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瘾
基本内容
成瘾—addiction成瘾的概念来自于药物依赖(或者说药物成瘾)。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委员会对药物成瘾的定义是:药物依赖性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它表现出一种强迫性连续定期用该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为的是要去感受它的精神效应,或是为了避免由于断药所引起的不舒适。现在成瘾的内涵已经涵盖了物质(药物)成瘾和行为成瘾。成瘾的核心特征是患者明确知道自己的行为有害但却无法自控。
成瘾是与人类文明共生的一种现象,它的发生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现已发展成为影响人类心身健康的全球性灾难。成瘾行为分为物质成瘾和精神行为成瘾,主要包括处方药滥用成瘾(如止咳药水、曲马多、复方甘草片、复方地芬诺酯)、阿片类药物成瘾(如吗啡、杜冷丁、美沙酮、丁丙诺菲等)、新型毒品成瘾(如K粉、摇头丸、冰毒、麻古、五仔等)、传统毒品成瘾(如海洛因、黄皮、大麻)、安眠药成瘾(如安定、舒乐安定、三唑仑、阿普唑仑等)、酒瘾、烟瘾、性爱成瘾、电子游戏成瘾、网络成瘾等行为。目前世界精神病学界已经普遍认为成瘾性疾病尤其是毒品成瘾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疾病,国内成瘾医学和心理学专家提出成瘾不仅是一类躯体疾病,更是一种心理疾病。这样就将传统上从道德角度来看待成瘾性问题而转入从医学和心理学角度看待病人,这一转换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将有助于对成瘾性疾病的进一步的研究以及正确对待患有成瘾性疾病的人群。
成瘾性疾病的治疗目前在国内外都是一个难题。以前的治疗往往局限于药物治疗,多年的实践证明单纯的药物治疗复发率很高。因此,现在倾向于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及家庭治疗相结合进行综合性治疗。国内成瘾医学专家提出一种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矫正、感恩教育和社会支持“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成瘾性心理疾病的治疗模式。
药物依赖
药物依赖是指对药物强烈的渴求。病人为了谋求服药后的精神效应以及避免断药而产生的痛苦,强制性地长期慢性或周期性地服用。耐药性(tolerance)是指重复使用某种药物,其应用逐渐减低,如欲得到与用药初期的同等效应,必需加大剂量。交叉耐药性,是指某种药物形成的耐药性,在开始用其他药物时出现耐药性而言。吗啡及其他镇静剂、酒精和许多镇痛安眠药之间,可看到这种现象。药物依赖性有精神依赖(psychological dependence)和躯体依赖(physical de-pendence)之分。精神依赖是指病人对药物的渴求,以期获得服瘾药后的特殊快感。精神依赖的产生与药物种类和个性特点有关。容易引起精神依赖的药物有:吗啡、海洛因、可待因、度冷丁及巴比妥类药物、酒精、苯丙胺、大麻、盐酸萘甲唑啉滴鼻液、盐酸曲马多、麻果、等。
药物依赖特征
可能产生依赖性的药物很多,主要包括镇静催眠药、镇痛药、麻醉药、兴奋药及拟精神病性药物等。各种药物依赖具有以下共同特征。(一)精神依赖性 病人不顾药物的作用和后果,在精神上依赖于药物,要求持续用药。(二)躯体依赖性 病人在断药时产生躯体症状(即戒断症状),其表现恰与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反;为此而强制性地要求用药。 (三)药物的耐受性 药物在应用过程中的效应逐渐下降,若要取得满意而足够的药理效应,必须增加剂量。药量越用越大,可高达常用量的数倍或数十倍。(四)对个人及社会的不良影响 长期用药可导致营养不良、代谢障碍、慢性中毒和机体抵抗力的削弱以及人格改变,如失去进取心、缺乏责任感、道德败坏,甚至出现违法乱纪行为。
药物依赖临床表现
(一)镇静催眠药依赖 我国早期使用的这类药物包括巴比妥类和非巴比妥类催眠药,其中以安眠酮、导眠能、安宁、速可眠等最易产生依赖性,现已基本上被淘汰,很少处方。目前广泛应用的各种苯二氮卓类药物,仍有潜在的药物依赖危险,应引起临床医师的警惕。交叉耐受性较常见,有不少患者可同时存在多种药物依赖。镇静催眠药依赖的戒断症状大致相似。精神症状包括焦虑、不宁、抑郁、失眠、注意涣散、乏力倦怠等,重者可产生幻觉妄想或谵妄状态。躯体方面可出现食欲不振、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肌肉疼痛、发热、震颤、癫痫发作。这类症状在停药后1~3天内发生,7~14天后逐渐消退。