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本一侧45(左右两侧共90天九之极,应土生金之意,属土,45属金,90属金,也可译为经络穴位之观点),其中15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胸部与头面部。首承泣,末厉兑。治肠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过部位之病症。足阳明部位起于翼旁(迎香),挟上......
目录

循行

穴位图足阳明

部位起于翼旁(迎香),挟,左右侧交会于部,旁内眦,与足太阳相交,向下沿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两旁,环绕嘴,在颏承浆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后下缘到大迎处,沿下颌角上前,过上(客人),沿发际,到前。

经脉分支从大迎人迎,沿喉咙向下后至大椎,折向前,入缺盆,下穿过膈肌,属。直向下一支是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挟脐两旁(旁),下沟外的。本经脉又一分支从幽门处分出,沿,与直,而后下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前缘下至足,入足第二外侧端(厉兑)。本经脉另一分支从膝下3处(足三里)分出,下入中外侧端。又一分支从足上冲阳分出,前入足大侧端(隐白),交于太阴

《灵枢·经脉:“足阳明之。起于之交頞中,旁纳(一本作约太阳,下外,入上齿中,还出挟,环,下交承浆,却后下,出大迎,颊车,上前,过客人,发际,至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喉咙,入缺盆,下,属;其直者,从缺盆下乳,下挟脐,入街中;其支者,起于,下里,下至街中而,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胫外,下足,入中指间;其支者,下膝三,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上,入大间,出其端。”

经脉有承泣、四白、巨、地仓、大迎、颊车、下、头维、人迎、水突、舍、缺盆户、库房、屋窗、乳中、乳、不容、承满、梁门、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足三里、上巨虚、条、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厉兑,共45,左右90

病候

肠鸣腹胀腹痛痛,腹水呕吐消谷善饥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

腧穴

承泣

ST1 Chéng qì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足阳明胃经[解剖] 在眶下缘上,眼轮匝中,深层眶有眼球下直,下斜;有眶下动、静分支,眼动、静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经分支及动眼神经下支的支,面神经分支。

[治]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闰)动,眼歪斜。

[配伍] 配太阳赫肿痛,配阳白治眼歪斜。

[刺灸法]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肿。

[附注] 足阳明、阳跷、任脉会穴

四白

ST2 Sì bái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解剖] 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和上之间;有面动、静分支,眶下动、静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

[治] 目赤痛痒,,眼睑(闰)动,眼歪斜,头痛眩晕。

[配伍] 配阳白,地仓,颊车,谷治眼歪斜;配攒竹治眼睑(闰)动。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不可深刺。

足阳明胃经ST3 Jù liáo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平翼下缘处,当沟外侧。

[解剖] 浅层为上,深层为犬齿;有面动、静及眶下动、静;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

[治] 眼歪斜,眼睑(闰)动,鼻衄齿痛,颊肿。

[配伍] 配谷治齿痛;配地仓,颊车治歪。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3~0.5

[附注] 足阳明阳跷会穴

地仓

ST4 Dì cāng

[定位] 在面部,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解剖] 在轮匝中,深层为颊;有面动、静;布有面神经和眶下神经分支,深层为颊神经的末支。

[治] 歪,流涎,眼睑(闰)动。

[配伍] 配颊车、谷、治歪、流涎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

[附注] 手足阳明阳跷会穴

大迎

ST5 Dà yíng

[定位] 在下颌角前,咬附着部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

[解剖] 在咬附着部前缘;前有面动、静;布有面神经及颊神经

[治] 歪,口噤,颊肿,齿痛。

[配伍] 配颊车治齿痛。

[刺灸法] 避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

颊车

ST6 Jiá chē

[定位] 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隆起,之凹陷处。

[解剖] 在下颌角前,有咬;有咬动、静;布有神经,面神经及咬神经

[治] 歪,齿痛,颊肿,口噤不语。

[配伍] 配地仓治眼歪斜。

[刺灸法] 直刺0.3~0.5,平刺0.5~l

ST7 Xià guān

[定位] 在面部,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成的凹陷中。

[解剖] 当颧弓下缘,皮下有腮腺,为咬起始部;有面横动、静,最深层为上颌动、静;正当面神经颧眶支及神经分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

