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蟋蟀

蟋蟀 蟋蟀(Gryllulus ),无椎动物,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蟋蟀总科,亦称促织,俗蛐蛐、夜鸣虫、将军虫、秋虫、斗鸡、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等,“和尚”则是对蟋蟀生出双翅前的叫法。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还是在古代和现代玩斗的对象。蟋蟀全世界已知22亚科55族595属(包括17个化石属),约4649种(亚种)(包括50个化石种),通常生活在田野、草地......
目录

形态特征

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蟋蟀大型。蟋蟀科种类体长大于3cm;体色变化较大,多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或为绿色黄色等;体色均一者较少,多数为杂色。身体不具鳞片式为下式或前式。触角丝状,远长于体长;触角柄多为,窄于或等于突;少数类群为长盾,较大,宽于突。复眼较大,一般为头长的1/4~1/2;单眼一般3枚,呈倒三角或线状排列;中单眼位于头侧、面或端。黄褐色至黑褐色。

,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

各足3对,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常跳跃;前足胫上的听器,外侧大于侧。

产卵器外,针状或矛状,由2对管瓣组成。雄、雌端均有尾毛1对。雄端有短杆状刺1对。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上的刮、摩擦和发音镜组成。前翅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

体色多为黑褐色,体型多呈桶状,有粗壮的后腿,比身体还要长的细丝状触角。部末端有两长尾丝,如果是雌虫,还有一比尾丝还长的产卵管,分辨雌雄还有一招,翅膀有明显凹凸纹的是雄的,翅纹平直的是雌的。最特殊的是,他的听器是在前脚上。

生活习性

栖息

蟋蟀居,通常生活在田野、草地、树林等地。夜出活动。正宗江南野生蟋蟀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蟋蟀住一起(雄虫在交配时期也和另一个雌虫居住在一起),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来。一只雄性蟋蟀可与多只雌蟋蟀同居。

鸣叫

蟋蟀利用翅膀发声,在蟋蟀右边的翅膀上,有一个像锉样的短刺,左边的翅膀上,长有像刀一样的硬棘。左右两翅一张一,相互摩擦。振动翅膀就可以发出声响。蟋蟀的鸣声清脆悦,在秋季时最为常见,因此也被人们称为“秋虫”。

此外,蟋蟀的鸣声不同的音调、频率能表达不同的意思,夜晚蟋蟀响亮的长奏的鸣声,既是警告的同性止进入,又可求偶。当有的同性进入其领域,它便威严而急促地鸣叫以示严正警告。

一般在夏季的8月始鸣叫斗蟋蟀,野外通常在20度时鸣叫得最欢,10月下旬候转冷时即停止鸣叫。雄虫遇雌虫时,其鸣叫声可变为:“唧唧吱、唧唧吱”,交配时则发出带颤的“吱……”声。当两只雄虫相遇时,先是竖翅鸣叫一番,以壮声威,然后即头对头,各自张钳子似的大互相对咬,也用足踢,常可进退滚打3~5个回

每到繁殖期,雄性蟋蟀会更加卖力地震动翅膀,发出动听的声音,以吸异性。

雌雄区

雌雄最明显的区在尾部的产卵器。雌性个体较大,正后端有针孔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连同部两侧的尾巴,乍一看像长着三只尾巴,翅小,不会鸣叫;雄虫尾部没有针状产卵器,只有自尖向斜后长出的两只尾巴,会鸣、善斗,有互相残杀现象。北有的地区,称雄性蟋蟀为蛐蛐,雌性蟋蟀为油葫芦。雄性蟋蟀相互格斗斗蛐蛐是为了争夺食物、巩固自己的领地和占有雌性。蟋蟀科Gryllidae和螽斯都是鸣虫,但是只有雄的才会发出声音,它是利用翅膀磨擦发声的。

雄虫筑土与雌虫同居。喜栖息于荫凉、土质疏松、较湿的环境中。虫过于密集时,常自相残杀。并外出搜索生嫩种子,运回储存,以供饲养初孵的若虫。初孵若虫群居,数天后外出觅食,各自分