少数特别严重者可发生心律失常、心血管性虚脱及类似脑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二)镇痛药物依赖 本类药物包括吗啡、鸦片、海洛因、度冷丁、可待因、美沙酮(methadone)、镇痛新(pentocine)等。本组药物的精神及躯体依赖性和耐受性均极易产生,常用剂量连续使用二周即可成瘾,其中以海洛因的依赖作用最强,美沙酮的依赖作用最弱。戒断症状在停药4~16小时出现,第二、三天达高峰,可持续一周左右,少数可迁延数月。主要表现为失眠或嗜睡、食欲不振、焦虑、抑郁、打呵欠、流泪流涕、出汗、战栗、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肌肉抽动和皮肤感觉异常。严重者可产生意识障碍、兴奋躁动、癫痫发作、循环或心力衰竭等。常用镇痛药APC依赖亦有报告。
药物依赖治疗说明
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治疗包括三个方面:戒断药物、处理戒断症状和治疗可能存在的慢性中毒和躯体并发症。戒断可采取剂量递减法。镇静催眠药依赖也可用既不易成瘾,又具催眠镇静作用的氯丙嗪作替代药物;镇痛药依赖在国外应用美沙酮替代疗法,此法虽为病人易于接受,但美沙酮本身可致依赖性。为了预防药物依赖的形成,医生处方时应注意药物成瘾的可能性。本组药物均不宜长期应用,必要时可间歇轮替用药。在临床上更不应该把镇静药物当作安慰剂使用。胰岛素低血糖治疗,可有助于减少或减轻戒断症状。药物戒断后,仍应对患者进行教育,肯定成绩,树立信心,坚持停药,防止再染。
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又称网络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种生理性不适。网络成瘾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使用网络产生强烈欲望,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按照《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网络成瘾分为计算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交友成瘾、网络信息收集成瘾、网络交易成瘾5类。标准明确了网络成瘾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有台湾学者认为,网络成瘾是由于重复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且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欲望,同时对上网带来的快感一直有生理及心理依赖。也就是说,因为网络的许多特质带给使用者许多快感,同时又因很容易重复获得这些愉悦的体验,使用者便在享受这些快感时渐渐失去了时间感,一方面逐渐对网络产生依赖,另一方面导致沉迷和上瘾。
国外学者Grohol认为,使用互联网的行为具有阶段性:第一阶段是成瘾阶段,新用户往往采用完全沉溺于其中的方式,来使自己适应新环境;第二阶段是觉醒阶段,用户开始减少互联网的使用;第三阶段是平衡阶段,此时用户进入了正常的互联网使用状态。他认为,那些被互联网“俘获”的人主要是不能顺利度过第一阶段,需要他人帮助进入第三阶段。而对于一个已经度过第一阶段并进入第三阶段的网络“老手”,也仍然有可能出现滥用,例如他想寻找更有吸引力的聊天室、新闻组或Web站点等。
网络成瘾的戒除办法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政策保障三者结合形成的社会效应,是扭转青少年网瘾的关键。那么对上网成瘾的孩子该采取怎样适当的家庭教育呢?不同的孩子虽然上网成瘾的原因也有不同,但作为家长首先要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拥有成人感,他们渴望能与家长进行平等的对话,而多数家长通常对青春期的孩子采用对待儿童的态度,从而造成了与孩子间沟通的障碍。“要相信孩子是可以改变的!”孩子要觉醒,父母首先要觉醒,即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1)和孩子平等对话,孩子上网成瘾,主要原因是家长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尊重孩子,设立教育底线,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要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孩子说话,应将自己摆在一个“参谋”的位置上。在作出有关孩子的决定时,多引导孩子发表看法,家长则以建议的形式将自己的决定告诉孩子,让他们自己作出判断。同时,在引导孩子自我决策时,家长也应设立一个教育底线。