[治] 耳聋耳鸣聤耳齿痛,口噤眼歪斜。

[配伍] 配疾。

[刺灸法] 直刺0.5~l

[附注] 足阳明、足少阳会穴

头维

ST8 Tóu wéi

[定位] 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头正中线旁4.5

[解剖] 在颞上缘帽状膜中;有颞浅动、静支;布有神经的分支及面神经颖支。

[治] 头痛眩,痛,流泪,眼睑(闰)动。

[配伍] 配谷治头痛;配太冲治眩。

[刺灸法] 平刺0.5~l

[附注] (l)足阳明、足少阳阳维会穴

(2)《甲乙》不可灸。

人迎

ST9 Rén yíng

[定位] 在颈部,结旁,当胸锁乳突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解剖] 有颈阔,在胸锁乳突前缘与甲状软接触部;有甲状腺动脉;当颈、外动脉分歧处,有颈前浅静,外为颈;布有颈皮神经,面神经颈支,深层颈动脉球,最深层为交感神经干,外侧有神经降支及迷走神经

[治] 咽喉肿痛,气喘,瘰疬,压。

[配伍] 配大椎、太冲治压。

[刺灸法] 避颈总动脉,直刺0.3~0.8

[附注] (l)足阳明、足少阳会穴。(2)《甲乙》:不可灸。

水突

ST10 Shǔi tū

[定位] 在颈部,胸锁乳突的前缘,当人迎与舍连线的中点。

[解剖] 有颈阔,在甲状软外侧,胸锁乳突的交叉点;外侧为颈总动脉;布有颈皮神经,深层为交感神经发出的神经及交感干。

[治] 咽喉肿痛,咳嗽气喘

[配伍] 配天突治咳嗽气喘

[刺灸法] 直刺0.3~0.8

ST11 Qì shě

[定位] 在颈部,当锁骨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解剖] 有颈阔胸锁乳突起始部;有颈前浅静,深部为颈总动脉;布有锁骨神经前支,神经的分支。

[治] 咽喉肿病,气喘,呃逆,,瘰疬,颈项强

[配伍] 配水突治

[刺灸法] 直刺0.3~0.5

[附注] 本经气舍至乳,深部有大动脉等重要脏器。不可深刺。

缺盆

ST12 Qūe pén

[定位] 在锁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4

[解剖] 在锁骨上窝之中点,有颈阔;上有颈横动脉;布有锁骨神经中支,深层正当肩丛的锁骨上部。

[治]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

[配伍] 配俞治咳嗽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

[附注] 《图翼》:孕妇针。

ST13 Qì hù

[定位] 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前正中线4

[解剖] 在锁骨,胸大起始部,深层上锁骨;有胸肩峰动、静分支,外上锁骨下静;为锁骨神经,胸前神经分支分布处。

[治] 咳嗽气喘,呃逆,胸胁支满,胸痛

[配伍] 配俞治咳喘。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

库房

ST14 Kù fáng

[定位] 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4

[解剖] 在第一肋间隙有胸大胸小,深层为肋间、外,有胸肩峰动、静减及胸外侧动、静分支;布有胸前神经分支。

[治] 咳嗽气喘,咳唾脓,胸肋胀痛。

[配伍] 配屋治胸肋胀痛。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

ST15 Wū yì

[定位] 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4

[解剖] 在第二肋间隙,有胸大胸小,深层为肋间;有胸肩峰动、静分支;布有胸前神经分支。

[治] 咳嗽气喘,咳唾脓,胸肋胀痛,乳痈

[配伍] 配天宗治乳痈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

ST16 Yìng chuāng

[定位] 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4

[解剖] 第三肋间隙,有胸大,深层为肋间、外;有胸外侧动、静;布有胸前神经分支。

[治] 咳嗽气喘,胸肋胀痛,乳痈

[配伍] 配屋乳痈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

乳中

ST17 Rǔ zhōng

[定位] 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中央,前正中线4

[附注] 本不针不灸,只作胸部腧的定位标志。

ST18 Rǔ gēn

[定位]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部,当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4

[解剖] 在第五肋间隙,胸大下部,深层有肋间、外;有肋间动脉,胸壁浅静;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层为肋间神经干。