分布范围

蟋蟀蟋蟀的分布地域极广,几乎全国各地都有,黄河以南各省更多。它喜欢栖息在土壤稍为湿润的山坡、田野、乱石堆和草丛之中。

繁殖饲养

发育

蟋蟀繁殖过卵->若虫->成虫过程,属不完全变态

蟋蟀蟋蟀部末端有一产卵管,产卵时插入土中。常见的蟋蟀(如北京葫芦)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单产,产在杂草多而向阳的田埂、坟地、草堆边缘的土中。

越冬卵于10月产下,第二年4~5月孵化为若虫。生大蟋在广西1年1代,若虫在土中越冬,翌年3~4月出土,危害生幼苗。初孵若虫群居,数天后外出觅食,各自分。6月上旬羽化为成虫,继续为害。

若虫蜕皮6次(即6个龄期),每次3~4天,共需20~25天羽化为成虫。成虫寿命141~151天。成虫、若虫居深达0.6米甚至更深。新建的洞很简单,只有一个逃避孔。在产卵前增建3~5个供产卵用的支,并出外搜索生嫩种子,运回储存,以供饲养初孵的若虫。

繁殖

每笼可投放雄、雌蟋蟀各100只,蟋蟀交配后,即产卵于地下,笼植物秸秆死后,不要拔出,作为地面的覆盖物,以利于卵安全越冬。第二年温上升到20℃左右时,可见到大量孵化后的小幼虫出土。

饲养

蟋蟀可采用大笼饲养。饲养笼下沿一米外,要构筑宽、深各20厘米的水槽,注入清水,防止蚂蚁等天敌的侵入,保护小龄幼虫。大笼一般为10×5×2(米),可养3000-5000只蟋蟀由幼虫发育到成虫,笼种植大豆,生、玉米等作物,供作自然饲料。

笼中饲养蟋蟀,单纯利用笼中天然饲料远不能适应偌大的虫密度,可采用易积存、体积小、养高的人工饲料,以少量天然青饲料,这样更利于提高饲养效果。人工饲料配一:大豆粉20%、粗麦粉35%、玉米粉20%、脂奶粉15%、粉5%、干酵母5%。配二:玉米粉25%、大豆粉20%、粗麦粉25%、脂奶粉15%、干酵母5%、粉10%。将配料同时放入容器中,充分搅拌均匀并研细,撒在木上饲喂,每次不要投放太多,以完全吃完为宜。蟋蟀饲养温度在25℃左右为宜。当温过于干旱时,早、晚适当喷些水,使笼的地表温度保持在75-80%。阴雨天不影响蟋蟀正常生活,但在喂食上要加遮盖物,青饲料可少放或不放。笼中地面积水1小时可造成蟋蟀死忘,应及时排水。每日光照时间12小时,若虫发育期可缩短,自然光照时间不足时,应加灯光补充。

种类介绍

要介绍

据现有资料的统计,中国已记载的蟋蟀共计4科16亚科73属273种,其中蟋蟀科为蟋蟀总科最大类群,共计13亚科67属258种,全世界已知约2500种,中国已知约150种,其中省50种。(另此处数据有疑问:世界上已定的约有1400种以上,中国已定有30种以上。)若干种类为旱作物的害虫。

蟋蟀亚科(Gryllinae)的田野蟋蟀属(Gryllus)和家蟋蟀(Acheta domesticus,旧作Gryllus domesticus)身体粗壮,呈黑或褐色,常打浅洞;取食植物、动物、衣服或互残。田野蟋蟀又称黑蟋蟀,常生活在田野或院,有时进入室。家蟋蟀头部色浅,并有深色横带;已从欧洲入北美;见于建筑物及垃圾堆中;家蟋蟀及田野蟋蟀均分布广泛,日夜鸣叫。温度大于32摄氏度,小于7摄氏度时不叫。在美国售作饵,又用于生物实验。

针蟋亚科(Nemobiinae,或归入蟋蟀亚科)长12公厘,鸣声为一系列高调的颤音,生活在牧区及林区。

蟋蟀条纹针蟋(Nemobius vittatus)部有三条暗纹。树蟋亚科(Oecanthinae)白或绿色。翅透明;因食蚜虫而有益,但产卵时损伤树;鸣声为悠长的颤音。

