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痢疾

痢疾中医。是以痢下赤白脓腹痛里急后重为临床特征。病因外感疫毒,内伤饮食不洁。病位在肠,与有密切系。病机湿热、疫毒、寒湿结于肠腑,壅滞,脂膜受损,化为脓大肠传导失司,发为痢疾暴痢实证久痢虚证痢疾的治疗,以初痢宜通,久痢宜涩,热痢宜清,寒痢宜温,虚实夹杂者宜通涩兼施、温清并用。对具传染性的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应重在预防,控制传染。痢疾,古称......
目录

具体介绍

痢疾,古称肠辟、滞下。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症状。若感染疫毒,发病急剧,伴突然高热,神昏惊厥者,为疫毒痢

  痢疾初起,先见腹痛,继而下痢,日夜数次至数十次不等。多发于夏秋季,由湿热内伤,致失健运,失消导,更挟积滞,酝酿肠道而成。

  痢疾

  病。见《济生》。宋以前有肠澼、赤白沃、热利、痢病、下痢(或“痢”)、滞下等称。《医碥》卷三:“痢由湿热所致,或饮食湿热之物,或感受湿热,积于肠,则正为阻,之运失常,于是饮食日益停滞,化为败浊,粘肠之中,运之机,益以不利,气郁,与所受湿热,攻刺作痛,……”有腹痛泻次频仍,下利赤白粘冻,里急后重等症。后世更明确指出痢疾多由饮食不洁,感受疫毒之,使肠道产生积滞,传导失常所致,当辨其虚实论治。而痢疾所下之赤白粘冻,《医原理·痢门》谓:“其赤者分受伤,属于小肠;白者分受伤,属于大肠。”《明医指掌》:“湿热之积,干于分则赤,干于分则白。”在临床上,实证宜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为法。盛正虚者,宜祛扶正,兼用调气,此所谓“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虚证补中益,温阳固涩。痢疾又可分为多种,不同的病因症候(包括症情轻重和病程以及下痢之色),大致有暑痢湿热痢、痢、疫痢、气痢、毒痢、热痢、寒痢痢、久痢休息痢、奇恒痢、赤痢白痢、赤白痢五色痢等多种,中医所说之痢疾,既等同于现代医痢疾,也包括阿米巴痢、溃疡结肠炎、过敏结肠炎及其他一些肠道感染、中毒致的肠道传化、吸收功能失调的疾病。

诊断要点

  痢疾依据病人接触病史及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确立诊断。

痢疾  痢疾,有白痢赤痢、赤白痢痢、休息痢等。

  1.白痢湿胜于热,分,其症痢下粘腻白物,或如豆汁,腹痛后重,胸闷,溲色白或黄,或称湿痢。

  2.赤痢:热胜于湿分,其症痢下物为黄赤色,或纯赤色,或如腹痛里急后重,小便赤热,烦渴饮,或见高热,亦热痢。

  3.赤白痢湿热蕴积,两伤,其症赤白杂下,状如,腥臭异常,烦渴,腹痛濡而数,亦湿热痢。

  4.痢:下痢赤白,呕逆,不能纳食,胸脘痞闷,疲乏力。多因湿热不化,壅塞,或秽浊阻隔脘而成。

  5.休息痢:正虚陷,留连肠,痢久不愈,屡发屡止,疲惫,面色萎黄,无力脉象细弱。

发病机理

本病以结肠回肠末端化脓性炎症为要病变。因为痢疾杆菌侵袭后产生、外毒素使肠粘膜受损,病变部位有多核细胞浸润,脓肿溃疡。病变局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中毒性菌痢病理变化是全身小动脉管壁渗透性增加,使管壁周围组织严重水肿器官(如上腺等)出现水肿

  当人抵抗力降低时,痢疾杆菌进入小肠大量繁殖,有些死亡了的细菌释放出内毒素,刺激肠壁使其通透性增加。被吸收到流的毒素,最后可从结肠粘膜排出,使结肠过敏起粘膜损害,在此基础上,痢疾杆菌和肠道其他细菌在粘膜表面和粘膜下繁殖,进一步产生破坏作用,起炎症反应。

  发病的初期,痢疾杆菌分泌的内毒素和炎症刺激肠壁神经末梢,而起肠管痉挛、肠蠕动增加、肠壁吸收水分减少以及肠壁管浆液渗出,并出现腹泻;此后,肠粘膜弥漫性充水肿,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伴有大量粘液及纤维素渗出,最后溃疡、出,才出现粘液便。

