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趾端干枯发黑

端干枯发黑是塞性栓性管炎的症状之一。塞性管炎(thrombosisangiitisobliterans,tao)是一种有动脉硬化段分布的管炎症,病变要累及四肢远段的中、小动静病理要表现为特征性的炎症细胞浸润性栓,而较少有管壁的受累。从临床角度看,凡是能使周围管持久地处于痉挛状态者,都很可能是致病因素,病因上可能是综性的。管持久痉挛,影响管壁滋养管的......
目录

原因

塞性管炎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了解,一般认为是由综因素所酿成。要包括:

1.吸烟:指动及被动吸烟者,烟碱能使管收缩。据统计,患者中有吸烟史者占80%~95%。戒烟可使病情好转,再吸烟后,又再度复发。吸烟虽与本病系密切,但并非惟一的致病因素,因为妇女吸烟者,发病率并不高,还有少量患者从不吸烟。

2.冷和感染:冷损害可使管收缩,因此北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南。由于很多病人都有皮肤真菌感染,所以有些者认为,它影响人的免疫反应,可使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易发生成。但某些易感人群因工作系,常暴冷环境中,以及虽有真菌感染者,而其发病率并不高,因此尚不能确认冷和感染为本病的病因,而可能是一种诱因,加重管痉挛作用。

3.性激素:病人绝大多数为男性,又都在青壮年发病,很可能与前列腺功能紊乱,管舒缩失常有

4.神经障碍:自神经系统对源性或外源性刺激的调功能失常,可使管处于痉挛状态,从而可导致管壁增厚和成。

5.外伤:少数病人有肢体损伤史,如压伤、剧烈运动、长途走等,发病可能与管损伤有。但有的轻微外伤,不足以起肢体管损伤,也有时一侧肢端轻度外伤而在其他肢体发生管炎的病变,这些情况难以用直接外伤暴力解释。有人认为外伤后刺激神经感受器,进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使其逐渐丧失对周围管的调作用,管痉挛,长期痉挛而导致栓阻塞。

6.免疫说:临床研究表明管炎病人有特殊的抗人体动脉抗原的细胞和体液免疫性,清中有抗动脉抗体存在。病人管中发现各种免疫球蛋白(igm、igg、iga)和c3复物,清中发现抗核抗体存在,无抗线粒体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异常与这些自体抗体的存在提示本病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文献报道,取患者动脉抗原作补体结试验,呈阳性者占44.3%,在病情处于急性活动期,其阳性率更高。

总之,从临床角度看,凡是能使周围管持久地处于痉挛状态者,都很可能是致病因素,病因上可能是综性的。管持久痉挛,影响管壁滋养管的供,可使管壁发生缺性损害,导致炎症反应和成,构成本病发生和发展的基础。

检查

本病起病隐匿,病情进展缓慢,常呈周期性发作,过较长时期演变后,病情才逐步加重。其临床表现要是由于肢体动脉阻塞后流减少肢体缺起。病情的轻重则是依据管阻塞的部位。范围和侧支环建立程度以及局部有无续发感染等情况而有所不同。

1.症状

(1)发凉和感觉异常:患肢发凉、怕冷是常见的早期症状。患部体表温度降低,尤以(指)端最明显。因神经末梢受缺性影响,患肢(、指)可出现胼胝感、针刺感、麻木或烧灼等感觉异常。

(2)疼痛:也是早期症状,起源于动脉痉挛,因管壁和周围组织神经末梢感受器官受刺激所起,疼痛一般并不剧烈。

(3)间歇性跛:是因动脉膜炎和成而塞所产生的一种特殊表现的缺性疼痛。即当病人走一段路程后,小腿或是足部肉发生胀痛或抽痛,如果继续走,则疼痛加重,不得不止步,休息刻后,疼痛迅即缓解,再走后疼痛又复出现,这种症状间歇性跛。随病情进展,离逐渐缩短,止步休息的时间增长。

(4)静息痛:病情继续发展,动脉更加严重,疼痛剧烈而持续,即使肢体处于休息状态时,疼痛仍不止,称之为静息痛。夜间尤甚,肢体抬高时加重,下垂后疼痛可稍减轻。病人日夜屈膝抚足而坐,彻夜不眠。有时甚至将患肢下垂于床旁,以减轻疼痛,若并发感染,疼痛更为剧烈。

