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神经系统结节病

神经系统病又称为肉样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慢性肿病侵犯神经系统,致使患者出现神经系统损害。神经系统病多呈缓慢起病,神经系统损害症状的轻重与结肿是否活动、病变部位和范围有神经系统要累及膜、膜旁、实质、下丘及垂体等。(一)发病原因神经系统病(neurosarcoidosis)的病因至今仍不十分清楚。(二)发病机病性肿最易侵犯基底部软膜,使其......
目录

病理病因

(一)发病原因

神经系统病(neurosarcoidosis)的病因至今仍不十分清楚。

(二)发病机

病性肿最易侵犯基底部软膜,使其增厚,失去透明性,呈褐色,上有小的斑块,镜检:管周围可见均匀分布的多发性非干肿或肿性管炎,炎症可累及动脉,静,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的外膜,较少侵犯管中层,膜完整,实质的损害多位于幕上,呈占位性病变,病灶可以是单个或多个,与周围组织的界限不清,少数可有包膜,侵犯脊髓时,脊髓外观可正常,萎缩或类似,镜检:硬膜,蛛网膜,软膜,灰质及白质均可有肿浸润,常伴有侧索和后索脱髓鞘改变,周围神经损害时要在神经外膜与神经周围间隙的小管有较小的多发性肿,可伴有轴突变性和脱髓鞘改变,累及肉时,可见膜和束膜有肿浸润,疾病早期纤维可不受侵犯,以后可发生广泛性纤维间隙浸润,纤维变性被结缔组织代替,神经系统病的组织改变与其他器官受侵犯时一样,系非干性类上皮肿,要由类上皮样细胞组成,并伴有多核巨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巨细胞偶见星状体或舒曼(Schaumann)小体等包涵体,无干坏死,抗酸染色阴性,镀银染色可见结及周围有较丰富的网状纤维

临床表现

多呈缓慢起病,神经系统损害症状的轻重与结肿是否活动、病变部位和范围有

1.部损害

神经系统要累及膜、膜旁、实质、下丘及垂体等。

(1)膜损害者以慢性膜炎表现为,患者表现有头痛呕吐项强直或伴癫痫发作。

(2)颅底蛛网膜受累者,可有多数神经损害。

(3)膜受累者常伴有下丘垂体的损害,可有尿崩症、自神经功能紊乱及泌乳素水平异常等表现。

(4)实质的损害也比较常见,以脑室周围及室管膜受累为,表现为单个或多个结肿,患者常有头痛呕吐视盘水肿偏瘫偏盲失语,多发性肿损害可痴呆室管膜受累,常出现积水。

(5)以式发病者较少,可表现类似于

(6)可有脑干小脑的损害。

(7)神经系统病患者出现卒中样表现十分罕见。

2.脊髓损害

较少见,神经系统病的脊髓损害多呈亚急性或慢性病变,以局部肿浸润及局部占位表现为多见,临床表现为痛腿痛、无力、感觉减退或缺失、截瘫、大小便障碍等。

3.周围神经损害

神经系统病患者中神经受累最常见,可表现为单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病变、Guillain-Barre综征、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等神经损害,以面神经受损多见,可表现为周围性面瘫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等。

4.肉系统损害

有报道称本病肉损害的特征是肿性多发性炎的征象。临床可无症状或表现为无力萎缩、痛、肉结存在,以躯干、肢体近端肉损害为

并发病症

除以上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外,还可有皮肤,淋巴结及其他脏器受累的表现,可表现有皮肤结样红斑隆起,淋巴结肿大,咳嗽咳痰咯血等。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穿CSF检查常显示异常白细胞数明显增多,以淋巴细胞为,蛋白含量增高,约20%患者有CSF糖含量降低。CSF中IgG指数有时可增高,可以有或无寡克隆带。多数CSF中管紧张素Ⅰ转换酶(SACE)增高。

(2)清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增高明显,对神经系统病的诊断、判断其活动性均有较高的价值,但它并不是本病所特有的,其他疾病如多发性硬化Guillain-Barre综征、贝赫切特综征、神经系统变性病等也可增高,但不如神经系统病明显。

2.其他助检查

(1)电图可发现周围神经损害的改变,大多数显示有轻中度的感觉、运动传导速度降低,混肉动作电位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的波幅可正常或轻至中度降低。

(2)管造影大多正常,仅偶尔有管炎的表现,CT常表现有病变区密度的轻度增高,造影强化后病变呈均一强化,周围可出现水肿带。MRI对神经系统病的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可显示脑室周围白质有T2加权的高信号变化,T1加权像呈多种信号,混杂有膜病变时,强化扫描可发现膜强化。

(3)放射性核素67镓(67Ga)扫描病诊断价值较高,可早期发现部病灶。有者认为67Ga扫描与清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两者的结病的诊断准确率为80%~90%。

膜和组织或周围神经的活检可明确诊断。

诊断

神经系统病若在全身病的基础上出现一般诊断不难。若为病的惟一表现或病性肿首先侵犯神经系统时常起误诊。如出现有原因不明的中枢神经、周围神经肉系统损害以及分泌功能障碍等症状时,又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特是年轻成人患者,临床应高度怀疑有神经系统病的可能,如有皮肤、淋巴结病史更应考虑此病的可能。膜和组织或周围神经的活检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应与其他慢性无菌性膜炎、占位性病变、寄生虫病及猪囊尾蚴病(囊虫病)相鉴

治疗

绝大多数神经系统病患者可较长时间的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而获缓解。有者提出平均泼尼松治疗的疗程达60个月,对中枢神经系统病损呈慢性进性加重或反复发作者可加用环磷酰胺类药物或全量放射治疗。病情的反复和复发常见于积水患者或泼尼松量过小及疗程过短的患者,前推荐环孢素泼尼松用,泼尼松量减为原量的30%~50%,可获良好控制且减少了激素的副作用。

预后 

神经系统病的患者常因易复发,多呈缓慢进展性加重,预后较差。如果出现部占位性表现、积水及伴有癫痫的颅病变预后差。因此,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可使病情得以明显缓解,在疾病的缓解期应给予小激素维持,有可能改善预后。

预防护理

神经系统病尚无较好预防措施,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在缓解期给予小激素维持,可能改善预后。

饮食均衡,多吃水果蔬菜等高纤维食物,多吃鸡蛋、大豆等高蛋白质食品,注意饮食清淡,可进适量的运动。

忌烟、戒辛辣、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下一篇 心疳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