[治] 咳嗽气喘,呃逆,胸痛乳痈,乳汁少。

[配伍] 配少泽、膻中乳痈;配少泽、足三里治乳少。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

不容

ST19 Bù róng

[定位] 在上部,当脐中上6前正中线2

[解剖] 当及其鞘处,探层为;有第七肋间动、静分支及壁上动、静;当第七肋间神经分支处。

[治] 呕吐胃病食欲不振腹胀

[配伍] 配中脘治胃病

[刺灸法] 直刺0.5~0.8

承满

ST20 Chéng mǎn

[定位] 在上部,当脐中上5前正中线2

[解剖] 当及其鞘处,深层为;有第七肋间动、静分支及壁上动、静;分布;当第七肋间神经分支处。

[治] 痛,吐血食欲不振腹胀

[配伍] 配足三里治痛。

[刺灸法] 直刺0.8~l

梁门

ST21 Liáng mén

[定位] 在上部,当脐中上4前正中线2

[解剖] 当及其鞘处,深层为;有第七肋间动、静分支及壁上动、静;当第八肋间神经分支处(右侧深部当下缘,幽门部)。

[治] 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

[配伍 ] 配梁丘、中脘、足三里治痛。

[刺灸法] 直刺0.8~1.2

ST22 Guān mén

[定位] 在上部,当脐中上3前正中线2

[解剖] 当及其鞘处;有第八肋间动、静分支及壁上动、静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分支(部为横结肠)。

[治] 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水肿

[配伍] 配足三里、水分治肠鸣腹泻

[刺灸法] 直刺0.8~1.2

太乙

ST23 Tài yǐ

[定位] 在上部,当脐中上2前正中线2

[解剖] 当及其鞘处;有第八肋间动、静分支及其壁下动、静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分支(部为横结肠)。

[治] 胃病心烦癫狂

[配伍] 配中脘治痛。

[刺灸法] 直刺0.8~1.2

滑肉门

ST24 Huá ròu mén

[定位] 在上部,当脐中上1前正中线2

[解剖] 当及其鞘处;有第九肋间动、静分支及壁下动、静分支;布有第九肋间神经分支(部为小肠)。

[治] 痛,呕吐癫狂

[配伍] 配足三里治痛。

[刺灸法] 直刺0.8~1.2

天枢

ST25 Tiān shū

[定位] 在中部,平脐中,脐中旁2

[解剖] 当及其鞘处;有第九肋间动、静分支及壁下动、静分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部为小肠)。

[治] 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胀肠鸣;配气海治绕脐痛;配上巨虚,下巨虚治便秘泄泻

[刺灸法] 直刺 l~1.5

[附注] (l)大肠募穴;(2)《千金》孕妇不可灸。

外陵

ST26 Wài líng

[定位] 在下部,当脐中下1前正中线2

[解剖] 当及其鞘处;布有第十肋间动、静分支及壁下动、静分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部为小肠)。

[治] 腹痛疝气痛经

[配伍] 配子宫、三阴交治痛经

[刺灸法] 直刺 l~l.5

大巨

ST27 Dà jù

[定位] 在下部,当脐中下2前正中线2

[解剖] 当及其鞘处;有第十一肋间动、静分支,外侧为壁下动、静;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部为小肠)。

[治] 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疝气遗精早泄

[配伍] 配中极、次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 l~1.5

水道

ST28 Shuǐ Dào

[定位] 在下部,当脐中下3前正中线2

[解剖] 当及其鞘处;有第十二肋间动、静分支,外侧为壁下动、静;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部为小肠)。

[治] 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痛经,不孕,疝气

[配伍] 配三阴交、中极治痛经、不孕。

[刺灸法] 直刺 l~1.5

归来

ST29 Guī lái

[定位] 在下部,当脐中下4前正中线2

[解剖] 在外缘,有膜;外侧有壁下动、静;布有髂神经

[治] 腹痛疝气月经不调,白带阴挺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气;配三阴交、中极治月经不调。