雪白树蟀(Oecanthus fultoni)通称温度计树蟀,因其在15秒钟发出的颤音数再加40,便大约等于当时的华氏温度。栖息在乔木灌木的种类夜间叫,草丛种类日夜都叫。

蚁蟋亚科(Myrmecophilinae)的种类小型,3~5公厘长,无翅,弓,生活于蚁巢中。

钲蟋亚科(Mogoplistinae)的种类(无翅灌丛蟋)常见于灌丛或热带多沙地区水边的碎石下,体细长,5~13公厘,无翅或翅小,而覆有透明易磨去的鳞片

蛣蛉亚科(Trigonidiinae)的种类(有翅灌丛蟋)4~9公厘长,产卵器剑,生活于池边灌丛中。

金蛣蛉亚科(Eneopterinae)的种类(褐色灌丛蟋)较大,瘦长,浅褐色,常见于树上或灌丛中。

常见品种

中华蟋蟀

(Gryllus chinensis)。中华蟋蟀体长约2厘米,体黑褐色。年生1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雄性发音器在前翅近基部,以翅摩擦发音。听器位于前足胫上。居性,常在地下、地面或砖石缝中活动,为害植物种子果实等,多于夜间取食,咬食植物近地面的柔嫩部分,造成缺苗,是农业害虫。

大棺头蟋蟀

大棺头蟋蟀(Loxoblemmus doenitzi),头扁,前端平,向前倾斜,雄性头向两侧明显突出,雄性之间也会打斗,但斗性不及斗蟋。

民间有这么一说,就是当你捉来很多蛐蛐时,里面有一只大棺头蛐蛐,这全部的蛐蛐也就全不会斗了。(谣言)

葫芦

葫芦(Gryllus testaceus),身体暗黑色,有光泽,两复眼蟋蟀具有黄条纹,直达头后部。前翅淡褐色,也有光泽,后翅较发达,具备短暂能力。雌性的产卵器长达2厘米。夜间觅食,成虫、若虫均危害大豆、高粱生、瓜类、蔬菜等作物。全国各省多有分布。

中华灶蟋

蟋蟀

又称“白蟋蟀”,因常见于农村灶而得灶蟀。白蟋蟀是直翅中的一个亚种,有于田间蟋蟀,其体态较小,性格温和,通体呈乳白色,个头大的如生米,小的如麦粒,扁平的袋两侧长有一对触须、一对复眼,筒状的腔上有褐红色的环纹,端有一八小尾巴,上有退化的四只小翅膀,两条弓起的大腿是其弹跳的器官。这小生灵能爬善跳,机灵乖巧,偶尔捉一只放入掌,它会舞动触须,与人对视,并发出鸣叫声,然后迅速跳出掌逃遁。老农常将其放入小葫芦饲养,在大雪纷、滴水成的严冬,仍能听到它的叫声。

主要价值

蟋蟀泰国柬埔寨等国家,也有将蟋蟀用油炸的烹饪式制成食品的习俗。

动物文化

蟋蟀话及迷信中起重要作用。人们认为有蟋蟀存在便等于好运和智慧,伤害蟋蟀便带来不幸。在缅甸曼德勒的市场上销售一种大型棕色的炸蟋蟀,常供游僧人食用。

当今社会赏玩鸣虫似渐成尚,无论是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香港等大都市,还是南京、杭州、苏州那样的中等城市,以及盐城射阳市县级城市,都有规模不等的鸣虫市场。赏玩鸣虫作为娱乐活动,多少可以折射出现代人渴望返璞归真的意趣。

一年一度的蟋蟀大赛于10月底在北京北京市约400多蟋蟀蟋蟀好者参加。此次蟋蟀大赛将持续一个月,蟋蟀爱好者全部来自民间,最后取得冠军的蟋蟀将获"虫王"称号。据中国蟋蟀专业委员会会长吴继传介绍,北京市大约有近十万蟋蟀爱好者,在蟋蟀专业委员会注册的就有1000多人。双休日在京城的一些公园,常会看到他们三五成群地在斗蟋蟀

