一般以瓷制为主,大口,有盖,能防潮,防虫。另一是指药罐法中,将药材放入竹罐或木罐形成的拔罐用药罐。药罐中药店用以储存中药的器皿,一般以瓷制为主,大口,有盖,能防潮,防虫。药罐[阅读全文]
摘要: 雀脑为文鸟科动物麻雀的脑髓,用于主治聤耳、冻疮等症状,分布遍布全国。【动植物形态】麻雀,小型鸟类。体长约12cm。嘴粗短,圆锥状,黑色。虹膜暗红褐色。额、后颈纯栗褐色。眼下缘、眼先、颏和喉的中部均黑色;[阅读全文]
摘要: 温和灸,又称温灸法,是指将艾条燃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距离,在灸治过程中使患者只觉有温热而无灼痛的一种艾条悬起灸法。艾卷灸法的一种。将艾卷的一端点燃,靠近穴位,并保持一定距离,使患者感觉热度适中[阅读全文]
摘要: 为豆科植物雀舌豆的荚果多年生缠绕草本。 茎纤细,有短粗毛。 叶互生,三出复叶;托叶披针形,有短粗毛;小叶椭圆状卵形,长约2~3.5厘米,宽1.3~2.5厘米,先端钝或近圆形,微凹,有小突尖,基部阔楔形、[阅读全文]
摘要: 走罐,亦称推罐,即在拔罐前,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上一层凡士林、板油等润滑油做为介质,再以闪火法或滴酒法将罐吸拔于所选部位的皮肤上,然后,医者以右手握住罐子,以左手扶住并拉紧皮肤,在向上、下或左[阅读全文]
摘要: 雀麦(拉丁学名:BromusjaponicusThunb.),中药名,别名爵麦、燕麦、杜姥草。为禾本科植物雀麦的全草。雀麦分布于华东、华中、陕西、新疆、四川等地。具有止汗,催产之功效,常用于汗出不止,难[阅读全文]
摘要: 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是由于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严重综合征,以局部疼痛、高热、低血压及多器官受累等为特征可由A群链球菌、缓症链球菌(S.mitis)或草绿色链球菌(S.viridans)引起,病菌主要经黏膜[阅读全文]
摘要: 雀麦,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茎秆直立,高30-100cm。叶鞘紧密贴生于秆,外被柔毛;叶舌长1.5-2mm,先端有不规则的裂齿;叶片长5-70cm,宽2-8mm,两面被毛或背面无毛。【拼 音】:QUEMAI[阅读全文]
摘要: 天灸,灸法之一,出自《针灸资生经》。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疱的治疗方法。因其不用艾火而局部皮肤有类似艾灸的反应,并且作用也非常相似,故名为天灸,又称自[阅读全文]
摘要: 小灌木,高约1米。枝草质,棱柱状,被短柔毛,外表灰褐色,有凹下的纵直脊线,节稍膨大。果长椭圆形,长约8毫米。花期秋季。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Qīnɡ Sī Xiàn为爵床科植物枪刀药的全草。全年可采[阅读全文]
摘要: 闪罐法是拔罐技术的重要内容,需要准备各种规格的竹罐、玻璃罐、用95%乙醇浸润的消毒棉球、镊子、火柴或酒精灯等,通过反复的拔、起,使皮肤反复的紧、松,反复的充血、不充血、再充血形成物理刺激,对神经和血管有[阅读全文]
摘要: 用白胡椒末加面粉和水,制成薄饼。饼的中心放置丁桂散药末(丁香、肉桂)少许,在上面用艾炷施灸。多用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椒饼灸: 隔饼灸之一。用胡椒末和面粉等量,调制成3毫米厚的薄饼,中央按成凹陷,放入药末[阅读全文]
摘要: 施用灸法时,将艾炷隔着姜片(隔姜灸)蒜片(隔蒜灸)食盐末(隔盐灸)或在药品制成的薄饼(附饼灸、豉饼灸、椒饼灸等)上施灸,而不直接将艾炷放在皮肤上,这种方法叫间接灸。间接灸艾炷灸之一种。又称隔物灸。指艾炷[阅读全文]
摘要: 回旋灸法又称熨热灸法。是指将燃着的艾条在穴区上方作往复回旋的移动的一种艾条悬起灸法。本法能给以较大范围的温热剌激。回旋灸的艾条,一般以纯艾条即清艾条为主,近年来,临床上也有用药艾条施灸,取得较好的疗效。[阅读全文]
摘要: 隔盐灸是临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是指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施灸的方法,因本法只用于脐部,故又称神阙灸。最早载于《肘后备急方》,用以治疗霍乱等急症。后世的医籍《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阅读全文]
摘要: 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是由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临床表现不一,可以是隐性感染,或如流感样,以起病急、发热、头痛、肌痛为[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