[刺灸法] 直刺 l~l.5

ST30 Qì chōng

[定位] 在沟稍上,当脐中下5前正中线2

[解剖] 在耻外上,有外斜膜,在腹膜下部;有壁浅动、静分支,外壁为壁下动、静;布有髂神经

[治] 肠鸣腹痛疝气月经不调,不孕,阳痿阴肿

[配伍] 配气海治肠鸣腹痛

[刺灸法] 直刺0.5~l

[附注]冲脉所起。

髀关

ST31 Bì guān

[定位]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髋时,平会阴,居缝匠外侧凹陷处。

[解剖] 在缝匠和阔筋膜之间;深层有旋外侧动、静分支;布有外侧皮神经

[治] 痛膝冷,痿痹,腹痛

[配伍] 配伏免治痿痹。

[刺灸法] 直刺 l~2

伏兔

ST32 Fú tù

[定位]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

[解剖] 在中有旋外侧动、静分支;布有前皮神经外侧皮神经

[治] 痛膝冷,下肢麻痹疝气,脚

[配伍] 配髀关、阳陵泉治下肢痿痹。

[刺灸法] 直刺 l~2

阴市

ST33 Yīn shì

[定位]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

[解剖] 在外侧之间;有旋外侧动脉降支;布有前皮神经外侧皮神经

[治] 腿膝痿痹,屈伸不利疝气腹胀腹痛

[配伍] 配足三里、阳陵泉治腿膝痿痹。

[刺灸法] 直刺 l~l.5

梁丘

ST34 Liáng Qīu

[定位] 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

[解剖] 在外侧之间;有旋外侧动脉降支;布有前皮神经外侧皮神经

[治] 膝肿痛,下肢不遂,痛,乳痈血尿

[配伍] 配足三里、中脘治痛。

[刺灸法] 直刺 l~1.2

[附注] 足阳明郄穴

ST35 Dú bí

[定位] 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解剖] 在髌韧带外缘;有膝关节动、静网;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腓总神经关节支。

[治] 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脚

[配伍] 配阳陵泉、足三里治膝痛。

[刺灸法] 向后斜刺0.5~l

足三里

ST36 Zú sān lǐ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下3前缘一横指(中指)。

[解剖] 在胫长伸之间;有胫前动、静;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治] 痛,呕吐,噎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虚劳赢瘦。

[配伍] 配中脘、梁丘治痛;配呕吐;配气海腹胀;配膻中、乳治乳痛;配阳陵泉、悬钟治下肢痹痛;常灸天里可养志保健。

[刺灸法] 直刺1~2

[附注]

(l)足阳明所人为“”。

(2)本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

(3)参考资料:

a.据报道,针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观察发现弛缓时针刺使收缩加强,紧张时变为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

b.据报道,针刺单纯性消化不良中毒消化不良患儿的足三里、谷、三阴交,可使原来低下的游离酸、总酸度、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

c.据报道:针刺人及家兔的足三里,发现裂解素(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体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也能灭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单位,兔增加62.1单位,两者均在针后12小时增加最显。

d.据报道:针刺家兔的“足三里’、“大推”可使其调理素明显增加,从而促进白细胞吞噬指数的上升,增强其免疫能力。

上巨虚

ST37 Shàng Jù Xù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下6

[解剖] 在胫中;有胫前动、静;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当腓深神经

[治] 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脚

[配伍] 配足三里、气海便秘泄泻

[刺灸法] 直刺 l~2

[附注] 大肠合穴

ST38 Tiáo Kǒu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下8

[解剖] 在胫中;有胫前动、静;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当腓深神经

[治] 脘疼痛,下肢痿痹,转筋肿,肩痛。

[配伍] 配肩髃、肩、治肩痛。

[刺灸法] 直刺 l~1.5

下巨虚

ST39 Xià Jù Xù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下9前缘一横指(中指)。

[解剖] 在胫长伸之间,深层为胫长伸;有胫前动、静;布有腓浅神经分支,深层为腓深神经

[治] 小腹痛泄泻痢疾乳痈,下肢痿痹。

[配伍] 配天枢、气海腹痛

[刺灸法] 直刺l~1.5

[附注] 小肠合穴

丰隆

ST40 Fēng lóng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外尖上8,条外,前缘二横指(中指)。

[解剖] 在长伸外侧和腓骨之间;有胫前动脉分支;当腓浅神经处。

[治] 头痛,眩晕,咳嗽呕吐便秘水肿癫狂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池治眩晕;配膻中俞治咳嗽