比如,可以给孩子设立一个上网时间段,但前提是他们必须完成学习任务,比如老师布置的作业或家长的考核;在管理孩子上网时,家长应结合孩子的个性和爱好,跟他们一起聊聊网上的轻松话题,将他们的兴趣引到一些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网络信息上来等。而很多家长诉苦:“大道理、小道理都讲了,各种方法用尽,软硬兼施,就是不起作用。孩子着魔似地上网玩游戏,不学习,不吃饭,逃学,有时跑出去。怎么办呢?”还是没有把道理给孩子说透彻,其实天下的道理说到底都很简单,但如何让孩子口服心服地接受,就大有学问了。就是理性、平等、友好地和孩子对话。让孩子戒网瘾的诀窍就是同孩子沟通。作为家长,要保持理性的态度,慢慢与孩子沟通并从各方面切入他的盲点,这样做就是水到渠成。我们孩子上网成瘾是一个果,不是因,是很多的不良因素造成的,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造成的。不要先问孩子为什么上网成瘾,这样是错误的。大部分家长说你怎么天天上网,不学习,孩子反感透了。我跟他们聊天根本不谈网络的问题,谈你多大了?哪个学校的?是重点班吗?就是自然的聊天,就是问各方面的情况。来看“病”的孩子一开始也是被骗来的,根本不理我,不看我,说话的态度非常不好。很多父母和老师会问孩子:“你怎么这个态度?”孩子就不说了。你不能光说孩子有问题,家长也有问题。我是从事教育的,所以要保持我理性的态度,慢慢地走进他的心里,慢慢谈,从各方面切入他的盲点,这样会比较自然,也就是水到渠成。通过大量帮助青少年的工作,探索和总结出了“五心”(责任心、爱心、耐心、细心、关心)“两律”(纪律、自律)、“三德”(社会道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心得体会。我们很多做思想工作的,往往一开始就直指人家的缺点,哪壶不开提哪壶,直戳痛处,叫人难以接受。上网少年首先是心智发育不健全的孩子,甚至是问题少年,而我们一些家长、老师和其他做思想工作的人,往往用简单的方法,以不变的方法应对万变的孩子,这样怎能有效果呢。
(2)培养孩子爱好,转移兴趣点,常听到很多家长反映,为什么我的孩子大道理都说得头头是道,可就是偏偏知错而为,其实这是青春期孩子的正常反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模仿家长的说教,但却并不能理解其中深远的内涵,他们更关注的是眼前快乐与否和得失。家长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温暖和爱心,应首先明白这个道理。当孩子沉迷网络后,家长不应采取放任或暴怒的极端方法,而应以包容、客观的态度。家长可在生活中对孩子的一些积极行为给予肯定,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淡化,对孩子的爱好和特长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针对性的把他们对上网的兴趣扭转到生活和学习中来。
(3)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流,多数上网成瘾的孩子都是在网上玩游戏,严格来讲,电脑游戏本身只是一种科技产品,至于是用它来放松身心,还是沉迷其中都在于使用者本身。因此,对待青少年上网成瘾现象,应以预防为主。家长和老师都不应强行排斥孩子接触网络,这样反而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应在有效的监管下,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将他们在网上单纯玩乐的兴趣,转移到对这一科学技术的兴趣上来。对于已经上网成瘾的孩子,家长不要急切地逼着孩子迅速扭转,而应给他们一个自我觉悟和转变的时间。在这一调整过程中,家长应根据与孩子沟通的程度、孩子对家庭教育的接受程度及时进行反思。如果家长感到孩子自控力不足,或无法找到家庭教育的障碍时,可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教育专家这类专业人士来对孩子进行指导,鼓励并设法为孩子营造出与同龄人现实交往、展现自我的交流环境。当孩子逐渐产生改变自我的想法后,便可以结合孩子的兴趣,引导他们培养另一个兴趣点。同时,迷恋上网的孩子通常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不愿与人交流、对网络以外的事物反应冷淡、情绪不稳定等现象,对这类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为他们建立一个全新的、相对独立的转变环境,家长可让孩子参加一些夏令营、素质培养班之类的同龄人团体,让他们在无法接触网络的环境中,在老师的引导下试着与人交际,尝试体验网络以外的同龄人群体游戏的乐趣,使孩子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摆脱出来。