治疗痢疾

  1、湿痢疾

  治法 清热燥湿调气

  方药 芍药汤加减

  2、寒湿

  治法 温化寒湿调气

  方药 苓汤加减

  3、疫毒痢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方药 白头翁汤加减

  4、虚寒

  治法 温补脾,涩肠固

  方药 真人养脏汤加减

  5、阴虚

  治法 养阴泄热,清肠止痢

  方药 驻车黄连阿胶汤加减

  6、休息痢

  治法 益健脾调气导滞

  方药 白术加减

相关知识

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发病率高。各年龄段人群皆可染病,小儿发病率较成人高,尤以1-4岁小儿发病率最高。在环境卫生状况差,卫生习惯不良的情况下易于流。我国菌痢的发病率也很高。细菌性痢疾于早期治疗效果较好;发病后3-4天就诊,疗效较差。如果治疗不彻底或不适当,容易转为慢性痢疾、较难治。中毒痢疾病情严重,死亡率高。

  1 病原

  痢疾杆菌属于志贺氏菌属,革兰染色阴性。菌体抗原不同分为志贺氏菌、福氏菌、鲍氏菌、宋氏菌4个群。此菌属在外界环境中生存能力强,其中宋氏菌最强,志贺氏菌最弱。在日光下半小时、60℃时10分钟、100℃时即刻,均可将其杀灭。一般消毒如来苏儿、白粉、新洁尔灭、过氧乙酸等均可将其灭活。

  2 流

痢疾  痢疾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发病率高。痢疾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轻型、慢性痢疾和健康带菌者易被忽视。传播途径以粪、感染为,卫生习惯不良的小儿易患本病。小儿慢性菌痢多具潜隐性、非典型性和迁延性,不易被发现,故易在小儿群体中流。人被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可以再发。受疲劳、饮食不当、养缺乏、肠菌群失调等因素皆可降低对本病的抵抗力。

  3 发病机

  本病以结肠回肠末端化脓性炎症为要病变.因为痢疾杆菌侵袭后产生、外毒素使肠粘膜受损,病变部位有多核细胞浸润,脓肿溃疡。病变局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中毒性菌痢病理变化是全身小动脉管壁渗透性增加,使管壁周围组织严重水肿器官(如上腺等)出现水肿

  4 临床表现

  菌痢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便,伴全身中毒症状。婴儿对感染反应不强,起病较缓,大便最初多呈消化不良稀便,病程易迁延。3岁以上患儿起病急,以发热腹泻腹痛症状,可发生惊厥呕吐。志贺氏或福氏菌感染者病情较重,易出现中毒痢疾,多见于3-7岁儿童。人工喂养儿体质较弱,易出现并发症。

  菌痢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迁延性和慢性菌痢3类,其临床表现分述如下:

  (1)急性菌痢临床表现分为4型,即普通型、轻型、重型和中毒型。

  ①普通型:急性起病,体温达39℃ -40℃,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每日大便10-20次,初为稀便或呈水泻,继呈便,左下压痛伴肠鸣音亢进,里急后重明显。如能及时治疗、可于数日痊愈。

  ②轻型:较普通型全身毒血症状和肠道症状表现轻,里急后重症状不明显,易误诊为肠炎结肠炎。

  ③重型:高热、呕吐腹痛里急后重明显,排便,每日达数十次,严重者出现脱水和酸中毒症状

  ④中毒型:此型多见于3-7岁儿童。起病急剧,体温迅速升至40℃ 0-41℃,伴有头痛畏寒惊厥环障碍等症状。本病常无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症状也不严重,且多在出现惊厥后6-12小时才发生。中毒型多表现为以周围环衰竭为休克型;以水肿与颅压增加等症状型,以呼吸与环衰竭同时存在为的混型。

  a.休克型:早期患儿面色灰白,周青紫,肢端发冷,指甲苍白,率和呼吸增快。随病情发展,面色变灰,指甲、发绀,皮肤发率每分钟达160次以上,音低钝,细弱,意识不清。晚期伴力衰竭、休克、DIC(播)等。

  b.型:多见于龄前儿童,乳儿和龄儿童相对少见。患儿初起意识清醒,突然出现惊厥、四肢抽动,两眼上翻。严重者反复出现。始每次惊厥后意识尚清,以后逐渐萎靡、烦躁或嗜睡,直至昏迷。患儿面色灰白,且体温越高面色越灰,神经症状也越重。水肿脑病呼吸衰竭,则治疗较为困难。因此若见患儿面色发灰、率相对较缓及反复惊厥,都是颅压增高的征兆,要积极处理,以防呼吸衰竭发生。