从唐朝天宝年间始养斗蟋蟀,兴于宋,盛于明清。以前,在京郊香山、泉山、温泉等地,蟋蟀俯首即得,即使城的故宫、北海、天坛、太庙等地也能捉到蟋蟀。白青、白紫、垂青一线蛛、弹子都是北京蟋蟀品种。京城民间始终保留着玩蟋蟀的习俗,各路玩儿家常聚集到一起聊蟋蟀、斗蟋蟀。盛时宣武门、牛街、椿树上头条是有的摆擂台、斗蟋蟀的地

蟋蟀、油葫芦蝈蝈号称中国三大鸣虫。三大鸣虫中,玩得最好、最彩、最有文化韵味的当数蟋蟀。古人玩蟋蟀讲究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叫"留意于物"。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南宋宰相贾似道,竟然因玩虫而误国;第二种境界称"以娱为赌",把斗蟋蟀作为赌博手段;第三种境界叫"寓意于物",这是最高境界,多为文人雅士所为。

位于北京西便门明城墙遗址城楼的京城第一座鸣虫馆"古道苑",是京城新近设的同时品味蟋蟀文化的场所。挂着蟋蟀画谱,放着蟋蟀影雕,摆擂台、斗蟋蟀的玩友们纷纷来此重温旧时游戏。

宁津蟋蟀

2010年宁津县被选为中华蟋蟀第一县。

产自山东宁津的蟋蟀

蟋蟀宁津蟋蟀种类繁多。因特有的地理条件和特有的环境小候,宁津的柴胡店镇原尤集乡、孟集乡、保店镇、宁津镇原小店乡、杜集镇原常洼乡等地所产的“斗蟀”最好,尤其是原尤集乡陈庄一带所产的“斗蟀”最优。

宁津蟋蟀英勇善战,美誉九洲,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外地客商云集至此。这也变成了当地农民增收的“金虫”,在柴胡店镇就流传着“二月富万户,一厘值千金”、“小蟋蟀比头牛”的佳话。每年立秋之后,田野、树林、沟壑、村头空地、村宅院,甚至农家屋,到处有蟋蟀出没。日以继夜,鸣声不断。

据传,明朝时贾大岭、耿老夫(身份不明)为给皇宫找“斗蟀”,走访民间来到宁津县,住在原尤集乡赵锅村,亲自采定陈庄一带的土地所产的“斗蟀”为贡品。

传说流皇帝宋徽宗酷爱玩蟀,被金兵俘虏,押送金国,路过山东宁津,突然随了,从车上掉下来一个小盆,里头蹦出一只蟋蟀。宋徽宗睹此爱虫,思念故国,不黯然伤,垂泪对蟋蟀说,你走吧,八百年后,你会称雄华夏。正好800年后,在宁津办了第一届蟋蟀文化。这个故事虽带有传奇色彩,但它说明中国虫文化底蕴的深厚。

宁津虫以其体魄魁伟、牙齿坚利、斗性厉害,并多次获得国际国大赛冠军而著称于世。由于蟋蟀使当地百姓贫致富,宁津县政府从1991年起,年年办蟋蟀,招揽天下“虫迷”。宁津县的各个乡,几乎都设有蟋蟀市场,来自上海北京天津、杭州、南京、广州、深圳的“虫迷”川流不息,可乐坏了宁津的父老乡亲。蟋蟀文化已成为一道诱人景线。山东省宁津县蟋蟀,以体健力足、剽悍好斗、刚柔相济而闻全国。近几年来,每逢夏末起,北京天津、广州、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徐州、西安等十几个大城市都有爱好者到宁津县大量选购蟋蟀

蟋蟀在中国已有上千年历史,是一项很普遍的传统文化活动。近几年,中国部分城市及东南亚地区逐步成了蟋蟀热。在一些省市,蟋蟀协会、蟋蟀市场也应运而生。

现宁津县城、龙集乡、孟集乡、柴胡店镇等都成全国性的蟋蟀市场。每年在“立秋”前蟋蟀始上市。大量集中上市是8、9月份,一般接待外地选购人员,每月1000至2000多人次。一只蟋蟀,少则几元,几十元,多则500-600元,最高可达一两千元,商场上日成交能超万元。据专家介绍,宁津县有适宜蟋蟀生长繁殖候、水质、土壤。在以往的全国及国际大赛中,宁津县蟋蟀多次力挫群雄,夺得冠军。

