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断续的肌收缩

阵挛痉挛,呈断续的律性收缩,间有松弛。痉挛亦称抽搐或偏侧痉挛症,是一侧面神经受激惹而产生的功能紊乱症候群。多是一侧,双侧罹患者很少,约占4%。患者多是40岁以上成人,男女性之比为2∶3。发病率约占人群之64/100000。Stocks曾报道一家四代人中有13人患病,但非遗传性疾病。病因可将此病分为特发与继发两种。继发性者亦称症状痉挛,凡在大脑皮层到面神经分支末梢的......
目录

病因

病因可将此病分为特发与继发两种。继发性者亦称症状痉挛,凡在大脑皮层到面神经分支末梢的整个通道中,任何压迫刺激性病变均可诱发此病。临床常见的如中耳乳突炎症和肿,桥小脑角的占位性病变(脂瘤神经)及炎,蛛网膜炎,多发性硬化,Paget病和颅凹陷症等。凡查不出诱因者,统称为特发性痉挛,约占发病总数的2/3。1966年Jannetta提出,面神经桥脑处(REZ)被走的小动脉压迫,是构成痉挛的要诱因,并采用显微管减压术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

诊断

典型抽搐状态,不伴其他阳性神经体征,一般诊断不难。应常规进电图、电图检查,必要时还应进乳突、颅骨X线摄,头颅CT及MRI检查,以排除乳突及颅骨疾患。用电刺激患侧眶上神经,患侧眼轮匝及其他面神经支配的肉同步发生收缩是其特点。正常者或其他疾病刺激单侧眶上神经,仅起单侧眶上神经支配的眼轮匝收缩。

Jannetta提出,面神经桥脑处(REZ)被走的小动脉压迫,是构成痉挛的要诱因,这些管有小脑前下和后下动脉,也有张的粗大静。人到中年以后,这些正常和神经交叉压迫的硬化压升高,长期压迫神经脱髓鞘变性,使神经轴索间发生电现象,兴奋由传出而变成传入,可有大量异常电位蓄积和发放,可痉挛发作。此论点还可用以解释三叉神经痛和神经痛的病因。但近年来也有不少者持否定意见,因为有很多人面神经管压迫并不发生痉挛,而痉挛病人有20%~30%查不到神经管压迫。作者等近年曾对30例病人进清和液微量素测定,发现所有病人钙、镁离子均明显减少,可见管压迫性神经脱髓鞘,必须在钙、镁离子减少的环境中才能激惹发病。

【临床表现】

始为一侧眼睑跳动,逐渐由上向下可扩展到半侧面,严重才可累及颈及肩部群。这种不自痉挛,自己不能控制,情绪紧张、过度疲劳可诱发或使病情加重。据测试,这种面同步放电为每秒350次,表现为眼睑紧角歪斜,一次抽搐时程者数秒,长者数分钟,间歇期长短不定,发作时患者心烦意乱,视物不清,偶有面部酸痛、鼻塞头痛者。一般睡眠中不发作,但也有11%的病人于睡中仍照常抽动,影响睡觉。发作越来越频繁,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病久后力逐渐减弱,到晚期可发展到半侧面瘫而告终。

鉴别

临床上应与下列疾病相鉴

1.面瘫后遗症抽搐 以往有明显的面瘫史,由于面瘫恢复不全发生轴索再生错乱所致,患侧多遗留不同程度的无力麻痹现象。

2.特发性睑痉挛 为双侧眼睑痉挛,常伴有精神障碍,电图显示面不同步放电,频率正常,可能系锥体系统功能紊乱所致。

3.面颤搐 为面束细微的颤动,常侵入周围眼睑肉,多限于一侧,可自缓解,可能是侵犯脑干、颅神经的良性病变所致。

4.习惯性痉挛 为小型痉挛,面的刻性或反复跳动,多见于一侧,多在童年期发病。

5.中脑和锥体系统病变起的手足徐动和舞蹈病。

典型抽搐状态,不伴其他阳性神经体征,一般诊断不难。应常规进电图、电图检查,必要时还应进乳突、颅骨X线摄,头颅CT及MRI检查,以排除乳突及颅骨疾患。用电刺激患侧眶上神经,患侧眼轮匝及其他面神经支配的肉同步发生收缩是其特点。正常者或其他疾病刺激单侧眶上神经,仅起单侧眶上神经支配的眼轮匝收缩。

Jannetta提出,面神经桥脑处(REZ)被走的小动脉压迫,是构成痉挛的要诱因,这些管有小脑前下和后下动脉,也有张的粗大静。人到中年以后,这些正常和神经交叉压迫的硬化压升高,长期压迫神经脱髓鞘变性,使神经轴索间发生电现象,兴奋由传出而变成传入,可有大量异常电位蓄积和发放,可痉挛发作。此论点还可用以解释三叉神经痛和神经痛的病因。但近年来也有不少者持否定意见,因为有很多人面神经管压迫并不发生痉挛,而痉挛病人有20%~30%查不到神经管压迫。作者等近年曾对30例病人进清和液微量素测定,发现所有病人钙、镁离子均明显减少,可见管压迫性神经脱髓鞘,必须在钙、镁离子减少的环境中才能激惹发病。

【临床表现】

始为一侧眼睑跳动,逐渐由上向下可扩展到半侧面,严重才可累及颈及肩部群。这种不自痉挛,自己不能控制,情绪紧张、过度疲劳可诱发或使病情加重。据测试,这种面同步放电为每秒350次,表现为眼睑紧角歪斜,一次抽搐时程者数秒,长者数分钟,间歇期长短不定,发作时患者心烦意乱,视物不清,偶有面部酸痛、鼻塞头痛者。一般睡眠中不发作,但也有11%的病人于睡中仍照常抽动,影响睡觉。发作越来越频繁,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病久后力逐渐减弱,到晚期可发展到半侧面瘫而告终。

预防

特发性痉挛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人,可能与动脉硬化压病变有。如患者是30岁以下青年,常暗示小脑角、听道、膝状中耳乳突或腮腺存在着神经刺激性病变,如先天性脂瘤神经和蛛网膜囊肿等。痉挛是该病的一个危险信号。遇有此等情况,应及时进神经系统全面检查,必要时应进CT或MRI检查,绝大可观察等待,以免贻误治疗。

为了预防微管减压手术的并发症,首先在手术体位上注意,避免采用坐位或半坐位,以防大量空进入静,造成多脏器栓塞。手术医生要加强基础手术技巧训练,打乳突房要及时封,熟练使用吸器和它的压力调整,仔细辨认面神经脑干区的管压迫式,避免盲地电凝、分离和切断管。如能注意以上几点将会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成瘾

下一篇 导水管周围受损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