  菌痢有水肿时,眼底改变并不明显,不能以此来判断有无水肿

  C.混和型:型和休克型表现同时存在,病情更严重。

  (2}迁延性菌痢 病程在2周-2个月之间,系急性菌痢迁延不愈之故。病人常无高热、腹痛中毒症状,只表现为部不适、食欲不佳、大便次数多,有时便和黏液便交替出现。便培养阳性率低于急性期。

  (3}慢性菌痢 病程在2个月以上。由于急性期治疗不及时,或因患儿体质弱、养不良、佝偻病寄生虫、贫血并症所致,也可因耐药菌株起。除腹泻外,其他症状不典型。病程久者可出现消瘦、乏力、轻度贫血等现象。

  5 检查

  急性病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可有核左移,慢性病人可有贫血。典型病人大便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以及吞噬细胞,不典型者只见少许白细胞。挑选有脓的大便易得到阳性结果。x线及乙状结肠镜可用于慢性菌痢的检查和鉴诊断。

  6 诊断和鉴诊断

  在流痢疾接触史或有不洁饮食史,出现发热、黏胨便、里急后重症状,应考虑本病。在夏秋季,有突发高热、惊厥面色苍白、四肢末梢发冷、细数者应考虑中毒型菌痢。本病有呕吐腹痛症状,但若病人出现严重呕吐、持久的剧烈腹痛,应首先排除其他肠、外疾病,以防误诊。应注意与下列各种疾病相鉴:

  ①致病性大肠杆菌性肠炎 多发于2岁以下儿童,5-8个月发病率较高。粪便可有黏液,有腥臭味,较为稀薄呈蛋汤样,大便次数较多,容易脱水、酸中毒。镜检可有白细胞、脓细胞,通过粪便的细菌培养可以确诊。

  ②沙门氏菌肠炎 常常以家或集体发作,呕吐多见,大便黏液多于脓,常呈绿色冻状。里急后重较为少见,粪便细菌培养可以确诊。

  ③病毒性腹泻 多见于2岁之儿童。起病急,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便呈水样或蛋汤样,可有少量黏液,无腥臭味。粪便细菌培养阴性,做免疫电镜检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及聚丙烯酞胺凝电泳检测,以及病毒分离对诊断本病有帮助。

  ④阿米巴痢疾多见,多发于年龄较大的儿童。起病较慢,大便次数较多,但无里急后重,大便有和黏液,呈紫红色果样,新鲜大便黏液镜检可以找到阿米巴滋养体。

  ⑥出小肠炎 发病急,有腹痛腹胀呕吐症状。大便呈水便,晚期常常出现休克。粪便培养阴性,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本病。

  ⑥性乙型炎 其流中毒痢疾相同。在中毒痢疾缺乏肠道症状时,二者相似。液检查对于性乙型炎的诊断有帮助;而温盐水灌肠,以灌出物镜检或培养,可以明确中毒痢疾的诊断。

  ⑦霍乱与副霍乱 于流来自疫区,有食用水产品史,出现急性呕吐腹泻、水量多,呈淘米水样,粪便的细菌培养可以帮助诊断。

  ⑧肠结核 可以出现便,与菌痢类似,但其发病缓慢,有结核病史、可有午后低热及盗汗,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粪便培养有助于诊断。

  7 治疗

  (1)急性痢疾普通型的治疗

  ①常规疗法:患儿要卧床休息、隔离和采用消毒措施。饮食以流食或半流食为,吐泻、腹胀重的患儿可短期食。

  ②抗生素疗法:可选用氟呱酸、庆大霉素黄连素和复方新诺明等联服。疗程7-10天。

  ③吸附疗法:可给予思密达,其对细菌和毒素有强大的吸附作用,并可抑制细菌生长,还可与黏液蛋白结并相互作用,加强肠道黏膜屏障作用。

  ④微生态疗法:可用含双歧杆菌制。它通过与肠道猫膜上皮细胞结,起占位性保护作用,抑制细菌入侵,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⑥补液疗法:脱水情况决定补液法和补液量。