近几年,宁津县把蟋蟀资源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与中科院联成立了“宁津县蟋蟀研究会”,聘请中科院吴继传教授为誉理事长兼技术总顾问,同时编写出版了《中国宁津蟋蟀志》一书,组织了中国宁津蟋蟀

蟋蟀随着日期的推进,上市蟋蟀越来越多。县城、龙集乡、孟集乡等处,售蟋蟀的人都在二三百人以上,每人面前少则有三四十,多则有六七十罐,更多的有一二百罐。他们在南东墙下、树荫下等凉爽的地,一溜一溜的,分等级,摆摊出售。

外地的蟋蟀爱好者,大部分是二三十岁的青壮年,也有些六十多岁的老者。他们都是家里手,拿着蟋蟀草(俗称马唐草、爬蔓草,一端有一绺像胡须似的纤维),用它拨斗蟋蟀,然后观察其反应,进挑选,最后成交。

而今在蟋蟀市场旁,每天有多次班车和出租车辆往返于柴胡店、龙集乡、孟集乡之间,还有包车,约定时间接送,十分便。

2010年8月15日,中华蟋蟀第一县·宁津蟋蟀文化在宁津幕。这一时隔16年后重新办的日,把古老的蟋蟀文化重新推向大众的视野。

宁津是全国第一个蟋蟀文化的县,1991~1993年连续办过三届蟋蟀。该县蟋蟀产业迎来了爆发式大发展,每年来宁津捉虫、贩虫的达10万人次。捉蟋蟀、贩蟋蟀、养蟋蟀蟋蟀用具、蟋蟀旅游、蟋蟀工艺品等,每年带来3亿元以上的收入,全县有3.7万人从事与蟋蟀的产业。

蟋蟀文化幕式上,著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著相声演员李金斗、海政文工团国际一级演员、著女高音歌唱家卞小贞等也前来助兴演出。

宁阳蟋蟀

宁阳蟋蟀历史悠久,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宁阳斗蟋以个头大、性情烈、弹跳力强、善斗凶狠而驰中外。品种繁多,有青、黄、紫、红、黑、白等6大类260多个品种,载入古谱的贵品种有大黑青蟹壳青、青麻头、头青琥珀青、黑头金赤、紫黄等。早在2500年前的《诗》中就有“蟋蟀在堂,十月入我床下”的记载。古代被誉为“江北第一虫”。泗店镇的蟋蟀以曾向皇帝进贡、在打斗中不断得冠而闻外。宁阳蟋蟀的特点一是品种多、质量好;二是性情刚烈、搏斗凶狠、强悍而善斗。

斗蟋著《功虫录》中曾有宁阳斗蟋黄麻头战败上海翅而获得“赐宫披红巡各殿”且献蟋者朱钲抚获赐赤金百两的记载。《斗蟋随笔》:自光绪21年至1940年,全国蟋蟀悍将26个,山东占17个,其中宁阳就有9 个。

拿蛐蛐儿

蟋蟀蛐蛐儿是野生的。要想玩蛐蛐儿,先得把它逮到手——不说“逮”,说“拿”。

过去拿蛐蛐儿,要到北京郊区。据金受申先生在《老北京的生活》说,过去北京专有人从事逮蛐蛐儿、卖蛐蛐儿的。立秋之前带上干粮到北京西山、北山去拿蛐蛐儿,一走就十来天,回来后拿到庙会上去卖。玩蛐蛐儿的儿到庙会上去拿就了,当然不是白拿,得给钱。有、有地位的玩家儿,到时候有人把蛐蛐儿送到府上去。真正的玩家儿拿蛐蛐儿,一拿就是一筐。一筐里装十把,一把十四罐,每罐里装一条。这140条蛐蛐儿就够玩一个秋天了。当然140条不是全部养起来,还要挑选一番。挑选的标准是:“头大、腿须长,颈粗、毛糙、势要强。”符这些标准的留下,其余的就处理掉了。