(5)皮肤色泽改变:因动脉而致皮肤苍白,伴有浅层管张力减弱而皮肤变薄者,尚可出现潮红或发绀

(6)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足胫后动脉动脉的搏动,随病变进展而减弱乃至消失。

(7)养障碍:患肢长期慢性缺组织发生养障碍,表现为皮肤干屑、皲裂、汗毛落、(指)甲增厚、变生长缓慢、小腿肉松弛、萎缩、周径变细。病情发展恶化,肢端组织严重,终至产生溃疡或坏。多为干性坏,先在1个或2个的末端或甲旁出现,然后累及整个始时端干枯发黑,坏死组织落后久不愈溃疡。此时肢端疼痛更加剧烈,病人日夜不能入睡,纳减少,消瘦软弱,面色苍黄乃至贫血。若并发感染,呈湿性坏时,则出现高热、畏寒烦躁不安等毒血症症状

(8)游走性栓性浅炎:约1/2的病人在发病前或发病过程中,在小腿或足部浅静,反复出现游走性栓性浅炎。表现为受累浅表静红色条索、结状,伴轻度疼痛,急性发作持续2~3周后,症状消退,过一段时间又重复出现,病情自数月或数年而不被病人注意。

2.体格检查

(1)burger试验:病人取平卧位,下肢抬高45deg;,3min后观察,阳性者足部皮肤苍白,自觉麻木或疼痛,待病人坐起,下肢下垂后则足部肤色潮红或出现局部紫斑,该检查提示患肢存在严重的供不足。

(2)allen试验:本试验的是了解塞性管炎病人手部动脉塞情况。即压住病人动脉,令其反复松拳握拳动作,若原手指缺区皮色恢复,动脉来源的侧支健全,反之提示有远端动脉塞存在。同理,本试验也可检测动脉的侧支健全与否。

(3)神经阻滞试验:即通过麻或硬膜外麻醉,阻滞交感神经,若患肢皮温明显升高,提示肢体远端缺要为动脉痉挛所致,反之则可能已有动脉塞。但本试验为有创操作,前临床上很少应用。

3.临床分期据病情轻重,临床上一般将疾病过程分为3期:第1期,局部缺期;第2期,养障碍期;第3期,坏期。掌握临床分期对辨病情轻重、选择理的治疗法有重要意义。

(1)局部缺期:属病情早期阶段,患肢麻木、发凉、怕冷、酸胀。随之出现间歇性跛,检查时可见患肢皮温稍低,色泽较苍白,足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可反复出现游走性栓性浅表炎。此期起缺性的原因,功能性因素(痉挛)大于器质性因素(塞)。

(2)养障碍期:为病情进展期,疼痛转为持续性静息痛,夜间疼痛剧烈,病人抚足而坐不能入睡。皮温显著下降,明显苍白或出现潮红、紫斑。皮肤干、无汗、甲增厚变小腿肉萎缩,足和(或)胫后动脉搏动消失。各种动脉功能试验阳性,作交感神经阻滞试验后,仍可出现皮肤温度升高,但达不到正常水平。此期病变为动脉器质性塞,靠侧支环尚可保持患肢存活。

(3)坏期:属病情晚期。患肢(指)端发黑,干瘪、干性坏溃疡成。疼痛剧烈,日夜屈膝抚足而坐,不能入睡,消瘦贫血。如并发感染则变为湿性坏。加上上述体位,可使患肢出现肿胀,严重者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而危及生命。此期动脉完全塞,侧支不足以代偿所必需的供,坏死肢端不能存活。

在临床实践中,对塞性管炎的诊断,一般说是比较容易的,但早期诊断有时却感到困难。

1.诊断标准1995年,中国中西医结会周围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塞性管炎的诊断标准是:

(1)几乎全为男性,发病年龄20~45岁。

(2)有慢性肢体动脉表现,如麻木、怕冷、间歇性跛、淤养障碍改变等,常累及下肢,上肢发病者少。

(3)40%~60%有游走性栓性浅炎病史和体征。

(4)各种检查明,肢体动脉塞、狭窄的位置多在?动脉及其远端动脉(常累及肢体中小动脉)。

(5)几乎全有吸烟史,或有受冻史。

(6)排除肢体动脉硬化塞症、糖尿病坏动脉炎、肢体动脉栓塞症、雷诺病、外伤动脉塞症、结缔组织病性管病、冷损伤管病和变应性管炎等疾病。

(7)在疾病活动期,病人液中igg、iga、igm、抗动脉抗体、免疫复物阳性率增高,t细胞功能指标降低。

(8)动脉造影:

①病变多在。动脉及其远端多见;

动脉段性塞、狭窄,塞段之间的动脉和近动脉多属正常;

动脉塞的近远端多有树侧支动脉;

动脉没有迂、僵硬和粥样斑块影像。

临床诊断以前5项为要依据,有条件者,如能有其他指标更为确切。

2.塞性管炎特殊表现:临床诊断时,还应注意塞性管炎的一些特殊临床表现,有利于早期诊断。

(1)以栓性浅炎为端:部分病人常以游走性栓性浅炎为端,首先侵犯肢体静,间断反复发作数月、数年或10多年以后,才累及肢体动脉,出现肢体缺表现。如果临床上不注意反复发作游走性这个特点,往往误诊为一般的栓性浅炎而延误治疗。

(2)首先发作关节疼痛:有的病人首先发作下肢关节疼痛,之后出现肢体缺表现和足部动脉搏动消失。因此,在发病的早期可被误诊为湿关节炎,湿治疗无效。

(3)单个足表现:有的病人首先出现单个足或2个足发病,足发凉怕冷,呈苍白色紫红色,有时呈间歇性发作,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良好。这是首先侵犯动脉起单纯动脉痉挛或塞所致。

(4)首发间歇性跛:病人常以间歇性跛为首发症状,当走活动后,小腿和足掌出现疲累、胀痛,稍微休息后,即可缓解或消失。过一段时间,出现肢体发凉、怕冷和色改变时,才起病人的重视。因此,凡是青壮年男性,有长期吸烟嗜好,出现下肢间歇性跛时,就应该考虑塞性管炎,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早期治疗。

鉴别诊断

端干枯发黑的鉴诊断:

1、足部坏糖尿病足部病变是指:糖尿病患者因管病变造成供不足,因神经病变造成感觉缺失并伴有感染的足部改变。因糖尿病足部病变而肢的患者是要比非糖尿病患者高5~10倍。实际上类似的病理改变也可以发生在身体的其他部分,只不过患者足部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糖尿病足的要表现有下肢疼痛、皮肤溃疡,从轻到重可表现为间歇跛、下肢休息痛和足部坏。病变早期,体检可发现下肢供不足的表现,如抬高下肢时足部皮肤苍白,下肢下垂时又呈紫红色。足部发凉、动脉搏动减弱以至消失。间歇性跛就是患者有时走着走着突然感到下肢疼痛难忍,以至不得不一瘸一拐地走路。休息痛则是下肢管病变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不只走时下肢供不足,而且休息时下肢也因却而疼痛。严重时患者可彻夜难眠。病情再进一步发展,下肢特是双脚可出现坏死,创久久不愈,严重者不得不肢至残。

2、足底溃疡:麻溃疡一般好发于足底足跟四肢关节附近。

缓解方法

本病病因未明,但某些因素能诱发本病,并能起病情的发展,故积极地采取预防措施,能稳定病情、减轻症状

1.绝对烟:是预防和治疗本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2.足部清洁与干:保持足部清洁、防止感染;因湿冷比干冷对病情更为有害,故宜保持足部干;因患部已有环不良,即使轻微外伤亦易组织坏死和溃疡成,故切忌任何式的外伤

3.防保暖:无论是在工作或休息时均宜保持足部温暖,以改善足部环,但不能过热,以免增加氧消耗量。

4.体位变动与足部运动:劳动时应随时变换体位,以利于环。平时可进足部运动(buerger运动),以促进患肢侧支环。法为:患者平卧,抬高患肢45deg;,维持1~2min,然后两足下垂床旁2~5min,同时两足及其向四周活动10次,再将患肢放平休息2min,如此反复练习5次,每天数回。

5.避免应用缩管药物。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足内翻

下一篇 云南山梅花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