[刺灸法] 直刺 l~1.5

[附注] 足阳明经络

解溪

ST41 Jiě Xī

[定位] 在足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长伸之间。

[解剖] 在拇长伸膜与长伸胫之间;有胫前动、静;浅部当腓浅神经,深层当腓深神经

[治] 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配伍] 配阳陵泉、悬钟治下肢痿痹。

[刺灸法] 直刺0.5~l

[附注] 足阳明为“”。

冲阳

ST42 Chōng Yáng

[定位] 在足最高处,当拇长伸长伸之间,动脉搏动处。

[解剖] 在长伸外侧;有足动、静及足网;当腓浅神经的足侧皮神经第二支本干处,深层为腓深神经

[治] 眼歪斜,面肿,齿痛,癫狂痫,胃病,足痿无力

[配伍] 配大椎、丰隆治癫狂痫。

[刺灸法] 避动脉,直刺0.3~0.5

[附注] 足阳明所过为“原”。

陷谷

ST43 Xiàn gǔ

[定位] 在足,当第2、3跖骨部前凹陷处。

[解剖] 有第二跖骨;有足网;布有足侧皮神经

[治] 面浮肿,水肿,肠鸣腹痛,足肿痛。

[配伍] 陷谷、上星、会、前、公孙、治卒面肿。

[刺灸法] 直刺0.3~0.5;可灸。

[附注] 足阳明所注为“输”。

ST44 Nèi tíng

[定位] 在足,第2与第3之间,蹼缘后赤白肉际处。

[解剖] 有足网;布有腓浅神经支。

[治] 齿痛,咽喉肿病,歪,鼻衄胃病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热病,足肿痛。

[配伍] 配谷治齿痛;配地仓颊车治歪。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

[附注] 足阳明所溜为“荥”。

厉兑

ST45 Lì duì

[定位] 在足第2外侧,甲角0.1

[解剖] 有动脉成的动脉网;布有腓浅神经的足支。

[治] 鼻衄齿痛,咽喉肿痛,腹胀热病多梦癫狂

[配伍] 配门治多梦

[刺灸法] 浅刺0.1

[附注] 足阳明所出为“井”。

经别

《灵枢·经别》:足阳明之正,上至,入于里(1),属,上通于,上,出于,上頞(出页)(2),还系目系(3),于阳明也。

注释

(1)里——腔之

(2)頞(出页)——頞,;(出页),眼眶下部。

(3)目系——眼后连于者。

语译

足阳明经别,在大腿前面从足阳明分出,进入腔之,属于腑,布到脾脏,向上通连心脏,沿着食道浅出于口腔,上达于和眼眶下部,回过来联系到眼后与相连的组织目系),仍会于足阳明

经筋

《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1),结于上,(斜)外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直上结于枢,上胁,属。其直者,上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辅骨少阳。其直者,上伏兔,上结于,聚于阴器,上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于(九页),下结于,上太阳太阳上纲(2),阳明为下纲(3)。其之者,从颊结于前。

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4),伏兔转筋前肿,颓疝(5),筋急,缺盆及颊,卒僻(6),急者,热则筋纵、。颊筋有则急,颊移;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注释

(1)中三指——即足次、中及无

(2)(3)纲——原作“网”,此据《甲乙》、《太素》改。

(4)脚跳坚——脚部活动感觉僵硬不舒适。

(5)颓疝——又作“隤”。因疝气下颓,故。参见足厥阴条。

(6)僻——指角歪斜。

语译

足阳明经筋,起始于足次、中及无,结于足,斜向外加附于腓骨,上结于胫外侧,直上结于枢,又向上沿胁部属于;其直的上沿胫,结于膝部,分支之筋结于辅骨部,并足少阳经筋;直的沿伏兔上,结于大腿部而聚会于阴器。再向上分布到部,至缺盆处结集;再向上至颈,夹旁,旁颧部,相继下结于,从于足太阳经筋太阳经筋为“上纲”(上睑),阳明经筋为“下纲”(下睑)。另一分支之筋,从面颊结于前部。

其病症:可出现足中及胫部支撑不适,拘紧疼痛,足部活动感觉到僵硬不舒,前拘紧疼痛,前部肿,疝气部筋肉拘紧,向上牵制到缺盆和颊部,突然发生角歪斜,如有则掣眼睑不能;如有热则筋松弛使眼睑不能睁。颊筋有使筋紧急,牵颊部致角移动;有热时则筋肉松弛收缩无力,所以歪。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腹茧症

下一篇 肤胀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