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五疳之一。又名惊疳。症见患儿面黄颊赤,眼白中有红丝,壮热,有汗,烦躁,口舌生疮,胸膈烦闷,睡喜伏卧,食欲不振,肌肉消瘦,小便赤涩,或虚惊。治宜清心泻热,用泻心导赤汤(方见木舌胀条)加减;病久心气不足者,[阅读全文]
摘要: 神经系统结节病又称为肉样瘤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慢性肉芽肿病侵犯神经系统,致使患者出现神经系统损害。神经系统结节病多呈缓慢起病,神经系统损害症状的轻重与结节性肉芽肿是否活动、病变部位和范围有关。神经系统结[阅读全文]
摘要: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是指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大于(0.4~0.45)×109/L(400~450/mm3)。临床上常与多种疾病相关,特别是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和[阅读全文]
摘要: 天钓惊风 ,出《本草纲目》。即天钓:病证名。宋·杨士瀛《仁斋小儿方论》作“天瘹”。又名天吊惊风。即婴幼儿高热、抽搐证,属于惊风的范围。《幼幼近编》:“天钓属心肺积热所致。其证涎潮搐搦,项强痰鸣,双眸翻上[阅读全文]
摘要: 出《幼科金针》。又名妨乳、颊脂垫。小儿生后一月左右,口腔内两侧近牙龈处,出现肿硬隆起的脂肪垫,剖视之颇似螳螂子,故名。小儿患此,吮乳困难,甚至啼哭不能出声,日久则面呈黄色,以鼻准部为显。宜暂停吮乳6-8[阅读全文]
摘要: 胎痫,病证名。见《活幼心书》。又名胎搐。症见患儿百日内频发抽搐,身热面青,牙关紧闭,腰直身僵,睛斜目闭,多啼不乳。治宜先服至宝锭以清热止痉,再根据兼症辨证治疗。......[阅读全文]
摘要: 髓过氧化物酶缺乏症(myeloperoxidasedeficiency,MPO)是一种遗传性吞噬细胞内髓过氧化物酶缺陷的免疫缺陷病,该病罕见。多有家族史,自幼反复发生细菌或真菌感染。AML中M2,M3型[阅读全文]
摘要: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胎黄,病证名。《幼科铁镜》:“胎黄,由妊母感受湿热,传于胞胎,故儿新生,面目通身皆黄如金色,壮热便秘,溺赤。”即胎疸。详该条。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疽为特征。因与胎禀因素有关[阅读全文]
摘要: 胎风,病名。新生儿之丹毒。 ①见《圣济总录》。婴儿禀受不足,触冒风邪;或由于断脐,疮痂未敛,致使风邪侵入体内,蕴结为热。临床可见壮热呕吐,精神不宁,睡易惊醒,手足抽掣等。治宜熄风镇惊。可用羚羊钩藤汤加减[阅读全文]
摘要: 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basophilic leukemia,BL)1906年Goachim等首次报道,血和骨髓中以嗜碱性粒细胞为主要成分。患者除有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外,还有因高组胺血症所致的荨麻疹[阅读全文]
摘要: 肾疳,五脏疳之一。出《小儿药证直诀》。又名骨疳、急疳。《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症见“上热下冷,寒热时作,齿龂生疮,耳焦脑热;手足逆冷,吐逆滑泄;下部生疮,脱肛不收,夜啼饶哭,渐成困重,甚则高骨乃败。”多因[阅读全文]
摘要: 输血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ost-transfusionthrombocytopenicpurpura,PTTP),又称输血后紫癜,输血后7~10天发生的急性,免疫性的、暂时性的血小板减少和出血症状。([阅读全文]
摘要: 嗜酸粒细胞白血病(eosinophilic leukemia,EL)是一种罕见的白血病,以外周血及骨髓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常累及心脏、肺及神经系统并呈进行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1912年由Stil[阅读全文]
摘要: 正常成人外周血的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分类计数的0%~1%,绝对值为(0.02~0.05)×109/L。如分类计数>2%(至少计数200个白细胞)或绝对值>0.15×109/L(以白细胞计数及[阅读全文]
摘要: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症,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症状。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来势凶猛,变化迅速,甚至可威胁小儿生命。所以,古代医家认为惊风[阅读全文]
摘要: 干燥叶多枯干皱缩,呈黄绿色。展开后为掌状复叶,小叶5片,椭圆形,长2.5~7厘米,宽2~3厘米,边缘有细锯齿,背面叶脉上有小毛刺。质脆易碎。叶柄细长,长4~8厘米,粗3~5毫米,表面有纵向沟纹。气微香,[阅读全文]
摘要: 髓单核细胞白血病(myelomonocytic leukemia,AMMOL)占所有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例的25%,特异性皮肤损害很少见,仅有数例报告。中文名:单核细胞白血病 英文名:monocytic[阅读全文]
摘要: 绞股蓝皂苷为葫芦科植物绞股蓝的干燥地上部分,又名七叶胆、甘茶蔓、小苦药、公罗锅底。乌足状复叶对生,花单性异株,花小,淡绿白色。全草入药,清热解毒,止咳祛痰。山坡林缘、沟渠边、灌丛间可发现。具清热解毒、止[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