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胎黄

点击此处添加图说明胎黄,病。《幼科镜》:“胎黄,由妊母感受湿热,传于胞胎,故儿新生,面通身皆黄如金色壮热便秘,溺赤。”即胎疸。详该条。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出现黄为特征。因与胎禀因素有,故称“胎黄”或“胎”。胎黄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类。生理性胎黄大多在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 24小时......
目录

简介

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出现黄为特征。因与胎禀因素有,故称“胎黄”或“胎”。胎黄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类。生理性胎黄大多在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 24小时即出现黄,3周后仍不消退,甚或持续加深,或消退后复现,均为病理黄疸。我国早在隋代对胎黄病因症状已有论述。建国以来对各种不同原因起的胎黄了系统的临床观察与研究,在应用中药治疗与预防病理胎黄面均取得重要的进展。

西医胎黄新生儿黄疸,包括了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红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如溶血黄疸道畸胆汁瘀阻、细胞性黄疸等。胎黄(左侧)

病因病机

病理胎黄病因很多,要为胎禀湿蕴,由于孕母素蕴湿盛或湿热之毒,遗于胎儿,或因胎产之时,出生之后,婴儿感受湿热毒所致。若孕母体弱多病,素亏,可致胎儿先天禀赋不足,脾阳虚弱,湿浊生;或生后为湿所侵,湿化,寒湿阻滞。还有小儿禀赋不足,阻滞,或湿热蕴结肝经日久,郁阻,均可以成本病。胎黄的病变脏腑在。其发病机要为湿热寒湿蕴,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久则气滞瘀积。因病因、病程、体质的差异,候有湿热寒湿阻滞、气滞瘀积的区湿热者,热为阳邪,故黄色鲜明如橘皮热毒炽盛,黄可迅速加深,而湿热化火厥阴,则会出现神昏抽搐之险象。若正气不支,阳虚衰,可成虚脱寒湿阻滞者,为阴,故黄色晦暗。气滞瘀积因气机不畅,失常,络脉瘀积而致,其黄色晦暗,伴肚腹胀满,右胁下结为块。此外,尚有因先天缺陷,道不通,液不能疏泄,横溢肤而发黄

临床诊断

1.黄出现早(出生24小时),发展快,黄色明显,也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日渐加重。可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2,红素,黄指数显著增高。

3.尿红素阳性,尿原试验阳性或阴性。

4.母子型测定,检测ABO或Rh型不起的溶血性黄

5.功能可正常。

6.炎综征应作炎相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胎黄以皮肤、面发黄辨证首先要区其性质,以黄出现的时间、程度、消退情况,结全身症状以区属生理性胎黄还是病理胎黄。其次辨胎黄阴阳属性,凡黄色泽鲜明如烦躁多啼,门渴喜饮,舌红苔黄腻,属阳黄;黄色泽晦暗,久久不退,疲肢凉,腹胀食少,大便稀溏,淡苔薄,则属阴黄

治疗原则

生理性黄疸可自消退,不需治疗。病理黄疸治疗以利湿退黄为基本法则。阳黄阴黄的不同,分治以清热利湿退黄和温中化湿退黄。气滞瘀积以化瘀消积为。由于初生儿薄弱,故治疗过程中尚须顾护后天,不可过用苦,以防苦,克伐正气

论治

1.湿热

候:面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

分析:此为阳黄湿热蕴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故面皆黄;热为阳邪,故黄疸色泽鲜明;热甚于.故门渴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常用药:茵陈、栀子大黄清热利湿退黄,泽泻车前利尿化湿黄芩金钱草清热解毒

热重加虎杖龙胆草清热泻湿重加猪苓茯苓滑石湿利水;呕吐半夏竹茹和中止呕;腹胀加厚朴、行气。若黄疸,见神昏、嗜睡、抽搐,治宜熄风,利湿退黄,羚角钩藤汤加减。

常用药:羚羊角粉(另冲)、钩藤天麻、茵陈、生大黄(后下)、车前子、石决明、牛膝僵蚕栀子黄芩等。

黄疸虚脱,见黄疸迅速加重,伴面色苍黄、浮肿、促、神昏、四肢冷、胸欠温,治宜大补元,温阳固参附汤加减。常用药:人参附子干姜五味子麦冬、茵陈、金钱草

2.温阻滞

候:面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

分析:属阴湿性粘滞,寒湿阻,疏泄失常,故黄疸晦暗,持久不退;寒湿中阻,脾阳不振,故纳呆、便溏;淡、苔白腻为寒湿之象。

治法:温中化湿

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减。常用药:茵陈蒿退黄,干姜白术甘草温中燥湿党参健脾,薏苡仁、茯苓健脾湿

盛加附温阳;肿大,络脉瘀阻加三棱莪术化瘀;食少纳呆神曲、砂仁行气醒脾

3.气滞瘀积

候:面皮肤发黄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右胁下块质硬,肚膨胀,青筋显,或见瘀斑、衄暗红见瘀点,苔黄。

分析:气滞瘀,疏泄不畅,故黄色晦暗无华。瘀血阻故右胁下结成块,质硬。阻,,故见衄、瘀斑。

治法:化瘀消积。

方药府逐瘀汤加减。常用药:柴胡郁金壳、桃仁当归赤芍丹参行气化瘀。

大便于结加大黄通腑;皮肤瘀斑、便血皮、仙鹤草腹胀木香香橼理气;胁下块质硬加穿山甲、广虫活化瘀。

预防护理

预防

1.妊娠期注意饮食卫生,忌和辛热之晶。不可滥用药物。如孕母有炎病史,或曾产育病理胎黄婴儿贵,产前宜测定中抗体及其动态,并采取相应预防性服药措施。

2.注意保护新生儿脐部、部和皮肤,避免损伤,防止感染。

护理

1.婴儿出生后密切观察皮肤色的变化,及时了解黄疸出现时间及消退时间。

2.新生儿注意保暖,提早奶。

3.注意观察胎黄患儿的全身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吸吮困难、惊惕不安、两直视、四肢强直或抽搐,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和治疗。

文献摘要

《储病源候论儿杂病诸候·胎候》:“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

《活幼书·卷上》:“身黄暑湿得,外因分治最良;更有胎传生便见,母宜多服地黄汤。”

《医宗金鉴·卷五十四·黄疸门》:“阴黄者,乃湿,两虚而成,此最为危候。温去黄,以理中汤加茵陈之;温去黄,以茵陈四逆汤之。”

现代研究

卓安山,罗丽玲,陈上春,等.中药预防新生儿高红素血症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93;34(2):101

将适量茵陈、栀子黄芩、制大黄,分装于10mL安瓿备用。于小儿生后24小时取5mL加少量白糖哺乳前喂服,上下午各1次,连服3日。对照组32例,仅喂白水。结果实验组每日红素上升速度较对照组慢,红素始下降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

刘润侠,聂丽,刘艳巧,等.从湿热论治ABO母儿型不40例.陕西中医 1993;(12) :531

自拟黄散(生地、当归黄芩甘草益母草、制大黄),给确诊ABO母儿型不的孕妇服至分娩。新生儿出生后据情况茵陈蒿汤作预防性治疗,结果30例ABO母儿型不者仅发生轻度黄

"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胎风

下一篇 髓过氧化物酶缺乏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