玩家儿们也有自己到郊区去拿蛐蛐儿的。北京郊区有几个地出蛐蛐儿。说什么地出蛐蛐儿,大概源于两条:一是那地蛐蛐儿多,好拿;一是那个地的蛐蛐儿善斗。先是到西山八大处,后来到永定河西边的云岗。小时候曾听说:云岗盆底坑儿的蛐蛐儿善斗,号称嘴钢。昌平十三陵一带的山区也是出蛐蛐儿的地。到后来北京附近没蛐蛐儿可拿了,就只好去外地买了。如今蛐蛐儿的产地,讲究是河北易县的,号称“小易州”。山东泰安宁阳的也不错,最好的数宁津尤集的蛐蛐儿。

养蛐蛐儿

蟋蟀养蛐蛐儿的器具,讲究的是蛐蛐罐儿。蛐蛐罐儿有瓷的,也有陶的,最好的是用澄浆泥烧制的:高15厘米左右,直径13厘米左右,厚近2厘米。要求儿大、膛儿深、壁厚,上面有盖。如今谁手里若有百年以上的澄浆泥蛐蛐儿罐,那可是值钱的宝贝了。这种罐儿的优点不在它的外观,而是保温保湿性能好、适蛐蛐儿在里面生存。新罐儿不是拿来就用,得先打底儿:用黄土、黑土、白灰一定比例混,然后垫在蛐蛐儿罐里。为什么要加白灰呢,因为没有白灰粘不住。白灰不是有碱性么,打完底儿等三土干了,还要放在水里,把碱性彻底出去才能用。打好的底儿既不能掉,又不能碎。

光有罐儿了还不,还得有两样东西:水槽儿和过笼儿。

先说水槽儿:瓷的,半,直径约3厘米,高0.7厘米,槽深0.3厘米。这东西做得致、小巧,挂着釉儿,描着儿,图案有金鱼、水草、蛐蛐儿什么的,还写着:勇战三秋,觉得这应该是体积最小、建造最细的瓷器。它的用处不必细说:喂蛐蛐儿水的。

再说过笼儿:澄浆泥烧的,质地细腻,色浅灰,高不到3厘米,扇面,上面有盖,盖上有提手,可揭。过笼儿两端有洞门,蛐蛐儿可穿过去。里面的空间可容纳两条蛐蛐儿。这过笼儿有什么用呢?一是蛐蛐儿喜欢在暗处呆着,过笼儿就是蛐蛐儿的窝;二是养蛐蛐儿不能光养雄的(二尾儿),还得有雌的(三尾儿)做伴儿才。如果雄蛐蛐儿不和雌蛐蛐儿交配——话叫“过铃儿”,它是不会和同性斗的。过笼儿,就是供蛐蛐儿过铃儿的洞房。

养蛐蛐儿,必须给蛐蛐儿提供一个和在野外差不多的生存条件。这其中的问很多,此处难以尽述。过去有钱的玩家儿,一到秋天专门雇把式给他养蛐蛐儿。蛐蛐儿把式,就是伺候蛐蛐儿的专家。

斗蛐蛐儿

蟋蟀要等到秋分,天渐凉时才始。在斗蟋蟀时,如果以细软毛刺激雄蟋的须,会鼓舞它冲向敌手,努力拚搏;如果触动它的尾毛,则会起它的反感,用后足胫向后猛踢,表示反抗。

蛐蛐儿也讲究重量等级。斗蛐蛐儿之前,要把蛐蛐儿放在专门的“舀子”里,用专门的“秤(读平声)儿”称出蛐蛐儿的体重。可能有专门的电子秤了,这种“秤儿”,比老中药里称中药的戥子还小巧,“秤儿杆”是象牙的,比筷子还细,固定在一个一左右见的红木框子里。它能把蛐蛐儿的体重确到一两的万分之一(两、钱、分、厘、毫)。一般的蛐蛐儿的体重在六厘左右,八厘就是大蛐蛐儿了。称体重的的是为了公平竞争,体重相差一毫都不斗。因为蛐蛐儿的人不希望他养护的“爱将”有一次战败的记录。一条好蛐蛐儿只要战败一次,便从此丧失了斗志,对它的人来说也就没有价值了。因而如果让它和重于自己的对手比赛,就是赢了,也要自身受损,要是输了就更“冤”了。