  (2)慢性痢疾的治疗

  ①抗生素疗法 常用药物和量同急性菌痢的治疗,但疗程要长。可采用间歇疗法,用药7-10天,休息4天,再治疗4天,休息4天,再重复4天,总疗程3-4周。也可用黄连素或大蒜液灌肠治疗。但应注意长期使用抗生素肠道菌群失调。应在大便培养转阴、便消失后即改用中药、维生素、微生态制和思密达等药物。

  ②饮食疗法:慢性菌痢除抗菌治疗外,还应注意改善患者的养状态。

  (3)中毒痢疾的治疗

  ①改善微环:可利用阿托品类药物解除管痉挛,防止休克。用多巴胺酚妥拉明、异丙等扩张管。用冬眠药物氯丙嗪抑制管壁上受体,使微管扩张,改善微环,且有镇静、降低基础代谢作用。用糖皮质激素、氢化考的松消炎、减轻水肿、减轻中毒症状

  ②扩容及纠酸:输液速度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补液原则进

  ③呼吸衰竭: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呼吸兴奋,危重者给予气管插管或人工呼吸。

  ④减轻水肿:对型病例应及时使用脱水醇,加地塞米松推注或快速静滴注。

  ⑤控制感染:及时作药敏试验,理使用抗生素。在药敏结果出来以前,一般首选哇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氟呱酸静给药,但因此类药可能会影响幼童发育,疗程不宜过长.一般为5-7天。还常用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头抱氨噻肟控制感染。

  ⑥降温:可用莱比林、扑热息痛萘普生等降温,也可冷盐水灌肠、物理降温。

  8 痢疾杆菌的耐药性

  痢疾杆菌细胞质中的耐药因子(R因子)可使其产生破坏抗菌药物的酶系统,产生耐药性。R因子可以在不同菌株,甚至不同菌群之间传递,造成耐药性扩,因而出现更多的耐药菌株。

  近年来抗生素的普遍应用,甚至滥用,使痢疾杆菌抗药性逐年增加,一些敏感菌株也成为耐药株,对常用抗生素(复方胺甲恶唑、氯霉素、吡哌酸、氨苄西林、诺氟沙星)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给治疗带来了困难。

  9 中医痢疾的研究简况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外受湿热、疫毒之内伤饮食生冷,损伤及脏腑而成,属于“肠辟、痢疾”范畴。《素问•太阴阳明论》云:“饮食不,起居不时……下为飨泄,久为肠辟。”,《治汇补》指出:“肠辟者,谓湿热积于肠中.即今痢疾也,故曰无疾不成痢,痢乃湿、热、食积三者”。在治疗上应采取辨证论治的法,《景岳全书》云:“凡治痢疾,最当察虚实,辨热,此泻痢最大系,若四者不明,则杀人甚易也。”,故本病辨证首辨、热、虚、实,临当据腹痛里急后重、痢色,并参而辨,通常可分为6种类型。现将各型的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分述如下。

  (1)湿热

  本症以腹痛、痢下赤白脓苔黄腻滑数为辨证要点。病机湿热侵入肠阻滞,不通则痛,故腹痛里急后重;湿热郁滞于大肠经络受损,故下痢赤白脓;苔黄腻滑数为湿热之象。治则宜清热化湿调气。可用芍药汤加减:芍药、金银各15g,当归大黄黄芩黄连各9g,槟榔木香桂枝甘草各5g。阻者,加地榆桃仁皮。

  (2)寒湿

  本症以腹痛胀满、喜温暖、下痢白多赤少或纯白冻为辨证要点。病机寒湿侵及肠淤滞,腑通降不利,故腹痛胀满,里急后重;所致,故喜温暖;寒湿交阻大肠经络受损,则下痢白多赤少或纯白冻;淡、苔白腻、濡缓为寒湿之象。治则宜温化寒湿行气。可用苓汤加减:苍术、厚朴、陈皮茯苓当归各10g,桂枝干姜木香实各3g。若甚者,加大干姜用量。

