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non-obliterative vascular ischemia of mesentery)是一种由肠系膜上动脉痉挛所引起的急性肠缺血,占急性肠系膜缺血的20~30%,病死率[阅读全文]
摘要: 阿是穴,穴位分类名,又名不定穴、天应穴、压痛点。这类穴位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置,一般都随病而定,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它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为腧,即人们常说的“有痛便是穴”。临床上[阅读全文]
摘要: 在正常情况下升结肠、降结肠、膀胱及输卵管等其一部分被腹膜所覆盖而另一部分则无腹膜包被该脏器由于先天性发育异常或后天因素,如年老韧带松弛,消瘦、内脏下垂等原因使该脏器的移动度加大,再加前述各项疝形成的因素[阅读全文]
摘要: 近年来大多数学者认为,腹股沟疝术后复发率在4% ~10%左右。最易复发的时间在术后6~12个月以内,腹股沟直疝术后复发是斜疝的4倍,复发疝修补术后再次复发率更高。根据复发疝的发生过程,临床可将其分为遗留[阅读全文]
摘要: 植株高20-35cm。根茎短而直立,连同叶柄基部密被深棕色、狭披针形鳞片,边缘有齿牙。叶簇生;叶柄长5-10cm,禾秆色,向上与叶轴和羽轴下面密被纤维状和狭披针形鳞片;叶片纸质,狭倒披针形,长15-20[阅读全文]
摘要: 窌 jiào ㄐㄧㄠˋ 收藏东西的地洞:“垣~仓廪者,财之末也。” 把东西收藏在地窖或洞穴里:“总兵马彪乃阙隧~药其中。” 郑码:WOMY,U:7A8C,GBK:B795 笔画数:11,部首:穴,笔顺编[阅读全文]
摘要: 骨节空隙处。多用于命名骨骼孔隙上的穴位。髋的别称。或尻骨。即骶骨。也叫“八髎”。拼音 :liáo词性:〈名〉笔画:二十画部首:骨五笔:mene骨节空隙处 髎音寥,骨空处也。——李时珍《奇经八脉考·释音》[阅读全文]
摘要: 牛肋筋(《贵州民间药物》)【异名】糯米药(《贵州民间药物》),拔腋草, 黄花母、地膏草(《广西药植名录》)。【来源】为 锦葵科植物小叶黄花稔的全草。【植物形态】见小叶黄花稔。【采集】秋后采收。【性味】《[阅读全文]
摘要: 牛百叶(omasum),别名牛胃、毛肚、百叶肚、肚尖等,是牛的胃之一,其中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叶瓣,表面呈现大量薄瓣状,带小突起,口感爽脆。牛百叶保留汁水的能力相当强,适合拌凉菜或者涮火锅。牛肚、大料、盐、[阅读全文]
摘要: “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十二经各有一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也各有一个郄穴,一共16个郄穴。除足阳明胃经的梁丘外,都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临床上郄穴多用于治疗急性病。郄[阅读全文]
摘要: 腹腔脓肿是指腹腔内某一间隙或部位因组织坏死液化,被肠曲、内脏、腹壁、网膜或肠系膜等粘连包裹,与游离腹腔隔离,形成局限性脓液积聚。腹腔脓肿可分为膈下脓肿、盆腔脓肿和肠间脓肿。一般均继发于急性腹膜炎或引起继[阅读全文]
摘要: 腔肺吸虫病(celiac paragonimiasis)是因并殖吸虫感染而引致的免疫性疾病,是并殖吸虫的囊蚴经肠道进入腹腔、肺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组织和脏器生长,虫体不同发育期的抗原诱发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阅读全文]
摘要: 肤胀,阳气不足,寒气留于皮肤而见肿胀之证。主证全身肿胀,腹大,皮厚。。”《医醇剩义》谓因宗气失守,虚气无归,寒气流窜周身皮肤,故见腹大身肿皮厚。治宜扶正祛寒,理气化浊,用祛寒建中汤等方。是寒气留滞在皮肤[阅读全文]
摘要: 足阳明胃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胃经。本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合天九之极,应土生金之意,胃属土,45属金,90属金,也可译为经络生穴位之观点),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阅读全文]
摘要: 腹茧症,于1978年命名,是腹部外科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其特点是全部或部分小肠被一层致密、灰白色质韧、硬厚的纤维膜所包裹。因其病因不同,临床表现不一,认识上也不一致,相继被报道为“小肠蚕茧包裹症、先天性[阅读全文]
摘要: 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肝,肝脏是动物体内储存养料和解毒的重要器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具有营养保健功能,是最理想的补血佳品之一。 各种菜系都有牛肝的做法。【出处】《别录》 【拼音名】Niú Gān【来源】[阅读全文]
摘要: 腹肌缺如综合征 英文名称:Orbinsky Syndrome为腹肌发育不良常合并四肢、泌尿系、胃肠道和心脏等器官的畸形①尿道完全性梗阻,出生后便肾功能衰竭,行泌尿系手术引流仍有少尿,短期内死于尿毒症。[阅读全文]
摘要: 牛肝菌,真菌门层菌纲真菌,是名贵稀有的野生食用菌,为“四大菌王”之一。牛肝菌菌盖扁半球形,光滑、不粘、淡裸色,菌肉白色,有酱香味,可入药,多集中在海拔高度300m~600 m之间,在海拔200 m或70[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