(4)心理咨询专家建议 ,心理咨询专家陈智雄提醒部分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家长,要作好“八年抗战”式的长期“爱的支持”的心理准备。他认为,青少年网络成瘾,部分责任在他们自己,也有部分责任在亲友和社会。 陈智雄指出,网络成瘾者很需要社会功能的修通,这里面往往需要亲友们和全社会的长期关心和支持。他说:“其实,只要网瘾者重新认识到爱与生活的美好,他们就不会再愿意整天面对‘冰冷无情’的电脑了。”
治疗机构弊病
2007年,随着媒体的连续曝光,包括网瘾治疗机构在内的所谓“择差教育”在国内受到了全面质疑。先是4月,重庆大东方行走学校的一名13岁的北京男孩小弈,因不堪学校折磨,服用外用药高锰酸钾后坠楼,揭开了某些“择差教育”机构不为人知的教学内幕——教官用皮带、电线和竹戒尺打学生,用脚把学生踹到吐血,甚至打伤学生后在伤口上撒盐。这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培训机构办学混乱,管理真空,将孩子们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粗暴地剥夺走,更像是强制改造的“监狱”,而非育人育才的“学校”。讽刺的是,2007年1月央视的《新闻调查》还曾报道过另一所行走学校——徐向洋的“魔鬼训练营”,对“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惩戒”作了一次正面的传播。
2007年6月,一个名为“陶宏开骗我血汗钱”的博客出现在新浪博客上。博主说他是一个高一女生的家长,去年暑假期间因孩子沉迷上网聊天,先后两次为孩子报名参加了陶宏开戒网瘾夏令营,总共花费近3万元,没想到孩子不仅没有戒掉网瘾,反而脾气见涨,动辄对家人大发雷霆。这个博文目前尚未被被证实。8月,《北京晚报》刊登了一篇题为《万元戒网瘾费打水漂?戒瘾培训效果遭专家质疑》的文章,称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戒除网瘾机构有200多个,这些治疗机构收费高昂,例如江苏徐州魔鬼训练学校学员第一次缴费时,需要一次性缴纳半年训练费12000元、1000元押金、640元服装被褥和2000元建校费,共计15640元,半年后每月还要交训练费2000元。12月,央视的《大家看法》再次披露了国内戒网瘾机构的混乱,节目中谈到一个14岁的女孩因沉迷《梦幻西游》而辍学在家,父亲带她去多家戒网瘾机构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法,服用镇静药物、接受电疗、催眠、输液,请医生一对一看护,去行走学校接受半军事化训练,参加陶宏开戒网瘾夏令营……前后总共花去150万元,却收效甚微。
无论是行走学校、戒网瘾夏令营,还是网瘾治疗中心,如果家长们幻想在几个月内就能把十几年来积累下来的教育问题统统解决掉,幻想着只要舍得掏钱、舍得让孩子吃苦,孩子就能脱胎换骨,自己就能轻轻松松推卸掉肩上的监护责任,最后只能是陷入更深更隐蔽的泥沼之中。
中国网络成瘾研究和预防
我国从1994年开始重视成瘾医学的研究和预防。除了网络成瘾,赌博成瘾、工作成瘾、购物成瘾、饮食成瘾、性成瘾、烟酒成瘾等都是成瘾疾病。网络成瘾的患者数量最多,其中,玩游戏成瘾中以沉迷于《征途》的人居多(由于cctv的广告),很多患者到了难以与真实世界区分的程度。北京公安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中76%的人都是网络成瘾患者。
《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确立,不仅为临床医学增加了新病种,还明确了网络成瘾患者应该由具有精神科的医疗单位收治,为这些患者得到科学有效治疗提供了途径。“网络成瘾是可以治疗的,一般治疗时间为3个月左右,80%的患者都可以通过治疗摆脱瘾病。” 据悉,这部由军区总医院牵头制定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将由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报批国家卫生部后,在全国各大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精神科推广使用。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出台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国家。
中国首部《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玩游戏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当然,很多症状都是精神病的一种,法律上只规定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犯罪不用承担法律责任。所以,将网络成瘾纳入精神病不等于犯罪免责。
信息成瘾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