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十二指肠部位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障碍,形成十二指肠部的闭锁或狭窄,发生率约为出生婴儿的1/7,000~10,000,多见于低出生...病患部位:腹部所属科室:消化内科症状特征:恶心与呕吐并发症:更多&g[阅读全文]
摘要: 中草药名,《闽东本草》有记载。为桑科植物天仙果的茎、叶。夏、秋采收,洗净晒干。甘淡,温,无毒。入肺、脾、肾三经。补中益气,健脾化湿,强筋壮骨,消肿,活血解毒。治风湿关节痛,中气虚弱,气血衰微,四肢酸软,[阅读全文]
摘要: 牛奶树属于萝藦科、纤冠藤属植物纤冠藤(Gongronema nepalense (Wall.) Decne.)。 牛奶树是生活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森林里的一种植物。每年干旱季节,用刀割开其树皮,会[阅读全文]
摘要: 火,汉字常用字,拼音huǒ。本义是指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火”也常用来做汉字偏旁,在上下结构的汉字中作偏旁时,“火”被写成“灬”。 2019年11月20日,“汉语盘点2019”活动启动,国家语言[阅读全文]
摘要: 牛奶树子,中药名。为桑科植物对叶榕Ficus hispidaL. f.的果实。分布于华南及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肺热咳嗽,痔疮便血,腋疮。果实。味酸、性寒。归肺经。清热解毒。用于肺热[阅读全文]
摘要: 食管内异物(foreign body in oesophagus)是常见急症之一,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老人居多,幼儿次之。因大块异物可暂时停留在咽下部或食管入口部位狭窄处,可堵塞气道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阅读全文]
摘要: 牛奶浆,为桑科植物天仙果的果实,有润肠、治痔疾的功效。牛奶浆【植物形态】天仙果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约3~8米。枝条红棕色。叶互生,厚皮纸质;叶片长卵形或倒卵形,长7~20厘米,阔4~9厦米,中部以上较阔[阅读全文]
摘要: 中草药,也称为毛天仙草根,为桑科植物天仙果的根。生于山坡、溪旁、沟边、山谷以及灌木丛中和林区潮湿处,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异名】毛天仙果根(《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桑科植物天仙果的根。 【采[阅读全文]
摘要: 牛奶浆草,Euphorbia hippocrepica Hemsl.,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形似四叶草,又似银树叶。别名:见气消、柳州七、生死还阳、鬼打伞。用手指掐段会有白色浆液流出。用指甲掐断后会有如白色[阅读全文]
摘要: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鶒,部分肠管和(或)肠襻被包绕在十二指肠旁的腹膜后隐窝内称为十二指肠旁疝(paraduodenal hernias),亦称肠系膜疝(mesenteric hernia congenita[阅读全文]
摘要: 直立或攀援灌木,高40-60cm。枝、叶轴、叶柄、花序轴和花梗均有红色刚毛状牛奶莓腺毛和钩刺。叶纸质,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花3朵或数朵成伞房状花序,稀单生;花白色;花瓣椭圆形,具爪。聚合果长圆形,长1-[阅读全文]
摘要: 牛奶菜,别名:三百银、婆婆针线包、白杜仲、中叶杜仲;以全株、根入药。主治,全株:壮筋骨、健胃利肠。根:舒筋活络,行气止痛。泡酒服,治腰肌扭伤,风湿关节炎,跌打损伤。粗壮木质藤本,全株被绒毛。叶卵圆状心形[阅读全文]
摘要: 食管囊肿是较少见的食管良性肿物,是胚胎期的残余组织。因其形态类似良性肿瘤,一般将其列入食管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食管平滑肌瘤,居第2位。绝大多数位于食管壁内,可产生压迫周围脏器产生相应症状。早发现、早[阅读全文]
摘要: 牛尾参藤本。茎具纵向条纹,初被短柔毛,后变无毛。叶为指状,小叶3枚;叶柄长4-12厘 米,初时稍被短柔毛,后无毛。小叶卵形、椭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长8-12厘米,宽4-8 厘米,纸质,全缘,先端短渐尖,[阅读全文]
摘要: 【出处】:《四川常用中草药》【拼音名】:Niú Wěi Pào【别名】:山泡刺藤、黄泡叶(《四川常用中草药》)。【来源】:为蔷薇科植物黄泡子的叶和根。叶夏、秋采,根全年可采。【原形态】:常绿攀援或匍匐灌[阅读全文]
摘要: 牛尾独活,学名独活,又名大活、假羌活。芹亚科植物的一种。牛尾独活为伞形科植物短毛独活、独活的根,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主感冒,头痛,牙痛,风寒湿痹,腰膝疼痛,鹤膝风,痈疡温肿。「多年生草本,高达1-1.5[阅读全文]
摘要: 十二指肠重复畸形(duplication of the duodenum),亦称十二指肠内囊肿,为突出于肠壁外的球形囊腔。多数黏附于十二指肠后侧或内侧。是临床少内见的十二指肠先天性发育畸形。(一)发病原[阅读全文]
摘要: 病因病理学名词。①内外邪气相合为病。《素问·咳论》:“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以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邪气共同[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