  (3)疫毒型

  本症以发病急骤、腹痛里急后重较剧或壮热烦躁舌红绛、苔黄滑数为辨证要点。病机为疫毒之,伤人最速,故发病急骤,疫毒熏灼肠道,耗伤经脉受损,故下痢鲜紫脓;疫毒之甚于湿热,故腹痛里急后重较剧;毒盛于里,助热伤津,故壮热烦渴;舌红绛、苔黄滑数为疫毒热炽盛之征。治则宜清热凉血解毒。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金银白芍各3鲍,秦皮地榆各15g,黄连3g,黄柏6g。神昏者加犀角羚羊角。此型需配西医对症疗法,以缓燃眉之急。

  (4)阴虚

  本症见于久痢津伤之病人。以痢下脓黏稠、虚坐努责舌红绛少苔为辨证要点。病机滞肠间,阴不足,故痢下脓黏稠;阴不足故虚坐努责;舌红绛少苔、细数为阴亏耗之征。治则宜养阴清热,和止痛。黄连阿胶驻车加减:黄连乌梅各6g,黄芩阿胶当归各l0g,白芍地榆炭各15g。若下痢无度,虚坐努责,加赤石脂禹余粮人参

  (5)虚寒

  本症以痢下稀薄或白冻,食少疲,腰酸肢冷或滑辨证要点。病机脾虚中寒寒湿留滞肠中,故下痢稀薄带有白冻;胃虚弱故食少疲,四肢不温;日久及肾阳虚衰,门不固,故腰酸怕冷,滑;淡苔白、沉细弱均为虚寒之象。治则宜温补脾收涩桃花真人养脏汤加减:赤石脂禹余粮白芍各15g,附子干姜各3g,白术l0g,诃子6g。若久痢肛,可用补中益汤。

  (6)休息痢

  本症病人多有痢疾史。以时发时止、终年不愈为辨证要点。病机为下痢日久,正虚恋,热夹杂,肠传导失司,故缠绵难愈,时发时止;湿热留恋不去,病未除,故感受外或饮食不当而诱发,发则腹痛里急,大便夹黏液或见赤色,苔腻不化,濡或虚数为湿热未尽、正气虚弱之征。治则宜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加味:人参白术木香各l0g,干姜实、甘草各5g,黄连6g.另外,可采用针灸治疗。据病情常选用池、谷、足三里、上下巨虚、,下脘、天枢、大肠俞、俞等穴位

痢疾预防

痢疾  为了预防痢疾,应做到以下几点:搞好环境卫生,加强厕所及粪便管理,消灭苍蝇孳生地,发动群众消灭苍蝇。加强饮食卫生及水源管理,尤其对个体及饮食摊贩做好卫生监督检查工作。对集体单位及托幼机构的炊事员、保育员应定期检查大便,做细菌培养。加强卫生教育,人人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变质和腐烂食物,不吃被苍蝇沾过的食物。不要暴饮暴食,以免肠道抵抗力降低。

预防调护

痢疾1、对于具有传染性的细菌性及阿米巴痢疾,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控制痢疾的传播和流;如搞好水、粪的管理,饮食管理,消灭苍蝇等。

2、在痢疾,可适当食用生蒜瓣,每次1~3瓣,每日2~3次;或将大蒜瓣放入菜食之中食用;亦可用马齿绿豆适量,汤饮用;对防止感染有一定作用。

3、痢疾患者,须适当食,待病情稳定后,予清淡饮食为宜,忌食油腻荤腥之品。

文献摘要

痢疾1、《素问病机宜保命集·泻痢论》:“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弦则去脓稠粘,以重药竭之。”

2、《治要诀·痢》:“痢疾滞下,以气滞成积,积之成痢。治法当以顺为先,须当,故无饱死痢病也。”

3、《法·痢》:“下痢不治之,下如者半死半生,下如尘腐色者死,下纯者死,下如屋漏水者死,下如竹筒注者不治。”

4、《济生·痢疾》:“今谓之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

5、《寿世保元·痢疾》:“凡痢初患,元未虚,必须下之,下后未愈,随症调之。痢稍久者,不可下,胃气败也。痢多属热,亦有虚与者,虚者宜补,者宜温。年老及虚弱人,不宜下,大便了而不了者,血虚也,数至圊而不便者,气虚也。”

6、《类治裁·痢疾》:“痢多发于秋,即《》之肠游也,症由湿热壅,致凝结,挟糟粕积滞,进人大小肠,顷刻脂液,化脓下注,或痢白,痢红,痢瘀紫,痢五色腹痛呕吐口干,溺涩,里急后重陷肛坠,因其滞不利,故亦滞下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