真正的玩家儿斗蛐蛐儿是很正规的。事先要备好“战场”,要下请帖。玩家儿们带着自己的蛐蛐儿赴约,没有带一两条的,一般还要带上一两个人,帮助照看自家的蛐蛐儿。正式比赛有专门的“斗盆”作为战场,有专人担任裁判,还有专人负责核准参赛蛐蛐儿的体重。比赛始以后,赛场上鸦无声,多少只眼睛都盯着赛盆里的蛐蛐儿,蛐蛐儿的里甭提多紧张了,手里能攥出汗来!因为蛐蛐儿之间的争斗也是很激烈、很有观赏性的。蛐蛐儿和人一样,有的勇猛,有的狡猾,你来我往,有进有退,有时两虫纠缠撕咬在一起,犹如摔跤场上的两勇士!斗胜了的蛐蛐儿带给人的必然是怒放;斗败了,人自然沮丧。但玩家儿都是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彼此客客、礼尚往来。玩家儿斗蛐蛐儿,图的是好玩,非为获利。有时虽也“挂点儿彩”,不过是一两盒香烟而已。当然,用此种式赌博的也不是没有,但也应以“玩物不丧志”为度。

古时娱乐性的斗蟋蟀,通常是在陶制的或瓷制的蛐蛐罐中进。两雄相遇,一场激战就始了。首先猛烈振翅鸣叫,一是给自己加油鼓劲,二是要灭灭对手的威,然后才呲咧嘴始决斗。头、脚踢、卷动长长的触须,不停地旋转身体,找有利位置,勇敢扑杀。几个回之后,弱者垂头丧,败下阵去,胜者仰头挺胸,昂,向人邀功请赏。最善斗的当属蟋蟀科的蛉,民间百姓称为黑头将军。一只既能鸣又善斗的好蟋蟀,不但会成为斗蛐蛐者的荣耀,同样会成为蟋蟀王国中的王者。

蟋蟀宰相

宋代有两个亡国宰相。其一是北宋末年的李邦彦,号称“浪子宰相”。其二是南宋末年的贾似道,不妨称为“蟋蟀宰相”。他生平斗鸡走马、饮宿娼、无所不至;任相后,常与群妾伏地争斗蟋蟀,还总结养、斗蟋蟀验,写成《促织》一部传世。他专权跋扈、蒙朝廷,终于把半壁河山断送给元军,时人骂他为“权奸”。

诗文

田野蟋蟀属常出现于诗、文中。

如《促织》宋·贾似道(原著今不传,见到的是明人周履靖的续增本。详细地介绍了捕捉、收买、喂养、斗胜、医伤、治病、繁殖法),《畜促织》明·袁宏道《促织志》,明·刘侗著《促织》,清·金文锦《蟋蟀秘要》,清·石莲蟋蟀谱》,清·朱翠《促织》,清·金六(音伊)厂删定《蚟孙鉴》,清·朱从延纂、林德垓、庄乐耕重订 《蟋蟀谱》。

贾秋壑《促织》曰: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青麻头。青项、金翅、金银丝,上也;黄麻头,次也;紫金黑色,又其次也。其以头项肥,脚腿长,身阔者为上。项紧,脚瘦腿薄者为上。虫病有四:一仰头,二卷须,三练,四踢脚。若犯其一,皆不可用。促织者,督促之意。促织鸣,懒妇惊。袁瓘《秋日诗》曰:“芳草不复绿,王孙今又归。”人都不解,施荫见之曰:“王孙,蟋蟀也。”

《诗·国·唐》中有《蟋蟀》一诗。

近代李文翀1930年出版《蟋蟀谱》,李石孙、徐元礼1930年出版(全书十二卷,盆图一卷,卷首一卷,谱十卷。)

如狄更斯《炉边蟋蟀》(The Cricket on the Hearth)。

物种危害

蟋蟀是中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重要农业害虫,它们破坏各种作物的果实种子,对幼苗的损害特严重。在南生被蟋蟀破坏的生幼苗达11%~30%,它们也危害玉米黄麻烟草棉花、大豆和木薯,往往造成缺苗,影响收成。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肾源性水肿

下一篇 视物变小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